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玲
(贛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論語·八佾》里有段話:“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薄渡亍肥撬吹蹠r期的樂曲,歌頌堯把帝位禪讓給舜,孔子認為,此曲盡善盡美?!段洹肥侵芪渫鯐r的樂曲,武王討伐商紂得天下,雖然是正義的,但畢竟是通過征戰(zhàn)而來,孔子認為此曲雖盡美但“未盡善”??鬃诱f的“美”和“善”是什么意思?楊伯峻注曰:“‘美’可能指聲音言,‘善’可能指內(nèi)容言?!盵1]33這樣的解釋,僅僅指出兩者所涉范圍,而沒有注明它們確切的內(nèi)涵。這樣的處理也是很明智的,因為對于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確實很難給出一個精準的定義??鬃訉τ凇渡亍贰段洹穬芍非脑u價也是感性的,而非嚴密的科學界定。我們這里無意去爭論孔子的說法是對還是錯,只想指出的是,孔子提到了中國美學史、文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美與善是不同的概念和范疇,美的東西可能是不善的,善的東西也未必就是美的。關于“美”與“善”,諸子各有分說,由可視可感的具體事物到籠統(tǒng)的人品道德,再到更為廣泛的審美判斷,這些論爭對于后世文論的審美取向和倫理觀念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甲骨文就有“美”字,專家指出“象人首上加羽毛或羊首等飾物之形,古人以此為美……《說文》以味甘為美當是后起之引申義?!盵2]416這一說法是有古文獻和人類文化學的學理依據(jù)的?!秴问洗呵铩ぶ傧募o·古樂篇》載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其八曰《總禽獸之極》?!案鹛焓现畼贰笔巧瞎胖畼贰!叭瞬倥N餐蹲阋愿琛笔巧瞎艜r期巫術樂舞的典型場景,其目的在于娛神和引神。從題目可知,內(nèi)容與打獵有關,在打獵之前或打獵之后,為了娛百獸之神而狂歌勁舞。正如列維·布留爾所說:“開場的儀式的目的是要防止動物同時也防止那個體現(xiàn)著和代表著該種的一切動物的神的報復……收場的儀式的目的則是要安撫犧牲者(或其魂靈)?!盵3]在這種詩樂舞不分的原始巫術場景中,舞者頭戴羽飾,手舉羊頭或牛尾,盡情歌舞。人們?yōu)榇藞鼍岸鸷抖鋹?,這就是美的感覺。至于“善”字,專家指出:“善即膳食之膳之初文,蓋殷人以羊為美味,故善有吉美之義?!盵2]226也就說,善之初義即源于先民們的口腹味覺體驗。臧克和認為:“甲骨文中‘善’初文實即取象一肥大羊頭之形?!庇终f:“由于中國古代關于‘味’的感覺性與‘美’字的字源語源直接發(fā)生關系,因此,一些復雜的情感體驗,難落言詮,也每每以這種‘口腹滋味’來傳達?!盵4]可見,“美”與“善”的字源語源是相通的,正是因為根源語義的相通,兩者在后世的具體運用總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到諸子百家之時,“美”與“善”已有明確的意義分工?!懊馈笔菍徝李I域的范疇,“善”是道德倫理領域的范疇。我們先說儒家的美善觀念。據(jù)楊伯峻統(tǒng)計,《論語》用“美”字共14次,有三個義項:好,好的;美好的事;漂亮、美麗。用“善”字36次。[1]263,280就本文的具體語境來說,作為動詞、副詞的“善”字不是我們討論的范圍,作為形容詞、名詞的“善”字,因其含義與“美”字接近,因而是我們要討論的話題??鬃又鲝垺芭e善”(《論語·為政》)、“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守死善道?!?《論語·泰伯》)認為“不踐跡,亦不入于室?!?《論語·先進》)就是善人之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孔子認為,自己是沒有機會見到理想中的“善人”了。(《論語·述而》)關于“美”,孔子主張“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尊五美”(《論語·堯曰》)。正如開篇我們所說,孔子認為“美”和“善”是有區(qū)別的,善的不一定是美的,美的不一定是善的。同時,美與善也分屬不同的領域,分別人的不同層次的需要。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感嘆“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述而》)音樂當然屬于審美范疇,而肉則是屬于生存需要,兩者相較,孔子認為,人的審美需要遠高于生存需要??鬃影衙篮蜕贫挤旁诰唧w的日常生活中考查,而不停留在抽象學理的層面來討論兩者的區(qū)別,注重體驗和感覺。這與西方的學理言說很不相同,比如德國的黑格爾把“美”定義為“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5]這是抽象思辯的言說。當然,體驗性和感覺性的言說,難免缺少邏輯和界定,所以后人說起孔子的美善觀念,只能告感覺和日常的身體力行,很難說清楚兩者的學理區(qū)別。
