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林 祁曉燕
祁奚生于前620年,卒于前545年。據史料記載,他是春秋時期晉獻侯的第四世孫,本姓姬,因晉國公封食邑于昭馀祁(當時食邑之地囊括今天的整個晉中盆地及周邊山區(qū)丘陵地帶,中心區(qū)為今祁縣)而改姓祁,故名祁奚,字黃羊,歷仕晉景、厲、悼、平四公,官居中軍尉,是朝中大夫之一。他以國家社稷為重,“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尚公”精神,曾受到孔子的崇尚和贊譽。他正直無私救人不圖回報的品格成為千古佳話,廣為傳頌。
祁奚畫像
晉悼公時,祁奚受到重用,命他出任中軍尉要職。晉悼公認為他做事“果而不淫”,就是果斷而又適中。在“祁奚請老”時,他認為自己年事已高,唯恐耽誤晉國政事,請求告老還鄉(xiāng),解甲歸田。晉侯問誰可以接替其職務,他推舉了一個名為解孤的人。正準備任用之時,解孤不幸暴病去世。晉侯又讓他推舉一位接替他的人。這時他推舉自己的兒子祁午為中軍尉。祁奚先舉解孤,與之有私人仇恨,后舉祁午,乃自己的親子。晉悼公聽后不解地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奚答道:“主公問的是誰可以任中軍尉一職,并沒問誰是我的兒子啊?!睍x悼公又質問道:“真不知貴公子有何能耐,今日之薦,難道不怕引來流言蜚語,讓人家說你出于私心?”祁奚評價他的兒子說:“午之少也,婉如從令,游有鄉(xiāng),處有所,好學而不戲。其壯也,強志而用命,守業(yè)而不淫。其冠也,和安而好敬,柔惠小物而鎮(zhèn)定大事,有直質而無流心,非義不變,非上不舉。若臨大事,其可以賢于臣。(《國語·晉語七》)”說明祁午在少年時代,婉順聽話,出外游戲,告知家人去向,有事留游,告知家人所在的場所。青年時代,意志堅強,勤奮學習,謹守學業(yè)而不雜亂無序。及至20歲后,為人謙和而彬彬有禮,對小事表現(xiàn)出仁祥的態(tài)度,面臨重大事情,亦能鎮(zhèn)靜自若面對。性情質樸耿直而不放縱,做事適宜,非長輩教誨而不為。如果他擔當重任,做得可以更好。晉侯聽取了祁奚對其兒子的評介,便任命祁午代替其父擔任了中軍尉這一要職。祁午在任期間果然不負所望,表現(xiàn)優(yōu)秀,“軍無秕政”(軍中從未出現(xiàn)過錯誤的命令與舉措),戰(zhàn)功卓著,同樣被封為大夫,得到朝野上下的敬重。
祁奚塑像
時人對此頗有論述。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祁黃羊可謂公矣。”對祁奚給以極高的評價。《左傳》在評論祁奚的此一善舉時,引用了《詩經·小雅》“維其有之,是以似之”的詩句,表示贊賞。意思是說,因為祁奚是一位有德之人,故能舉似己者。他所舉的解孤、祁午,都與他一樣,皆為有德之人。如解孤,相傳他是祁縣東冀里人士,為人正直,為官清廉。韓非說:“解孤舉邢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曰:‘子釋罪,敢不再拜。曰:‘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韓非子》卷十二《外儲說》)”意思是說,解孤薦舉邢伯柳為上黨守,而他們曾因私結怨甚深,但這并未影響解孤對邢伯柳能力的肯定。當邢伯柳為此向他道謝時,他便坦率說明,他是公私分明的,私怨不可能影響他的為公,但為公也不可能等于了結以往的私怨。說明解孤與邢伯柳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與祁奚同解孤兩人的關系是十分相似的。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間權力斗爭十分激烈,晉平公六年(前552年),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曾發(fā)生過史稱“欒盈之難”的事件。
