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明
銀行“大搬家”
1934年10月初,成立兩年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接到突圍的命令:十天內(nèi),整裝待發(fā),把整個國家銀行帶走,隨中央紅軍主力行動。財政部和國家銀行被編成第十五大隊,隨中央縱隊行動。
1935年1月初,十五大隊跟隨紅軍大部隊進入遵義城。在遵義,部隊獲得短暫的休整。蘇維埃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黨支部書記曹菊如向黨中央請示并建議:立即發(fā)動遵義各族貧苦群眾,清查沒收地主、官僚、反動軍閥盤剝來的資財,用以救濟貧苦百姓并增加蘇維埃國家銀行的資金儲備。中央和各軍團成立沒收征發(fā)委員會,林伯渠任中央沒收委員會主任,毛澤民任副主任。
當(dāng)時,遵義是貴州較為富庶的地區(qū),也是軍閥、官僚、大地主比較集中的地方。他們兼并大量的土地,壟斷工商業(yè),對百姓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
除了對大軍閥的資財進行拍賣外,蘇維埃國家銀行還積極組織群眾對土豪劣紳、貪官污吏的田產(chǎn)財物進行清查沒收,將不義之財大部分發(fā)給貧苦群眾,小部分留作銀行資金。同時,蘇維埃國家銀行和遵義縣革命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還組織、發(fā)動開明紳士、工商業(yè)者向紅軍募捐軍餉、資金。這些資金和物資,在特殊時期為貨幣的發(fā)行、流通和回籠等工作的開展,作了充分的物質(zhì)準(zhǔn)備。
發(fā)行“紅軍票”
隨后,為了補給后勤,蘇維埃國家銀行決定發(fā)行一定數(shù)量的紙幣。1935年1月12日,蘇維埃國家銀行在遵義開業(yè),以布匹、銀元及遵義緊缺的大量食鹽作為發(fā)行貨幣的保證。同時,成立臨時物資供應(yīng)處和貨幣兌換處。這種正式發(fā)行的貨幣俗稱“紅軍票”,面值有壹元銀幣券(1934年版)、伍角銀元輔幣券(1933年版)、貳角銀幣券(1934年版)、壹角銀幣券(1932年版)、伍分銀幣券(1932年版)。以上五種銀幣券均有毛澤民親筆簽名,用于防偽。
1月18日,蘇維埃國家銀行接到轉(zhuǎn)移的命令后,開始收回發(fā)行的“紅軍票”。蘇維埃國家銀行貼出布告,通知社會各界人士持紙幣到指定地點兌換銀元。部隊撤離的前一天,國家銀行工作人員在鬧市區(qū)丁字口、萬壽橋、獅子橋等處,擺上銀元及布匹、棉紗、糧食、食鹽等貨物,通宵達旦讓群眾兌換或選購。交易中規(guī)定,以白區(qū)通用紙幣2元或銀幣1.2元收兌蘇區(qū)紙幣1元,并以大量食鹽平價供應(yīng),換取蘇區(qū)紙幣。用現(xiàn)洋兌回紙幣或用商品把留在群眾手中的“紅軍票”收回,減少了遵義群眾的損失,這怎能不令人覺得欣慰?
2月下旬,紅軍再度進入遵義城。這次,遵義群眾不僅不躲避,還主動前來慰勞。蘇維埃國家銀行利用原有的信譽開展?fàn)I業(yè),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回收此前留下的“紅軍票”。
遵義群眾搶著要“紅軍票”
蘇維埃國家銀行進駐遵義僅有十余天,此前當(dāng)?shù)厝罕妼Α凹t軍票”也沒有一點認(rèn)知,只熟悉大洋、銀元。為何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遵義老百姓就能接受“紅軍票”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黨和紅軍讓老百姓覺得“紅軍票”值錢,“紅軍票”有信譽?!凹t軍票”以布匹、銀元及食鹽為保證,同時成立臨時物資供應(yīng)處和貨幣兌換處,取信于民。當(dāng)時,遵義的食鹽緊缺,且均被官僚、軍閥、地主和奸商壟斷,價格很貴。這一生活必需品成為貴重的稀有商品,讓很多貧苦百姓吃不起鹽,患粗脖子病的現(xiàn)象特別普遍。
蘇維埃國家銀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高價購買生活用品,卻又低價將食用鹽賣給老百姓,且專收蘇區(qū)貨幣。同時,把打土豪得來的物資,指定用蘇幣低價賣給窮人,并允許用蘇幣到蘇維埃銀行換取銀元。這使得“紅軍票”順利流通且信用很高,甚至人人爭著要。
為了不讓群眾吃虧,黨和紅軍還堅決杜絕亂用現(xiàn)象,要求“不在沒有兌換處的地方使用蘇幣”。
“紅軍票”的發(fā)行、流通時間雖然較為短暫,但在中共領(lǐng)導(dǎo)的金融事業(yè)中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和意義,同時也為今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摘自《黨員文摘》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