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中國人得多愛紫色呀!
老子騎青牛出關(guān),一片祥云,紫氣東來;看唐代的官服,品階高的官員著紫袍,甚是好看;有紫一團,惹人愛憐,是曰“紫砂”。
紫砂是一團討喜的紫色。泥是特有的泥,看起來油亮油亮的,在做壺的匠人手中盤好,塑型,做成西施壺、石瓢、龍蛋、美人肩、提梁壺、四方壺……
一只壺,好比一類人,樣貌不同,個性不一,喜歡它的人也有分別。
最早去宜興,見到了各色的紫砂壺,當時我愛上了西施壺。愛上這款壺,并非因為西施,而是單從壺的形狀上來看,小巧,含蓄,壺的紐婉約有致,壺身婀娜圓潤,像極了氣質(zhì)不俗的女子。于是,我有了第一只紫砂壺。用了半年有余,別人來我書房,發(fā)現(xiàn)了西施壺,說,這壺,有點兒小家子氣,建議我嘗試一下提梁壺。
于是,我果斷買了一把提梁壺。提梁壺簡直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君子,提梁橫平豎直,方方正正,容不得絲毫的歪扭,行得正,坐得端,說一不二,言行如一。我用了一年多提梁壺,一次寫字,被袖子蹭到,碎作一地,心疼了小半個月。
碎掉的壺,好比失去的摯友,再難找到同款,我索性換了一種風格的壺。
一位鄰居知道我喜歡紫砂壺,從外地給我捎來了一只秦權(quán)壺,簡直讓人喜出望外。在我看來,秦權(quán)壺兼具偏男性的陽剛,在線條上,又有女性的柔美,圓潤,高挑。提拿之間,見風度,泡起茶來,也堪稱得心應手。
用清水洗凈了秦權(quán)壺表面的塵埃,按照紫砂壺制作師傅的要求,開了壺。開壺是有講究的,先要用清水洗凈,然后用上好的祁門紅茶,與壺一起在鍋灶中煮上一個小時,壺拿出來,有了茶香,這樣的壺,再見到茶,便不覺得生分,一團和氣,茶香縈繞。
當然,也有別的開壺方法,有的人說要加入甘蔗,有的人說要加入豆腐,去一去壺的火氣。各人有各人的偏好,我還是喜歡水與茶的融合,簡簡單單,不需要摻雜別的東西。
壺開得好,茶泡得香。一壺侍一茶,何其講究!簡單說,就是泡綠茶的只泡綠茶,泡紅茶的只泡紅茶,泡普洱的只泡普洱。有的人更為講究,黃山毛峰、西湖龍井、六安瓜片……各有一只壺,這玩壺就玩到一定的境界了。
紫砂壺的泥料并非只有一種色調(diào),一般分為紫泥、紅泥和綠泥,還有段泥,呈黃色;青灰泥,青灰色;黑泥,黑色。當然,以紫色為主打款,所以一團和悅的紫,就成了紫砂的標準色。
我問了一位老師傅,他告訴我,泥料的不同,用來沖泡的茶也有分別:紫泥可以用來沖泡綠茶,清水泥用來沖泡普洱茶,老紅泥用來沖泡臺灣的高山茶,段泥可以用來沖泡半發(fā)酵茶,各有分工,各有千秋。由此可見,紫砂壺之中的門道,大著呢!
紫砂壺的好,屬于中國風雅的那種。金屬保溫杯毫不透氣,太過工業(yè)化;玻璃杯太過中性,冷冰冰的。還是紫砂壺好,知冷知熱,夏日泡茶,隔夜不餿,冬日泡茶,盈手一握,可以暖手。手邊有溫度,唇邊有茶香,幽幽紫砂,妙不可言。
有一種中國色,名叫“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