欒桓子娶范宜子之女為妻,生子名懷子,就是欒盈。欒范兩家結為姻親,主人同為晉國大夫。當時范宣子為正卿,欒氏是公室的強族,他們之間本來存在著很深的潛在矛盾,欒盈的父親過世后,其母和管家州賓私通,并將欒氏的家產私吞,欒盈為此不滿。其母當心他會前來討伐,誣告說欒盈意圖叛亂。母子反目,引發(fā)欒范之間的公開沖突。范宣子憑借職權,乘機驅逐外甥欒盈出境,同時殺了他的同黨羊舌虎,軟禁了羊舌虎的哥哥羊舌肸(叔向)。有人便對叔向說:“你受這樣的罪,太冤枉了?!笔逑騾s說:“那些死了的和逃跑的,又怎么樣?難得這等清閑和逸脫啊,就這樣了此一生吧!”為人貪財有謀的晉國大夫樂王鮒得知這一消息后,前去圈禁處,見到叔向說:“只要你肯出錢,破財免災,我就為你求見君主,請他釋放你?!甭犃舜嗽?,叔向沒有理會,樂王鮒離開時,也未拜謝。家人都埋怨叔向,叔向說:“只有祁老大夫才能救我??!”聽到這話,家中老仆人都看著著急,就問道:“樂王鮒是主公面前的紅人兒,他要到君主面前請求赦免您,您卻不理會。我們認為遠在天邊的祁大夫無法辦到的事,您卻說必須由他,為什么呢?”叔向說:“樂王鮒是貪財之人,而且從不敢違背主公之意,是順從君主的人,你說這怎么能行?祁大夫舉薦外人不遺棄有仇的人,舉薦熟人不遺漏親人,難道他會遺漏我嗎?他肯定會救咱們的?!闭f著叔向又引用《詩經》中的話說:“‘有正直的德行,天下人都會順從,而祁大夫就是這樣正直的人?。 ?p>
祁奚父子墓為山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時祁奚已經告老還鄉(xiāng)了,聽到叔向被軟禁的事,趕緊坐上驛站的馬車不顧路途顛簸,直奔晉都拜見范宣子。二人見面寒暄幾句后,祁奚就單刀直入地說:“我是為求赦免叔向而來?!狈缎右宦?,很不高興地說:“叔向犯包庇之罪,罪不可??!”祁奚卻不緊不慢地說道:“《詩經》說,‘給予我們恩惠無邊的人,子孫后代要永遠銘記。《尚書》說,‘智慧的人有謀略訓誨,應當相信和加以保護。叔向長于謀劃而少有過錯,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他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即便是他的十代子孫有過錯,也還是應該赦免,以此來勉勵有能力的人為國家效命。如今一旦因兄罪而得禍,便要被處死,從而丟棄國家棟梁,這不是糊涂嗎?”祁奚還舉出古代先賢的例證勸說范宣子,他說:“舜帝殺了治水無功的鯀,卻能繼續(xù)重用他的兒子大禹;商王太甲因少時荒淫而被宰相伊尹放逐過三年,當他改過自新重掌王位后,卻對伊尹毫無抱怨;周初武王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叛亂被殺,而武王的另一個弟弟周公卻能繼續(xù)輔佐成王,匡扶天下。您為什么就要因為羊舌虎的緣故拋棄國家的柱石呢?如果您與人為善,誰還敢不竭力為國!多殺人又何必呢?”
范宣子聽罷祁奚引經據典之言,面露喜色,很是信服,便同他一起坐車去見晉平公赦免了叔向。出于公心的祁奚雖然挽救了叔向,卻并不與之相見,徑回食邑昭馀祁。而叔向認為祁奚是以社稷為重而救了他,所以不因私情去向祁奚致謝,而是徑直去朝見晉平公。
這就是先有不隱親仇,為國薦賢;后而不圖恩報,為國保賢的晉國大夫祁奚名載史冊的感人故事。祁奚晚年是在其封邑祁縣度過的。逝世后葬于山西省祁縣古縣鎮(zhèn)榮任堡村北閻名村境內,其子祁午葬于其右側。《祁縣志》將其列于“鄉(xiāng)賢篇”的首位。據《山西通志》記載,祁縣、盂縣有祁大夫廟?!短尽芬灿涊d,在祁縣西關建有祁奚祠,明代就已存在。這些記載進一步說明,雖然祁奚至今已辭世2500余年,但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后人的緬懷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