【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三重境界:技、境、道。無論是中國的藝術和文學等,都具有這三重境界。而代表中國最高智慧的中國哲學,也蘊藏在這三重境界里,大道至簡,合乎自然。這給景觀生態(tài)指明了發(fā)展之路。園林景觀,應該將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融入其中,既有山水畫的自然升華,又有詩情畫意的靈性。當園林景觀最終達到返樸歸真的“道”的層次時,景觀生態(tài)也將實現天人合一,自然和諧。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智慧;黃帝內經;景觀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三重境界
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具有三重境界,或者說是三個層次:技、境、道。無論是中國的書法、國畫,還是詩歌、文學,抑或是戲曲、音樂,等等,無一不是如此。中國的哲學,就蘊藏在這三重境界里,大道至簡,合乎自然。
其一是“形與技”的層次,即物象與技法、技巧,技藝精湛。它完整、唯美、悅目,可以給人以視覺享受,也可以給人清脆悅耳之聲,令人嘆為觀止。
其二是“境”的層次,即中國畫、書法中的意境、境界,詩歌、文學中的詩情畫意。它情真意切,可以給人以精神享受,既可以使人寂靜歡喜,也可以令人黯然銷魂,如癡如醉。
其三是“道”的層次,即已經把握陰陽,恬淡虛無,會通之際,返樸歸真,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造化在手,信手拈來,不期遇而遇。
(一)中國書法的三重境界
唐代書法,崇尚的是“法”,以“顏柳歐趙”四大楷書為代表,結構嚴謹,技法精湛。唐代書法代表作有顏真卿的《顏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趙孟頫的《妙嚴寺記》等,從容大度,精致嚴謹,達到了“技法”完美的境界,是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第一重境界——“形與技”的層次。
而晉代書法崇尚“韻”。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將書法中的“韻”字發(fā)揮到了極致。王羲之的小楷《樂毅論》《黃庭經》,一起一落間就能完成一個筆畫組合,用筆輕盈,微小的力量變化都能躍然于紙上;鐘繇小楷,氣韻流動而從心自在,如蕙心蘭質,桂花飄香,不著痕跡;衛(wèi)夫人的簪花小楷,其一筆一劃溫潤優(yōu)美而顧盼生姿,如桃花海棠,陽光雨露,心雅之美。唐朝之后,“韻”已成為了不可企及的高度?!绊崱保簿褪侵袊鴤鹘y(tǒng)智慧的第二重境界——“境”的層次。
但是,唐代也有例外。據傳,《靈飛經》是鐘紹京所寫,雖然不及王羲之的神韻,卻是已然得道,因此被稱為是天下第一小楷。《靈飛經》的存思之道,神形相依,悟通生命之道,無有滯礙,無有恐怖,寂靜歡喜。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第三重境界——“道”的層次。
(二)中國畫的三重境界
在中國的國畫中,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肚Ю锝綀D》畫面細致入微,江河煙波浩渺,群山層巒起伏。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之中,穿插捕魚、駛船、游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tài)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翱翔之態(tài)。從中我們不難體悟出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第一重境界——“技法”完美的境界。
自從北宋的宋迪開始,有關“瀟湘八景”的中國畫,融入四時之境、氣候變化的詩意,如夕照、晚鐘、秋月、夜雨,又如雪、晴、雨等。它傳達出或寧靜、或幽遠、或思索、或微細的意境,尤其是《瀟湘夜雨》,風雨凄迷、心靈無處可歸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第二重境界——“境”的層次。
齊白石是農民出身,早年以木工為生,直到57歲才來到北派藝術的中心——北京。有一天,他在寄住的寺廟內發(fā)現了一塊刻有小鳥圖案的奇石。那只小鳥簡單童稚,并沒有什么深刻,但卻觸動齊白石內心最本真的情感,讓他頓然開悟:最高的藝術境界就是——天真自然。
齊白石的畫,是源于自然的花朵。一根線畫水,卻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這就是會通之際,人畫俱老的大器晚成;是以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一片天籟;是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返璞歸真。謂之似卻又不似,謂之形不似而神韻極似,這就是中國藝術的大寫意,是中國藝術和智慧的至高境界——“道”。
齊白石度九十八歲乃去,以書畫悟道,仁者長壽也。
二、三重境界的本質
第一重境界,看到事物的外在,追求外在美、形式美。即所謂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到的是山清水秀,生機勃勃。
