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陳黃
玉雕藝術中,玉石材料因其獨特、稀有、美觀等特性,在作品的審美價值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學者大村西崖所著《中國美術史》對中國宋代俏色玉雕工藝有詳細的記述:“能巧就玉材之色澤,而施以適宜之雕刻,亦始于宋代,似大半由玉院之制作而起,稱之為‘取用材料’,略稱‘取材’或稱‘巧色玉’。孝宗之‘甘黃玉葵花缶’中央有天生之紫心,黑處為人物之發(fā),白處為其體,滿斑為其衣紋;又‘子母貓’之母貓為白玉,六子則有如黃黑玳瑁者,有純黑或背白相雜者,或漆黑云白…其巧合自然,一絲不亂,為人心思所不及,誠至妙之物也?!盵1]宋代琢玉者在處理玉石上的顏色和瑕疵方面,相對于其他朝代更加成熟。這個時期的玉雕師不僅會利用玉石天然的外皮顏色,同時在處理玉石原料的石紋、裂痕等問題有著自己的風格特色。圖1所示的宋代魚形玉佩,將玉料本身的材質和顏色效果體現得淋漓盡致。
俏色巧雕是根據原石中顏色的不同進行設計,使其原料的不同顏色被巧妙利用。每塊玉料都具有自身的自然特點,并不是為玉雕工藝而存在的,所以俏色巧雕更多考驗的是玉雕師的設計構思。
在長期的玉雕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三種俏色巧雕,即皮色巧雕、肌理巧雕和依據玉石內含物的巧雕。
圖1 宋魚形玉佩
圖2 衍 ,林陳黃 作
中國皮色巧雕的實物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龜就是明顯的例子。它將黑色的石皮做成龜殼的造型,白色部分雕刻成龜頭和龜爪。
玉雕實踐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玉料的皮色變化?,旇в捕容^高,料子細膩,常見的顏色為白、淡藍色、黑色等,是屬于顏色比較豐富的品種,如瑪瑙的俏色巧雕作品《衍》(圖2),巧妙地將瑪瑙外層皮殼本身的白色部分雕刻為人類頭骨的形狀,中間透明的部分雕刻為云紋的造型,在充分把握瑪瑙材質的基礎上,對顏色和缺陷巧妙地利用設計出合適的主題。邊緣的白色部分雕刻成DNA螺旋體的形態(tài),寓意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需要遵循大自然的法則。略白黃的外皮宛如一片生機的大地,包容著世間萬物。左側通透的玉質夾雜些許無法分離的焦黃色,雕琢成延續(xù)生命的DNA螺旋形態(tài)。作品主體部分的頭骨形態(tài),結合經受長期風化略顯滄桑的表皮材質,凸顯生命歷經錘煉的痕跡。
作品《烽火》采用紫袍玉,以俏色浮雕的形式表現紅軍英勇奮戰(zhàn)時的一個場景(圖3)。紫袍玉產自貴州省印江自治縣,原石顏色分明,主要以淺綠和紫黑色為主。雕琢者將淺綠色部分設計為背景色,紫褐色部分雕琢成紅軍的戰(zhàn)斗場景,利用顏色反差突顯場景的空間層次感。
巧色玉石雕刻大師潘秉衡說過:“巧色要巧到點子上,一點為絕,二點為巧,三點為花。”[2]這在壽山石雕的皮色巧雕上體現尤其明顯。壽山石多為不透明至半透明狀,顏色豐富,有朱紅、淺白灰、薄荷綠、棕色、牙黃色等,色彩多呈現為塊狀、帶狀或者零星分布。筆者的作品《山海》,原料為壽山石,其紫褐色的原石下還包裹著白色玉質。紫褐色部分設計成山的造型,白色部分設計成煙霧形態(tài),其間還琢有一個冥思者的形象,整體色彩協調而呼應。
圖3 烽火,李佐瀟 作
肌理巧雕是以玉石的皮殼做底,在把握原石形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玉料機理的巧色設計。作品《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圖4),原料為蛋白石,保留了玉石的原皮,將原石肌理雕琢成一個龍爪造型,將里面的白色的石頭雕琢成一只剛剛出生的小龍模樣,原石的顏色和瑕疵巧妙地融入主題中。小龍借鑒了西方龍的造型,更顯文化融合的藝匠。作品《天地育靈猴》(圖5)利用阿爾善玉石原料的肌理效果,將其中的瑪瑙部分設計成猴子的面部,將土黃色、粗糙的部分雕琢成猴子的身體,使得猴子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人們眼前。
圖4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藍禮峰 作
圖5 天地育靈猴,章圣清 作
玉石原石中混入不同雜質而留下的痕跡,一般稱為“棉”。我國云南龍陵地區(qū)出產一種玉石稱為黃龍玉,又稱黃蠟石,其顏色豐富多樣,以黃色、朱紅色、黑色和白色為主。黃龍玉中常含有被稱為“水草體”的“棉”,玉雕師會充分利用該特點進行巧雕設計創(chuàng)作。作品《消逝-時間》(圖6)利用黃龍玉顏色分明的特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狀和色彩,把黑白混合物的玉石雕刻成融化的樣子,來表現一種時間消逝的狀態(tài)。外圍的黃色部分設計成了鐘表輪廓的形狀,黑白斑駁的部分猶如散落的齒輪,凸顯時間消逝的主題。
翡翠也是一種常含有“棉”的玉石,其硬度較高。[3]翡翠玉雕作品《風雪夜歸人》(圖7)原料中有很多“棉”,呈點狀分布,作者將其化為漫天飛舞的雪花,再配以雕琢出的枯樹和頭戴斗笠的行人背影形象,體現出了詩詞意境。
圖6 消逝-時間,林陳黃 作
圖7 風雪夜歸人,楊樹明 作
玉石原料具有自然的美,原石天然形成的色彩、形狀和瑕疵,經過雕刻師的設計構思,轉化成了藝術的美。俏色巧雕依據玉石本來的色彩和質料特點,可以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個性特點和時代特色的玉雕作品,這在一定程度改變玉雕設計趨于雷同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