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倪
【中圖分類號】R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2
王大爺今年五十多歲,當天早晨8點多,他像往常一樣在田間干農(nóng)活,胳膊卻不小心被蜜蜂蜇了一下,但他沒太當回事,見農(nóng)活快干完了,便加快了進度,想著回家涂點清涼油緩解一下疼痛。可剛進家門,王大爺就感覺全身無力,身上還起了大片疹子,女兒見狀,趕緊找來車將他送到了離家最近的醫(yī)院。正是他女兒的這個正確決定,經(jīng)過醫(yī)生的全力搶救,王大爺才脫離了生命危險。
很多人可能表示不解,不就被蜜蜂蟄了一下嗎,有必要去醫(yī)院嗎?等著自己消腫不就可以了嗎?實在不行就自己到藥店買點藥膏,沒什么大不了的。在這里要提醒大家,蜂蟄傷可不是小事,稍有不當就可能引發(fā)大問題!
蜂蟄傷別忽視,一不小心會送命
在我國,常見的蜇人蜂主要包括蜜蜂以及馬蜂兩種,其中蜜蜂最為常見,它的蜂尾末端有一對毒囊以及一根毒刺,蜇傷人之后其蜂毒注入到傷者體內(nèi),而毒刺也留存于刺傷位置。雖然馬蜂在城市里十分少見,多存在于農(nóng)村以及山區(qū),但它的毒性更強,是蜜蜂的4-6倍。馬蜂也被稱為黃蜂、胡蜂,屬于捕食性蜂類的一種。一般成年人如果受到5只馬蜂共同攻擊,極易增加腎衰竭的發(fā)生風險。馬蜂主要出現(xiàn)在夏秋季,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在受到驚擾時,它也絕對不會手軟。馬蜂蜇傷人之后,其毒刺可以進行收回,并繼續(xù)發(fā)起攻擊。
但不管是蜜蜂還是馬蜂,蜂毒中都包含神經(jīng)毒素、透明質(zhì)酸、蟻酸以及磷脂酶A等過敏原,在進入人體后,能與免疫球蛋白進行結合,引發(fā)一系列不良反應,常見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炎癥及過敏反應:被蜇處皮膚紅腫、發(fā)熱、瘙癢、疼痛,同時伴發(fā)局部水腫、紅斑、全身蕁麻疹。嚴重的情況下,傷者還可能發(fā)生過敏性休克。(2)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一部分傷者可能會出現(xiàn)高血壓以及心律失常,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引發(fā)喉頭水腫、肺水腫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甚至發(fā)生低血壓性休克。(3)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嚴重者可能出現(xiàn)突發(fā)性的意識喪失。(4)消化道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腹脹等胃腸道不適癥狀,部分傷者會出現(xiàn)黑便及黃疸。(4)泌尿系統(tǒng):傷者常表現(xiàn)為少尿或無尿,部分傷者存在醬油色尿甚至是血尿。(5)血液系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為貧血,嚴重者可能出現(xiàn)溶血性貧血。(6)器官損傷:以腎臟損傷為主。
蜂蟄傷的急救法則
1)拔除毒刺
如果是被蜜蜂蜇傷,應先設法將毒刺拔除,可將膠布貼在皮膚位置,然后叮囑傷者盡量別動,并用力將膠布撕掉,這時毒刺可能會被粘出來。如果肉眼可見毒刺刺入較深,無粘出的可能性,最好不要應用此方法,以免給傷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另外也可以考慮用針或者鑷子將其慢慢挑出,但使用前需用酒精進行擦拭,如果沒有,也可通過蒸煮的方式進行消毒,以降低感染風險。另外還要注意,如果毒刺上還附有毒腺囊,則不能用鑷子夾取,以免更多的毒液釋放而加重反應癥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應用吸奶器或者是火罐將毒液吸出,過程中一定注意不要擠壓傷處,以免剩余毒素深入體內(nèi)。
