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么東智
1.薩迦寺代表的政權意義
公元1246年薩迦班智達到達涼州并與闊端會晤,揭開了薩迦政權在西藏近百年統(tǒng)治的序幕。1261年敕封八思巴為“帝師”,佛教僧侶們的最高領袖,同時掌管宣政院,管理西藏相關事務?!暗蹘熤c詔救并行于西土?!雹侔怂及烷L年居住在皇帝身邊或是內地,而對西藏地方的管理主要是通過薩迦“本欽”來執(zhí)行。在相關的文獻中,對“本欽”做出了這樣的定義,“他由喇嘛的命令和皇帝的圣旨來封授,他保護地方的安寧和宗教的繁榮。”②首任本欽曾經(jīng)就是薩迦派的大總管釋迦桑布,他有管理教派土地、寺廟等財產(chǎn)的權力,并且作為帝師轄下的一名高級官員管理地方事務。所以在元時期薩迦派不僅是一個龐大的宗教團體,也是在西藏地區(qū)具有強大力量的政治集團。薩迦派的主寺薩迦寺作為物質載體承載著宗教和政治的雙重功能。薩迦南寺和甘丹頗章曾經(jīng)的使用者均是教派中德高望重者,而且有著更高的政治身份,建筑被政治領袖作為日常辦公休憩的場所,符合宮殿建筑的基本特征。這一點也是將其判別為宮殿建筑的重要依據(jù)。薩迦南寺修建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作為帝八思巴返回薩迦之后的居所以及薩迦本欽、法王等行政官員居住和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的地方。甘丹頗章最早是當時帕竹地方政權首領的別墅,鄰近哲蚌寺,因而被贈予二世達賴喇嘛作為住宅。后來的幾位達賴都居住于此,并對當年的小房子進行了多次的擴建修復,在五世達賴時形成了現(xiàn)有的規(guī)模。甘丹頗章政權也因政治領袖辦公居住在該建筑中而得名。這些宗教領袖同時身兼政治和宗教兩大職能,所以在宮殿中也會有供其日常使用的一些小型的宗教空間。但是通常重大的宗教活動儀式不會在這些建筑中舉行而另有他處。
2. 寺廟與宮殿融合的建筑風格
薩迦南寺始建于1268年,是八思巴委托當時的薩迦本欽釋迦桑布主持修建的。薩迦南寺內的建筑主要有拉康欽莫大殿、八思巴殿、吉濟拉康、則慶拉康等。其中拉康欽莫大殿又是眾多建筑中的最大者。該建筑的修建是作為八思巴返回西藏之后處理日常事務的主要場所。關于該殿的修建,“本欽釋迦桑布向當雄蒙古以上烏斯藏地區(qū)各個地方的萬戶和千戶府發(fā)布命令,征調人力。于次年為薩迦大殿奠基,還修建了里面的圍墻、角樓和殿墻等?!雹劭伤_迦南寺有一套完整的圍城體系,由護城河、內外城墻和角樓組成。這樣的寺廟圍合方式在西藏是唯一的,因而很多研究者認為,薩迦南寺的建造明顯受到了漢地造城理念的影響,帶有一些封建集權的寓意,也體現(xiàn)了在這一時期漢地文化與藏族文化的交融。1518年當時的帕竹第悉阿旺扎西扎巴把自己在哲蚌寺西南的一座叫做“朵康恩莫”的家族別墅送給了根敦嘉措作為住所。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將這棟別墅擴大,并更名為"甘丹頗章"。五世達賴建立政權之時正是居住于此,因此將政權定名為甘丹頗章政權。甘丹頗章偏于哲蚌寺的西南角,依山勢而建,坐北朝南,整體共有7層,其中包括建筑的地下部分,上下錯層,十分復雜。整個建筑由三座院落組成。三座院落中的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是桑阿頗章、寢宮和貢嘎讓瓦。建筑共有四層高,按照藏族人的生活習慣,等級越高者居住在越高的地方,由上至下依次是達賴的辦公住所、佛堂、隨從和后勤用房、倉儲用房。薩迦南寺通過內外兩道城墻和鋸齒形的護城河將拉康欽莫大殿等建筑圍合在一個近似方形的空間里。甘丹頗章主要是通過院落將三棟主體建筑圍合起來,利用院落之間的出入口在建筑群中穿行。而薩迦寺和哲蚌寺中的其它建筑體之間很少有這樣用明晰的實體做出勾勒界定的,雖然有些扎倉等大型建筑也是由圍合院落構成,但它們仍然可看作是單體形式,而沒有達到群體結合界定的層次。
3.寺廟建筑空間布局的特點
從薩迦派掌握了西藏地區(qū)的政教大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并在薩迦寺內修建各種“頗章”、“拉章”,薩迦南寺就是一個宮殿群體。帕竹政權、甘丹頗章政權等也都分別修建了一些 “頗章”用于駐錫和施政的場所,這取代了原來的宮殿,成為具有宗教色彩的宮殿。這一階段是藏族宮殿建筑的成熟時期,其代表是甘丹頗章和布達拉宮。雖然南寺和甘丹頗章有濃烈宗教色彩的藏式宮殿建筑,但還是各有不同。早期的西藏寺廟修建時,通過象征手法來實現(xiàn)對宗教世界的模仿,建筑的布局體現(xiàn)佛教世界觀和曼陀羅式宇宙觀。曼陀羅世界的構圖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將其包圍。薩迦南寺的建筑顯然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拉康欽莫大殿布置在南寺正中,建筑規(guī)整高大,象征薩迦法王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地位;其它的佛殿、扎倉和僧舍等建筑相對低矮,環(huán)繞在拉康欽莫大殿四周。這樣的布局一方面是對宗教世界的模仿,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性質。同時滿足軍事防御的要求。所以薩迦南寺的修建更多的借鑒了宗教建筑的設計手法,建筑雖然是為了滿足政治上的需要,但是仍然擺脫不了宗教的影響。薩迦南寺的修建也受到了來自漢地的造城術的深入影響。寺外的護城河、壕溝、養(yǎng)馬墻是最基本的外層防御結構,高達十幾米的外城墻堅固厚實,在城墻的四角還有高高聳立的角樓,拉康欽莫大殿外墻也是厚重高大,它們構成了薩迦南寺特有的內外城體系。
結語
政教合一體制下的宮殿建筑必然會帶有一定的宗教特征,也必然會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西藏寺廟中的這些宮殿建筑就是代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這些宮殿喪失了原有的功能,慢慢轉變成完全的宗教場所,成為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場所,也因為一些媒介導向的錯誤,導致對這些建筑類型的界定產(chǎn)生模糊。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我們應該還原建筑原有的象征意義。在提及西藏宮殿建筑的時候,很多人只知道吐蕃時期的一些宮殿建筑和布達拉宮是宮殿,而忽略了這些寺廟中的宮殿建筑,正確認識這些存在于寺廟中的宮殿建筑,也是深入了解西藏宮殿建筑發(fā)展史重要的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1]伯戴克. 元代西藏史研究. 張云,譯.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5
[2]恰白.次旦平措,諾章.吳堅,平措次仁. 西藏通史.松石寶串. 拉薩:西藏社會科學會,中國西藏雜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653
[3]達倉宗巴·班覺桑布著,陳慶英譯.漢藏史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224。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