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明 樂 園
(1.福建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25;2.三明第一中學,福建 三明 354500)
2018 年國家頒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边@個針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劃時代、里程碑式文件,是我國教育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破解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需求與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矛盾的行動指南。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要多措并舉。名師工作室在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具有實踐新、示范強等特點,理應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力量。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就英語學科而言,有的英語名師工作室未能行穩(wěn)致遠,名存實亡;有的淪為教研員的工具,承擔一些教研活動的下手活,工作室本應發(fā)揮的示范引領、培青帶隊作用,功能不彰,效果不明,沒有取得應有的社會效益?;诖?,本研究以英語學科為例,力圖求解名師工作室建設的三個問題:(1)名師工作室的實踐原則是什么?(2)名師工作室的實踐路徑是什么?(3)名師工作室的發(fā)展取向是什么?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學說,包含三個要點:(1)知行是認知與實踐的過程,不能割裂;(2)知行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其中“知”是“行”的出發(fā)點,“行”是“知”的歸宿,“知”指導“行”,真正的“知”已融于“行”中了;(3)“知行”過程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踐行“善良的意志”,達于至善。概言之,知行,是一個整體,是認知與實踐過程,不可分割;知行,是辯證統(tǒng)一,知是出發(fā)點,行是歸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過程是一個人格塑造和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
英語名師工作成員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自己對教學理解正確運用于課堂實踐,這是知行合一的體現(xiàn)。而說一套做一套,或教別人那樣做,自己卻這樣做,那是知行分離的表征,不利于教育的發(fā)展和學生的發(fā)展。
教學相長中教是傳授,學是學習,長是增加促進。此語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p>
教學相長包含“教與學的關系”和“教師成長規(guī)律”兩層意思:一是將其納入教學原則的范疇,將其理解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可以相互促進”,這種觀點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既矛盾又同一的關系;二是認為“教學相長”是一條“教師自我提高的規(guī)律”,將其理解為“教師教育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自身專業(yè)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即教師通過教來促進自身的學,這種觀點認為,教師自身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
學思結合即學語言學思維并重。知識與思維無所謂孰先孰后,關鍵是正確處理它們之間邏輯上的辯證關系。學思結合既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的,更是教學理念,即把發(fā)展思維和知識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知識教育去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通過發(fā)展思維去促進知識的掌握。
學思割裂現(xiàn)象早已有之。林語堂在《論趣》一文中說:“現(xiàn)代的機械教育,總不肯學思并重,不肯叫人舉一反三,所以永遠教不出什么來”。80 多年前林先生就關注“學思結合”問題,就批判國人的教育,說明他的教育觀很前衛(wèi)。研究顯示,思維能力并不是一項像睡覺、走路、吃飯或者講話那樣自然習得的能力。英語教師必須在教授語言的同時幫助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養(yǎng)成學思結合的習慣[1]。
綜上,知行合一是英語教師的行為準則,教學相長是英語教師的發(fā)展通則,學思結合是英語教師的教學原則。行為準則規(guī)范著教師的言行舉止和教學實踐,發(fā)展通則規(guī)定著教師的成長規(guī)律和教學關系,教學原則指引著教師的方法途徑和目標方向。
多年來,我們遵循知行合一、教學相長、學思結合的實踐原則,帶領省級名師工作室開展思維英語教學探究,逐步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師生樂思的英語學習共同體實踐路徑。
對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大致會有三種基本態(tài)度:一為憎然,一為漠然,一為欣然。所謂憎然,就是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時時事事都不順眼不順心,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所謂漠然,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持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僅僅是把它當作謀生的手段而已;所謂欣然,就是有高度的身份認同,非常喜歡和熱愛自己的職業(yè),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樂而忘憂。顯然,第三種情形是一種最佳的教學生命狀態(tài)。做一名具有教育生命力的英語教師,首先就應做一個“善教”之人,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與情懷[2]。善教是懂教和樂教的前提條件,“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學熱情必須建立在對教師職業(yè)的熱愛上,對教師工作的心馳神往,必須建立在對發(fā)展兒童事業(yè)熱愛的基礎上,至于如何教學,那是次要的”[3]。