2)清洗傷口
蜜蜂的毒液為酸性,所以可通過堿性液體來進行中和,生活中常見的肥皂水便是最好的“法寶”,同時也可應用5-10%的蘇打水(碳酸氫溶液)對傷口進行濕敷。馬蜂的毒液為弱堿性,所以可用食醋進行涂抹。另外也要提醒大家,蜇傷后用食鹽水、糖水、新鮮母乳洗敷傷口的方式均不提倡,這三種物質(zhì)的成分均較為復雜,尤其是母乳,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維生素,極易滋生細菌,增加繼發(fā)感染的風險。同時還要注意,千萬不要嘗試用大蒜汁以及生姜汁涂抹傷口,雖然大蒜中包含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硫化合物,但其刺激性以及腐蝕性均較強,直接外敷傷口會加重疼痛癥狀。而生姜更是百害而無一利,它能加快血液循環(huán),讓毒素更快地被吸入到身體中。
3)觀察送醫(yī)
一般情況下,可先觀察半個小時,并通過冰敷的方式減輕疼痛,同時大量飲水,以加快毒素排出。如果患者未出現(xiàn)過敏反應、呼吸困難等癥狀,則可初步判定為無太大危險。如果存在異常,應立即送到最近的醫(yī)院,并配合醫(yī)生完成各項檢查、治療工作。
防范蜂蟄傷的小常識每年的9-11月份是蜂群的集中繁殖期,此時蜂巢的直徑可達半米,其中可居住500-1000只蜂。如果在這個時期,有野外出行計劃,可提前準備簡易的防蜂帽,同時盡量穿著表面光滑的淺色衣服,避免穿戴毛織品或是表面粗糙的衣物,也需注意不要噴香水,不要使用香味濃郁的洗發(fā)水以及護膚品。在野外行進過程中,應盡量在主道上行走,不要在草叢、山巖處長時間停留。同時也要注意留心觀察,看到蜂巢需及時避開。一般情況下,在陰雨天氣,蜂類多在蜂巢內(nèi)躲避,但由于其中擁擠,它們極容易被激怒而出來蜇傷人,所以需更加小心,盡量避開蜂類易筑巢的樹木及巖體。如果需長時間在野外勞作,可提前準備吸毒包以及滅蜂氣霧劑,同時穿著長袖長褲,并將褲子塞到靴子中。
如果遇到蜂類圍著人轉(zhuǎn),但并沒有發(fā)出急促的飛翔聲音,應慢慢下蹲,并尋找時機遠離,千萬不要拍打,以免遭到直接攻擊。通常情況下,蜂巢的附近常會有工蜂巡邏,就像是軍隊的守衛(wèi),當有人靠近時,它們會在周圍飛舞,以判斷危險性。如果人類驚慌地進行驅(qū)趕,它們則認定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敵情,會立即發(fā)出信號,召集更多的伙伴進行御敵,這樣遭受群蜂攻擊的風險性則會大大增加。而且蜂毒中含有一種易揮發(fā)的物質(zhì),它也可能成為召集其他蜂類的信號,所以被單個蜂類蟄傷后,需立即遠離蜂巢。另外,也要謹記,越是地形險惡處,越是毒蜂肇禍的好地點,所以外出時,應盡量繞道而行,以避免意外的發(fā)生。
近幾年,網(wǎng)上開始流傳新鮮蜂蛹營養(yǎng)價值高的謠言,引得很多人不顧自己的安危,跑到山上找蜂蛹,甚至有人因此而住進了ICU。在這里要提醒大家,野外的蜂蛹包含多種細菌,尤其是馬蜂蜂蛹,其中所包含的蛋白質(zhì)對我們?nèi)梭w來說是異種蛋白,食用后不僅對身體無益,還可能引發(fā)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威脅生命安全。如果有人不聽勸,依然我行我素,捅了馬蜂窩,也應盡量保持鎮(zhèn)定,不要大力揮動衣物進行抵抗,也不要逃跑,應立刻原地趴下,保護好頭部,并用衣物遮擋身體,減少皮膚的暴露面積,并注意不要喊叫,等待馬蜂自行散開,再采取其他自救措施。如果在距離居住地較近的地方發(fā)現(xiàn)蜂巢,應教育孩子盡量遠離,同時及時報告給專業(yè)的消防或者林業(yè)部門,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進行摘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