相對而言,孟子相關論述的邏輯性和哲理性就要強得多。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章》)朱熹注云:“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惡者必可惡。其為人也,可欲而不可惡,則可謂善人矣……力行其善,至于充實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矣?!盵6]370從“善”到“信”“美”“大”“圣”“神”,是一個由低到高的遞進關系?!吧啤笔亲鋈说幕疽螅懊馈眲t是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坝钡哪康男耘c“善”的倫理趨同性相通,“可欲”是理想的“合目的性”的境界?!懊馈钡那疤崾恰俺鋵崱?,即內(nèi)在的完滿,對于人來說,美在心靈和善心;對于藝術而言,美在內(nèi)容和思想。所以,“充實之謂美”就是合乎“規(guī)律性”的“真”和合乎“目的性”的“善”的統(tǒng)一。至真至善的境界就是“美”,它有大、圣、神的特點,有超越性、無限性的特征,超越一切虛實有無的存在,走向自由無限的精神世界。日本現(xiàn)代學者西田幾多郞的美善觀念與之類似,西田幾多郞認為“最高的善”接近“美的概念”:“所謂美是在事物照理想一樣實現(xiàn)時所得的感覺。所謂照理想一樣實現(xiàn),就是指這一事物發(fā)揮其自然的本性而言。所以,有如花在顯示其本性時是最美麗的一樣,人在顯示其本性時便達到美的頂點。善就是美?!盵7]孟子主張性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人都有善端,圣人則是將此擴大推廣而已:“圣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他認為,人皆有羞惡之心,朱熹注云:“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盵6]237也就是說,崇善揚善是人之本心。人的善心,要靠平日的養(yǎng)護,孟子認為:“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離婁下》)朱熹注云:“服人者,欲以取勝于人;養(yǎng)人者,欲其同歸于善?!盵6]293孟子不僅在觀念層面闡述美善關系,更主張將這一觀念貫徹到實際生活當中。孟子認為:“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所以,在孟子這里,美善有超越性,更有實踐品格。荀子正是沿著美善的實踐方向繼續(xù)往前走,也說:“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荀子·修身》)又曰:“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非相》)儒家美善觀念的實踐品格在《大學》中表露最為具體?!洞髮W》被后世視為儒學的入門要典,開宗明義地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爸辽啤本辰?如前所說,也是美),在內(nèi)即明其德性,如孟子所說,即人的善的本心的發(fā)揚光大;在外,則是盡君子的社會義務,即治國平天下,或曰“立德、立功、立言”,或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爸辽啤钡睦硐刖辰缫髢?nèi)在抽象的道義之心,和外在具體的現(xiàn)實生活融為一體,達到現(xiàn)實價值與理想價值、“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完善統(tǒng)一。
墨家對于美善的論述觀點一般化,墨子認為,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才能久遠:“善無主于心者不留?!?《墨子·修身》)他認為,美好的事物得以張揚,丑惡的現(xiàn)象才不會滋生:“美章而惡不生?!?《墨子·尚賢上》)墨家尤其注重善美觀念運用與實踐,胡適稱之為“應用主義”:“他處處把人生行為上的應用,作為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盵8]
