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茜
無緣無故出現(xiàn)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精神萎靡不振、貪睡、手腳無力、舌苔白膩等現(xiàn)象,可能是濕邪侵體引起的。
濕邪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多因天氣潮濕、淋雨涉水所致;內濕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嗜食肥甘厚膩,過食生冷,造成脾失健運,濕自內生。而濕氣的根源在脾,對于脾生濕、脾困濕的病癥,一般健脾與利濕同治。
若被濕氣纏身,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中醫(yī)認為,濕邪越重,熱水泡腳就越有必要。熱水泡腳可刺激胃經(jīng)、膀胱經(jīng)等足部的6條經(jīng)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濕、通經(jīng)利水的作用。
一不貪涼,溫度太低的飲食容易影響胃氣和降,出現(xiàn)噯氣、腹脹等癥狀;一不淋雨,盡量避開潮濕的環(huán)境,避免外感濕邪,這樣可避免腳氣、濕疹等病癥的發(fā)生。
中醫(yī)穴位按摩也可以祛濕。常用于祛濕的穴位有以下3個:
1.豐隆穴。按摩這個穴位能夠把脾胃上的濁濕排出去。此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踝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
2.足三里穴。這是個調理脾胃、驅趕內濕的好穴位。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
3.中脘穴。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用于痰濕困脾的人群。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臍連線中點(臍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鐘。
推薦日常多食用紅豆苡仁粥、芡實蓮子粥、山藥冬瓜湯、鯽魚湯,有很好的清熱利水、滋陰祛濕功效。
(摘自《大河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