善教并不意味著懂教樂教不重要?!耙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4]。善教者富有教育機智,善于激勵學生學習知識。教師的善教,表現(xiàn)在求知若渴、樂學善教。比如,我們有的教師曾自費參加英語培訓班,把學到知識應用于教學中;有的教師把美國脫口秀娛樂節(jié)目(Jimmy Kimmel Live))中“看外貌猜關系”活動嫁接到口語教學中,使課堂寓教于樂;有的教師把加拿大初中生“磨卡”(Milling cards)游戲改造成高中生聽說教學方法;有的把“聽解釋看表演猜詞義”(Back to the blackboard)游戲運用于詞匯鞏固性練習。
善教的老師能夠把課堂變成活動的殿堂。我們一位老師教King Lear 閱讀課時,創(chuàng)設“導讀—默讀—探讀—演讀—讀后續(xù)寫”教學活動,導讀環(huán)節(jié),以習近平英國國事訪問時英女王贈送習主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Shakespeare’s Sonnets)點題激趣,激活圖式;默讀環(huán)節(jié)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理解語言意義,梳理情節(jié)結構,分析人物性格;探讀環(huán)節(jié)以小組活動、師生互動和啟發(fā)講解為載體,比較語言風格,講授修辭應用,揭示作品意義;演讀(read acting)環(huán)節(jié),以觀看李爾王視頻片段、聽課文錄音和教師段落范讀為引領,分角色表演King Lear,Cordelia,Goneril,Regan 等人物對白;讀后續(xù)寫設計以What will happen to Cordelia?為題,引發(fā)聯(lián)想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知之、好之、樂之是三種學習境界,樂之境界最高。但“快樂不是簡單的感官娛樂,而是一種心靈愉悅、精神滿足的狀態(tài)。快樂不是對學習的消解,而是對學習的深度激活”[5]。樂學教育包含“樂學、成功、創(chuàng)造”三個關鍵詞。首先,樂學,并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快樂,外語學習者要學會擁抱“痛苦”,以苦為樂,樂在其中。其次,“成功是樂學之本”。體驗成功是產(chǎn)生學習動機之根本,外語學習者體驗成功會增長信心,感受學習之快樂。再次,“創(chuàng)造是樂學之源”,創(chuàng)造會體現(xiàn)學習的價值、產(chǎn)生滿足感,使學習有趣有動力,持續(xù)的動力源會驅動學習者達到教學目標。當然,要教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首先要求教師善于創(chuàng)造。譬如,引導學生用趣味的方法識記枯燥乏味的詞語。借鑒央視“漢字聽寫大賽”做法,開展年段詞匯記憶爭霸賽,先以班級為單位,后以年級為單位,人人參與,每個賽季取前10-25 名次,配上時尚賽徽,在顯要位置公布獲獎名單,參與者熱情高漲,入學還未一年,大部分學生能熟記《考綱》3500 詞匯。
樂學的課堂需要創(chuàng)設“有意義”“真實性”“有關聯(lián)”的情境[6]。有意義,即學習內容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生理特點,活動多樣性、訓練有意思;真實性,即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使之觸景生情、產(chǎn)生共鳴;有關聯(lián),即情境活動內容與教學目標、所學內容有密切的關聯(lián),情境活動為教學目標服務。樂學的情境學習包含“真、美、情、思”四大要素?!罢妗笔亲寣W生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讓符號學習與多彩生活連接;“美”是用語言美、方法美來喚起愉悅情感,在美的感染中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fā)展;“情”是師生關系的紐帶,用情感生成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情感伴隨學習者的認知活動;“思”是核心要素,即訓練各種思維技能,以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潛在智慧[7]。如教師在King Lear 課堂導入時,故意問Do do you know SQ? How much is your SQ? 學生茫然。此時,老師讓學生說出莎士比亞時代背景、文學成就、名言警句、生卒時間等知識。隨后回到SQ 問題,學生紛紛答Shakespeare quotient。這種逼真、唯美、煽情、誘思的導入讓學生對King Lear 劇本的學習已心馳神往了。
勤思不是享樂的對立面,因為思考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而快樂本身也能夠成為一種思考。勤思有三種情狀:勤思、善思、樂思。樂思,是把思考作為一種快樂的事情。如在問題解決中經(jīng)過一番思考,產(chǎn)生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樂趣。勤思,是指教育主體經(jīng)常閱讀、敏于觀察、勤于反思。閱讀是讀者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閱讀會誘發(fā)思考,閱讀者必然是思考者,因為“閱讀—思考—表達”是一種常態(tài)。善思,是思考問題有好的方法與手段,如選擇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思考問題。善思者,善于抽象概括的邏輯性思維,善于質疑解疑的批判性思維,善于聯(lián)想想象、舉一反三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善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是樂思的前提。比如,高中生羞于開口說英語,教師讓學生下載APP 趣配音軟件,每天安排2-3 分鐘短視頻配音練習時間。在此基礎上,舉辦“英語配音之星大賽”、開展校園英語“十大歌星”比賽,利用趣配音手機軟件模仿配音,化“手機之弊”為“學習之器”。許多學生把趣味性英語學習轉化為口語學習的主動性。又如,采用“聽釋義猜單詞”活動法幫助習得詞匯,以小組為單位,成員輪流依次背對黑板,猜測同伴對既定單詞所做的單詞釋義或進行的形體表演猜測詞匯,猜中者勝,并以擂臺形式?jīng)Q出高低,創(chuàng)意的教學活動使詞匯學習有效帶動言語產(chǎn)出,促進學思能力的發(fā)展。