道家以其哲學思辯的深度,其思想值得重視,對于美與善,老子有深刻的見解。老子認為,美丑善惡觀念是同時并生的,正像有無相生一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美之與惡,相去若何?”(第八章)錢鐘書認為,老子“言美則言外涵有惡,言善則言外涵有不善;偏舉者相對待……老子亦不僅謂知美則別有惡在,知善則別有不善在;且謂知美、‘斯’即是惡,知善、‘斯’即非善,欲息棄美善之知,大而化之?!盵9]老子關于美善與語言表達的關系尤其值得我們重視。老子認為,誠信的語言不需華麗的辭采來裝飾,過度裝飾的語言并不美,善意的表達不需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并不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第八十一章)這一表達對后世文論影響很多。如劉熙載說:“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瘱|坡文不乏信言可采,學者偏于美言嘆賞之,何故?”[10]30又曰:“君子之文無欲,小人之文多欲。多欲者美勝信,無欲者信勝文。”[10]45老子關于語言與美善的關系,與其“無為”的根本哲學思想有關。正是本著這一根本哲學思想,老子推崇的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倫理道德,而是道之本體,即所謂“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八章)對于一般意義的善與不善,老子都能泰然處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所以世上最大的善就要使人歸于自然,“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第二十七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第六十五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第六十八章)老子認為,自然之道是萬物之根本,所以人們都要遵行這一根本:“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第六十二章)無論美丑善惡,都以自然無為之道為根本,老子以其最大的哲學范疇“道”來統(tǒng)攝美與不美、善與不善,認為它們在最根本處是統(tǒng)一的。這實際上是消除它們的區(qū)別,實際上也是解構美善之辯。
與老子的相關思想類似,莊子也認為,美善是相對而言的。以下一段對話充分體現(xiàn)莊子這方面的美善觀念:
陽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标栕釉唬骸暗茏佑浿?!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安往而不愛哉!”(《山木篇》)
這里說的“美”是外表美,“行賢”是內(nèi)在的,相當于今天講的心靈美,即善。無論是美還是善,都是外在強加上去的評論,自己認為美善的,別人可能不以為是美善,自己覺得不美不善的,在別人看來卻可能是美善的,總之,這是相對而言的?!吧勒撸伺c之鏡,不告則不知其美于人也?!?《則陽》)視角不同,情境不同,判斷的結果也可能不同。莊子認為,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對于天下眾人的觀點,莊子表示懷疑,就“善”來說?!拔嵛粗浦\善邪,誠不善邪?若以為善矣,不足活身,以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諫不聽,蹲循勿爭?!史蜃玉銧幹詺埰湫?,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無有哉?”(《至樂篇》)莊子認為:“凡成美,惡器也?!?《徐無鬼》)即凡是成就美名的,都是作惡的工器,也就是說,美名導致的結果卻是不善。“去善而自善。”(《外物》)正如老子一樣,莊子也認同一般人所說的美與善,他認為的美是“天地之大美”,實即自然美。莊子認為:“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之良苦用心“美則美矣,而未大也?!