第二重境界,附著情感、心境看到事物,追求內外關聯的美,在事物上附著情感、心靈。即所謂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吹降纳剿切木车姆从常蚴谴猴L十里,抑或是黯然神傷、風雨凄迷。
第三重境界,返璞歸真,物我兩忘,把握了自然之道,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質,不再困于事,不再郁于情。即所謂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眼前山水是山水,我亦是山水,天人合一。風雨凄迷,不再著于心。
從“技”到“境”,再到“道”,一步步減少表面的形式,追求內心的感悟,領悟事物的本質,最終返璞歸真,歸于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ㄩ_,優(yōu)雅落步;花落,寂靜歡喜。淡淡的慈,淺淺的悲,清澈透明。
“道”的層次,技術和意境不再是追求重點(但是,不是沒有技術和意境,而是造化在手,信手拈來,不期遇而遇),而是追求心理的歸宿和人生修養(yǎng),追求對世界的認知和把握。
三、中國傳統(tǒng)智慧中的“道”與《黃帝內經》
道的本質是中國的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審美、心理的歸宿和人生修養(yǎng),是對世界的認知和把握。中國哲學、中國的道,在書畫藝術、詩歌、文學里,更在《黃帝內經》這樣的醫(yī)學經典里。歷來書畫大家長壽,以書畫悟道矣。醫(yī)者仁心,仁者壽,其實也是因為醫(yī)者悟通了生命之道、自然之道。而中國人的生命之道、自然之道,就在《道德經》《黃帝內經》這樣的典籍里。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j柣瘹?,陰成形?!币馑际牵宏庩柺怯钪骈g的一般規(guī)律,是一切事物的綱紀,萬物變化的起源,生長毀滅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其中。清陽之氣聚于上,而成為天,濁陰之氣積于下,而成為地。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構成形體。凡醫(yī)治疾病,必須求得病情變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币馑际牵宏庩柕淖兓侨f物生長的原始能力。所以說,陰陽是互相為用的,陰在內,為陽之鎮(zhèn)守;陽在外,為陰之役使。
綜合《黃帝內經》的觀點,可以說:氣是萬物的本源,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自然之氣的產物,合乎陰陽五行變化規(guī)律。天之氣在上,地之氣在下,天地之氣相互交融,則生機運行不息。事物的形體為陰,機能為陽。陰長陽生,陰陽交泰,相互促進,則事物的生機就越來越旺盛。也就是說,事物的機體越旺盛,則其生長動力就越強大。
因此,治療疾病和治理生態(tài)的最根本的出發(fā)點應該是一樣的,也就是“調理陰陽”,“扶正祛邪”。這是中國傳統(tǒng)智慧對世界的認知和把握。
四、融入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園林景觀
中國的園林景觀,將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融入其中,既有山水畫的自然升華,又有詩情畫意的靈性。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意”的優(yōu)雅和“境”的深邃,最終更是返樸歸真而入“道”,自然和諧。技、境、道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出神入化。
《園冶》所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乃是對園林景觀的建造技藝的最高概括。《園冶》書成后,計成的知心朋友鄭元勛感嘆:還是恨計成的智巧無法傳承下去啊。《園冶》所能傳的只是造園的方法。造園的“技”可以在《園冶》中尋找,造園的“境”和“道”卻需要在中國傳統(tǒng)智慧中尋找。例如掇山,需要借鑒古人山水畫的筆意,依照作畫時的皴法來象形堆疊,按照山石的內在生命節(jié)奏來布置。掇小山,就仿效倪云林的畫本;掇大山,就學習黃公望的筆法。
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前兩句寫道: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詩人是在說:深秋時節(jié),原本青翠濃郁的山色,漸漸地變得凄涼蒼茫了;山間的泉水,日復一日地慢慢向遠方流去;我柱著手杖,心氣和平地佇立在茅舍的門外,神情專注地臨風傾聽傍晚樹林中那秋蟬的吟唱聲。詩句描繪了輞川附近的深秋暮色,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王維的輞川別業(yè),是山水田園,更是中國人心中詩意的棲居地,這就是造園的“境”。
