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兩浙地區(qū)疫病大面積流傳,杭州是這場大疫的一個重災區(qū),死亡人數估計約在50余萬人左右。大疫流行高峰過后,商賈不行,市場蕭條,悲慘景象令人難忘。時在杭州任通判的蘇軾,積極地投入到了緊張的救災工作中。
蘇軾請求朝廷延緩兩浙路部分上供米的時限,同時又向朝廷請求錢米賑濟百姓。他認為這次疫病雖系天時不利,但也是本路監(jiān)司郡守張靚、沈起等人處置失策造成的,從而“助成災變”,遂向神宗上奏揭露這些為官不力的官員。由于實施了有力的救災措施,整個兩浙路的米價回落,災疫后社會秩序得到了穩(wěn)定,生產漸漸恢復。
十多年以后,蘇軾又以龍圖學士出知杭州。元祐四年(1089年)夏天,蘇軾剛上任不久,杭州先是大旱,接著“饑疫并作”,蘇軾多方設法救濟饑民。他向朝廷上奏,請求中央對杭州進行救濟。不久,哲宗下令用兩浙路上供米20萬石救災,并免去當年度兩浙路上供米數的三分之一,賜度僧牒,以僧牒換來的錢買米后救濟饑疫中災民。
元祐五年,疫情雖趨平緩,但帶來的后果是相當嚴重的。到了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蘇軾下令將常平倉米減價出糶給平民百姓,還派專人每天燒粥施舍給窮人,煎藥讓無錢請醫(yī)的病人服用。他派出專人帶了醫(yī)生在杭州城內一個坊一個坊地去治病,不遺棄任何一個沒錢的窮人,救活了大批病人。
由于杭州這次疫情比其他地方要嚴重得多,單靠政府力量顯得不夠,蘇軾還發(fā)動民間財力支援抗疫救災。他自己以身作則,首先獻出個人黃金五十兩,再加上他籌措到的官府紋銀二千兩,創(chuàng)辦起一所病坊,名為“安樂坊”,收納貧苦病人,之后他又“畜錢糧”作為病坊的運轉費用。病坊設立前后三年,治愈病人數以千計。可以這么說,安樂坊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私集資合辦的傳染病醫(yī)院。
蘇軾屢遇疫災,見到大批百姓被疫病奪去性命,他也開始究心醫(yī)理,撰有醫(yī)藥雜說及醫(yī)方,后人將其一部分并入《蘇沈良方》。他早年從蜀人巢谷處秘傳到的“圣散子方”,他認為是專治瘟疫,百無一失。他在黃州時,黃州連年大疫,靠了這藥,“全活者不可勝數”。這藥對治療一些傷寒病很有療效,為歷代醫(yī)家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