敝挥刑斓卣?,“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天道篇》)天地之道“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刻意篇》)莊子講“天地之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語,圣人推究天地之大美,順任自然、不妄自作為,自然能通達萬物之理。莊子認為,“道術為天下裂”之后的一曲之士不能“判天地之美”,“寡能備于天地之美”。(《天下》)道家的美善之辯對后世文論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自然美的追求上。與老子一樣,莊子從更高層次去理解美善,實際上也是在解構世俗之所謂美善。無論是儒家主張從實踐層面貫徹美善思想,還是道家從更高層面理解美善,他們的相關思考對后世文論都產(chǎn)生深遠影響。由于道家的思想最終歸于天地自然的大美大善,對后世古代文論對自然美的追求影響很大,這里我們無需贅述。
諸子對于美善的論辯,目的當然并不在于學理層面的抽象思考,而在現(xiàn)實生活層面的運用和實踐。《左傳·隱公七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盵11]贊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成為中國文化基本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觀念,施之于中國古代文論,則形成源遠流長的順美匡惡的美刺傳統(tǒng)。
劉勰說:“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敗德,五子咸怨:順美匡惡,其來久矣?!?《文心雕龍·明詩篇》)大禹治水理政取得巨大成功,有《九德》之歌生。夏君太康無德,其弟五人怨而作歌。如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12]可見,中國文學自古就有美刺傳統(tǒng)。流風所至,美刺成為文學褒揚美德善行、揭批現(xiàn)實黑暗的基本精神?!对娊?jīng)》作品就有鮮明的美刺態(tài)度,《詩大序》說,當“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之時,則“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而當“天子之德光被四表”之時,則作頌詩,“頌者,美盛德之形容?!盵13]271-272當然,《詩經(jīng)》畢竟是詩歌,其美刺注意運用賦、比、興多種手法,有時要仔細體會方可領會,宋代姜夔說:“《三百篇》美刺箴怨皆無跡,當以心會心?!?《白石道人詩說》)[14]681《詩經(jīng)》一方面發(fā)揚了久遠的美刺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注意運用恰當?shù)乃囆g手法,所以《詩經(jīng)》成為盡善盡美的典型,正如清代田雯所說:“讀卜商《毛詩序》,知古今來文章之大,莫善于《詩》?!边@是稱其善。又稱《詩經(jīng)》:“潛玩長吟,眾妙畢出?!盵15]691-692這是稱其美。受漢儒解讀《詩經(jīng)》風氣的影響,《詩大序》的確比較關注從美善兩個方面分析《詩經(jīng)》,認為:“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闭x曰:“王者為政當易之使善?!盵13]271比如《芣芑》一詩“后妃之美也”,《漢廣》一詩“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盵13]281《凱風》一詩“刺衛(wèi)宣公也,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shù)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13]302
后世文論反復提及“美刺”的手法。如顏之推:“凡詩人之作,刺箴美頌,各有源流,未嘗混雜,善惡同篇也。”[16]劉勰的《文心雕龍》更是多處提及“美”字,如:“風歸麗則,辭翦美稗。”(《詮賦篇》)“美盛德而述形容”“義兼美惡”(《頌贊篇》)“美報興焉”(《祝盟篇》)“疏通之美”“文約為美”(《銘箴篇》)“潘岳繼作,實踵其美。”(《哀吊篇》)等,許多地方,劉勰雖不用“美”字,而改用“文”“采”等字眼,也是表達“美”的意思。對于不良文風,劉勰敢于大膽指出,這本身就是順美匡惡精神的表現(xiàn)。如六朝文論不正,劉勰指出其“訛而新”“風末氣衰”是也。(《文心雕龍·通變篇》)總的來說,劉勰對于文章之美,主張“兼善”,反對“偏美”:“兼善則子建仲宣,偏美則太沖公干?!?《文心雕龍·明詩篇》)