勤思的教學需要營造各種時空。如創(chuàng)設語言留白、思維留白,利用文本時空;采用整體思維與整體關照策略,釋放課堂時空;運用“前后延展、左右出擊”策略,拓展教學時空[8];組織各種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學思時空。如教Life in the future 課文,要求預習課文,掃除文本詞匯障礙,課堂教學運用“熱身激趣—整體理解—搭建支架—言語表達”模式,要求以My time travel to the year 3017 為題寫一篇作文,字數(shù)不限,結果大部分學生都寫超過了500 詞,最多的一個學生寫了整整5 張作業(yè)紙,1018 詞。這種拓展學習時空、開發(fā)學思時空的讀寫教學,大大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
快樂教育受人詬病,因為人們誤以為快樂就是玩兒。英國學者邁克爾?弗利在其專著Isn’t This Fun?中說:“樂趣并不簡單,它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美國式“快樂”教育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而是出于非常復雜的考慮,如學習社交能力,學會與別人交談和妥協(xié)等等,讓孩子們接受痛苦的快樂[9]。
快樂需要認真對待?;\罩世界的宗教、傳統(tǒng)道德和生物進化論都不支持“快樂是人類最終目的”的命題[10]??上矚g“舒適”卻是動物的天性。人類在追求舒適的過程中,時不時地暴露出趨樂避苦之本性。這種行為一旦過頭,便受到自然懲罰,輕則制約個人發(fā)展,重則損害集體、甚至危及社會。生物進化論認為:“自然選擇沒有使人快樂的意圖,而我們基因的遠期利益常常是要由一些不愉快的經(jīng)歷來保護的?!痹袐D妊娠早期的惡心嘔吐,對快當媽的女性來說十分痛苦,但是我們必須克制忍受,別無選擇。如果忽略了痛苦的積極功能,就會產(chǎn)生不良的后果??鞓吠纯嗍菍α⒔y(tǒng)一的辯證關系?!巴纯嗍巧咸旖o予人生的最高饋贈”[11]。一個人必須經(jīng)歷痛苦、接受痛苦,才能獲得快樂、享受快樂。同理,讀書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可避免,我們能夠做的,是讓孩子們從心底里喜歡學習,把痛苦的學習當作樂事。
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以及與這種態(tài)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經(jīng)形成便比較穩(wěn)定,但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可塑性的。一個人的性格叫個體性格,一個群體的性格叫群體性格,一個社會的性格叫社會性格。在人類社會里,不同的群體其性格截然不同。年輕人性格天真、單純、理想、進取、輕信、敢冒險等;而老年人性格是閱歷廣、參照系多、多謀無斷、慣性大、保守等。
名師工作室團隊成員是個性化、多元化人格品質的組合。性別上,有男教師女教師;年齡上,以中青年教師為主;職稱上,有一級、高級、正高級;閱歷上,有經(jīng)驗豐富的熟手型教師,還有虛心好學的年輕教師。從發(fā)展眼光看,共同體成長需要塑造獨特的團隊性格。從性格的態(tài)度、意志、情緒、理智四大成分看,我們應當追求自主性、主動性、正義性、創(chuàng)造性、合作性的團隊性格。自主性,是具備自主發(fā)展意識,探尋可行的發(fā)展路徑;主動性,是主動配合國家課程改革,推動區(qū)域英語教育革新;正義性,是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正確思想導向引領教研;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創(chuàng)造革新意識,產(chǎn)出新成果供同行模仿,產(chǎn)生示范輻射效應;合作性,體現(xiàn)協(xié)調發(fā)展心態(tài),成員間互助互惠,與身邊同行互促互生,由“獨樂樂”變?yōu)椤氨姌窐贰薄?/p>
模仿是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仿照他人行為、使個體行為與他人趨同的過程。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朱光潛區(qū)分“內模仿”和“外模仿”兩種形式。[12]前者是隱性的內心活動,如觀看驚險的表演,觀眾會手心出汗,呼吸節(jié)奏會因驚險的動作而變化;后者是顯性的身體表現(xiàn),如運動的動作;二者都是人的本能行為。生物的進化依賴于創(chuàng)造和革新,創(chuàng)造革新就是文化上的突變。沒有突變就沒有進化。進化之后需要做的是大量復制,復制即模仿。在人類生活中,發(fā)明和靠模仿來普及成就是最重要的行為。這表明,模仿具有偉大的功能,模仿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強調模仿的理由有二:一是任何人在成長期都需要與模仿相結合,沒有模仿就沒有創(chuàng)新;二是無須人人創(chuàng)新,因為創(chuàng)新成果可無限復制推廣,這樣社會成本更低更劃算。外語學習基本上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將他人語言變?yōu)樽约赫Z言的過程,學會以他人使用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13]外語學習過程必定離不開模仿。外語學習又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構建過程,是在各種錯綜復雜的語境里,在與人的交往互動中,在積極情感的配合下,通過一定量的語言體驗發(fā)生的,這個過程必定是動態(tài)演進的。同理,教學創(chuàng)新是少數(shù)人的事,大部分人靠學習、模仿和復制。名師共同體應致力于模仿創(chuàng)新,讓更多人分享研究成果和思想。
以核心素養(yǎng)為價值引領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已全面開啟,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的主陣地是課堂,主力軍是教師,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是當前的重要議題,探索名師工作室在教師隊伍建設中能做什么、怎么做,具有積極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文認為英語名師工作室要遵循知行合一、教學相長、學思結合原則,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師生樂思的英語教育新境界。工作室成員要建立正確的英語學習苦樂觀,形塑團隊性格,主動模仿創(chuàng)新,發(fā)揮名師工作室在引領新時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群體孵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