上林苑是中國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南傍南山,北臨渭水,崗巒起伏,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有極為豐富的天然植被和人工載植的樹木,泉源豐富,林木蔥郁,鳥獸翔集,還設大量臺觀建筑及手工作坊。上林苑是中國園林史上融都城、宮苑、園林于一體的最大的一座皇家園林,可謂“在山水中建城市”。上林苑的建造,出于自然本性,沒有技巧、沒有理論,但是山水自然,道法自然,不期遇而遇,無心而就,暗合中國傳統(tǒng)智慧——“道”的境界。
當景觀達到返樸歸真的“道”的層次時,景觀生態(tài)也將實現天人合一、自然和諧。
五、景觀生態(tài)的“道”——自然和諧
景觀生態(tài)應該返歸至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道”,《黃帝內經》的“天真”,合乎自然陰陽之道。通過增強園林景觀中的“陰”——自然生物(尤其是植物),使城市的“陽”——水分、能量循環(huán)的機能——更加強大,促進陰生陽長,實現生機旺盛的景觀生態(tài)。
這里有一個例子。半個世紀前,塞罕壩是一片荒漠,寸草不生。1962年起,人們在這里植樹造林,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終于在荒漠上營造起了萬頃林海,創(chuàng)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奇跡。據當地生物多樣性調查顯示,塞罕壩現在有昆蟲1000多種,植物700多種,動物256種,鳥類192種,生態(tài)系統(tǒng)實現了良性恢復。
在上面這個例子里,沒有技巧、沒有理論,更沒有現代的“海綿城市”等所謂的先進技術,卻實現了人類治療自然的偉大創(chuàng)舉。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人們在塞罕壩這片荒漠里,并沒有企圖去創(chuàng)造生態(tài),而只是種植樹木、改善自然的生機,但自然的生機變強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就能良性循環(huán)了。這和《黃帝內經》強調的“陰生陽長”“扶正祛邪”“通過提高人體的生理機能來戰(zhàn)勝疾病”是一致的。
所以,景觀生態(tài)的“道”,就是要通過增強園林景觀的生態(tài)機能,使園林景觀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更加良性地循環(huán)。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自然和諧觀。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把塞罕壩由荒漠治理成綠洲的過程,現在已經被拍成了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劇中的主人公馮程、覃雪梅和他的伙伴們同進退、共患難,完成了從物質拓荒到精神拓荒的巨變,用青春書寫了綠色傳奇。馮程、覃雪梅最終收獲了美好的愛情,而青春的美麗并不僅在于它的五彩繽紛,更在于青春的內涵。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從來不乏對美好人生的追求,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生生不息的永恒動力。
六、結語
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從來都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中國傳統(tǒng)智慧給景觀生態(tài)指明了發(fā)展之路。正所謂“有法無式”。我們不能創(chuàng)造大自然,我們只是因勢利導,增強自然的機能,與自然和諧共存。而景觀生態(tài)的出路,就在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道”。
參考文獻:
[1]章旭清.中國傳統(tǒng)藝術智慧的現代轉化——評《藝術辯證法——中國智慧形式》[J].藝術百家,2018,34(6):246-248.
[2]吳軍.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蘇州古典園林理水和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J].中外建筑,2018(11):33-34.
[3]彭亞偉.淺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J].大眾文藝,2019(16):257-258.
[4]張晶.生態(tài)文明思想蘊含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N].經濟日報,2019-04-11(12).
[5]鄭艷,張萬水.從《黃帝內經》看“韌性城市”建設的理與法[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9,26(5):1-7,93.
[6]陳文龍,楊芳,羅歡.略論中醫(yī)思維在水生態(tài)修復中的運用[J].中國水利,2018(21):21-24.
作者簡介:簡新平(???)(1978-),男,漢族,江西新余人,韓國又石大學在讀博士,河北工程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造景土木,生態(tài)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