正如諸子各家所持思想不同,其美善觀念也有別一樣,后世文論家會因所持思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美善觀念。比如魏晉玄學盛行,其中的文論就多受玄學的浸潤。如阮籍說:
余以為形之可見,非色之美;音之可聞,非聲之善。昔皇帝登仙于荊山之上,振《咸辭》于南岳之岡,鬼神其幽,而夔牙不聞其章;女媧耀榮于東海之濱,而翩翩于洪西之旁,林石之隕從,而瑤臺不照其光。是以微妙無形,寂寞無聽,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淑清。[17]
在阮籍看來,外在可見的形色之美,并不是真正的美;可聽見的聲聞之善也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美和善存在于視聽形聲之外,無形無聲。面對嚴酷黑暗的現(xiàn)實,無處申訴情感的阮籍,把尋求美善的希望不是寄托于現(xiàn)實生活,而是把目光轉(zhuǎn)向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
在古代文論的具體言說中,“美”“善”有時混用,甚至用“善”代替“美”:“若句中無馀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盵14]681這里,姜夔就用“善之善者”也指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境界。
“美”與“善”在不同時代有一個不斷遞變過程,因此,疏理兩者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呈現(xiàn),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一個時代的文學狀況,連貫起來就是一部中國文學美善觀念及創(chuàng)作特質(zhì)的演變史。清初的葉燮就用“美”“善”的遞變來描述詩歌發(fā)展歷程:
讀《三百篇》而知其盡美矣,盡善矣,然非今之人所能為;即今之人能為之,而亦無為之之理,終亦不必為之矣。繼之而讀漢魏之詩,美矣,善矣,今之人庶能為之,而無不可為之;然不必為之;或偶一為之,而不必似之。又繼之而讀六朝之詩,亦可謂美矣,亦可謂善矣,我可以擇而間為之,亦可以恝而置之。又繼之而讀唐人之詩,盡美盡善矣,我可盡其心以為之,又將變化神明而達之。又繼之而讀宋之詩、元之詩,美之變而仍美,善之變而仍善矣;吾縱其所如,而無不可為之,可以進退出入而為之。此古今之詩相承之極致,而學詩者循序反覆之極致也。[18]35
葉燮本著“古今世運氣數(shù),遞變遷以相禪”[18]4的發(fā)展觀念去解釋歷代詩歌發(fā)展演變史,又立足現(xiàn)實,根據(jù)當時的情況提出可以學習的對象。葉燮認為,《詩經(jīng)》盡善盡美,但不是今人所能做到的,沒有這個必要性和可能性。漢、魏之詩,也美也善,則不必為之。六朝之詩,可謂美也可謂善,可以擇而為之,也可置之不理。唐人之詩,盡善盡美,可以盡其心力而為之,也能達到其神明之境界。宋元以后詩,則是美之變、善之變,隨意自如就可以學成??梢?,葉燮根據(jù)現(xiàn)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張學唐詩,這是他考察歷代詩歌美善歷史演變進程得出的基本結論。
就古人的價值取向而言,圣賢人當然希望盡善盡美,但如果條件不足,兩者只能有所偏重的話,圣賢們一般認為,美要以善為前提,做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作文,不能只有外在言辭的美,還要有思想內(nèi)容的敦厚良善。用之于中國古代文論,則形成久遠的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
