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周末帶女兒去爬山,爬到一半,女兒賴在地上說:“我爬不動了,要繼續(xù)爬你得給我買本《子不語》。”
看我點了頭,她拉著我的手,又高高興興地往山上爬。
這是女兒小時候爬山時經(jīng)常和我演的一個戲碼。
女兒自小身體孱弱,1歲半的時候還不能完全自己走路。女兒大一些之后,我就帶她爬山。
剛開始的時候,她是狀況百出,撒嬌、哭泣、耍賴、逃跑,什么小花招都使了出來。對此,我把它當作孩子成長過程中應(yīng)該有的一種正常的發(fā)泄和掙扎。
在我們爬山的過程中,別看她又哭又鬧,可是一到山頂,她就蹦蹦跳跳的,什么毛病也沒有了。
漸漸地,她開始享受爬山的快樂,時間一長,就形成了習慣。
兩個星期沒有去,她還問我為什么不去爬山。
這時候,我就帶著她爬一些沒有道路的野山。
因為沒有路,一路都需要她自己照顧自己,尋找好走的山路,清除厚實叢生的荊棘,跨過危險的山巖,這都需要每個人自己獨立完成。
幾年下來,女兒從未有過閃失,就算遇到蛇和馬蜂,她也能做到坦然面對,處變不驚。
有一次,我們在爬山的過程中遠遠地望見山坳里堆積著許多空飲料瓶和塑料袋。
女兒說:“這么美的一個地方,怎么就不保護一下環(huán)境呢?”她很是惱怒,拉著我跑下山,堅決要把這些垃圾清理干凈。
看到女兒有這樣的意識,我自然高興,陪著她整整清理了一個多小時。
從那以后,每次去爬山,我和女兒都會帶一個塑料袋,看到垃圾,就把它們撿拾起來帶到山下。看到自己身后清爽干凈的風景,那種心情真的很愉悅和滿足。
爬山,于我而言,是一個全方位陪伴和教育孩子的契機。于孩子而言,是一個接觸自然、錘煉意志的舞臺。在這個陪伴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孩子成長拔節(jié)的聲音。
給孩子一個“高度”,其實也是給自己一個“高度”。
(龍鳳山摘自《科教新報》201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