“溫柔敦厚”出自《禮記·經(jīng)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盵19]“溫柔敦厚”最初是用來談人的教化的,《詩經(jīng)》被認為最具有這一特質(zhì)和功能,后世詩學家又由《詩經(jīng)》這一專有的特質(zhì)和功能泛化來要求所有詩歌,要求詩歌辭氣溫柔、性情敦厚。由此,“溫柔敦厚”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基本教義,也是美善傳統(tǒng)在古代文論中的最佳呈現(xiàn)。清代詩學對于詩學“善”的精神就尤其強調(diào),毛先舒:“詩者,溫柔敦厚之善物也。故美多顯頌,刺多征文……夫朋友之道,本以義合者也,小瑕宜合好而掩惡,大過宜忠告而善道?!盵15]68他把詩歌當作勸善掩惡的工具了。吳喬也說:“優(yōu)柔敦厚,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教也。唐人之詞微而婉,王建《宮詞》云:‘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車駕六龍?!恢h論而意自見……明人誰有此耶?二百馀年,人才皆為二李粗浮聲色所錮沒,不知有此心路?!盵15]503清人評明詩,多沒有好聲氣。吳喬認為,明詩特別是前后七子多為“粗浮聲色”所淹沒,“聲色”指的是外在的言辭和聲律,“粗浮”則是指性情的粗劣,則是不善了。也就是說,明人只追求外在的“美”,而失去了作為中國詩學內(nèi)核的性情精神之善。
清代另一詩學家潘德與說:
“詩言志”“思無邪”,詩之能事畢矣。人人知之而不肯述之者,懼人笑其迂而不便于己之私也。雖然,漢、魏、六朝、唐、宋、元、明之詩,物之不齊也?!把灾尽薄盁o邪”之旨,權度也。權度立,而物之輕重長短不得遁矣;“言志”“無邪”之旨立,而詩之美惡不得遁矣。不肯述者私心,不得遁者定理,夫詩亦簡而易明者矣。[15]2006
“詩言志”是詩之美學原則,“思無邪”是詩之倫理學原則,是中國詩學的基本價值標準(即“權度”)。潘德與主張兩者并舉,即要求盡美盡善。潘德與又說:“阿諛誹謗,戲謔淫蕩,夸詐邪誕之詩作而詩教熄?!盵15]2007也是主張盡善盡美的詩學傳統(tǒng)。
清代朱庭珍則以詩歌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事例來說明“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
溫柔敦厚,詩教之本也。有溫柔敦厚之性情,乃能有溫柔敦厚之詩。本原既立,其言始可以傳后世,輕薄之詞,豈能傳哉!夫言為心聲,誠中形外,自然流露,人品學問心術,皆可于言決之,矯強粉飾,決不能欺識者。蓋違心之言,一見可知,不比由衷者之自在流出也。古今以來,豈有刻薄小人,倖成詩家,忝入文苑之理!如陰參軍已為宋臣矣,而陶淵明送之,但曰:“才華不隱世,江湖多賤貧?!焙蔚戎液?,何等微婉!若出后人手,不知如何淺露矣。少陵哭房琯,送嚴公,夢李白,寄王維,別鄭虔,其詩無一不深厚沉摯,情見乎詞,友朋風義,何其篤也!昌黎于柳州、東野,一往情深。有陶、杜、韓三分之性情,自宜有陶、杜、韓三公之詩文也。自宋以降,世風日下,文人相輕,漸成惡習。劉祁作《歸潛志》,力詆遺山,自護己短。李空同與何大復書札相爭,往復攻擊。李于鱗因謝茂秦成名,反削其名于吟社,以書絕交。趙秋谷因不借《聲調(diào)譜》之故,集矢阮亭,至作《談龍錄》以貶之。袁枚與趙翼互相標榜,亦互相刺譏,趙作四六文以控袁,雖云游戲,而筆端刻毒,與市棍揭帖、訟師刀筆無異。此等皆小人之尤,適以自獻其丑,于人終無所損。君子之交,斷不出此,才人當以為大戒也。[15]2391-2392
朱庭珍認為,“溫柔敦厚之性情”是“溫柔敦厚之詩”的“本原”,本原樹立起來,詩歌才能傳之久遠,輕薄小人的文辭是走不遠的。陶淵明、杜甫、韓愈三人,為人何等忠厚,為文何等微婉,是中國詩學美善傳統(tǒng)的忠實體現(xiàn)。就拿杜甫來說,他對君上忠愛,對前輩尊敬,對朋友推讓,宋末劉克莊認為,杜甫《謁玄元廟》《次昭陵》二詩,“有無窮忠愛之義”[20]卷(181),又:“杜公為詩家宗祖,然于前輩如陳拾遺、李北海,極其尊敬;于朋友如鄭虔、李白、高適、岑參,尤其推讓。”[20]卷(176)甚至對普通民眾乃至山川萬物,杜甫都展現(xiàn)出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劉克莊說:“《東屯》云:‘筑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梢娒癜锱c之意?!盵20]卷(94)所以說杜甫是中國美善傳統(tǒng)的代表。宋以后,士風日下,文壇惡習盛行,明代前后七子、清代趙執(zhí)信、趙翼等人,爭名奪利,筆端刻毒,有辱斯文。這些人遠遠偏離了中國詩學優(yōu)良的美善傳統(tǒng)。就拿趙執(zhí)信來說,其《談龍錄》自言:“司寇名位日盛,其后進門下士,若族子姪,有借余為諂者,以京師日亡友之言為口實。余自惟三十年來,以疏直招尤,固也,不足與辯。然厚誣亡友,又慮流傳過當,或致為師門之辱。私計半生知見,頗與師說相發(fā)明。向也匿情避謗,不敢出,今則可矣?!盵21]學術本為天下公器,但在趙執(zhí)信看來,卻成為泄私憤報私仇的工具,而且用語甚為刻毒,確實偏離傳統(tǒng)的美善傳統(tǒng)。
到近代,學人視野大開,人們的美善觀念也與傳統(tǒng)迥異。就拿劉熙載來說,他著《藝概》在形式上還是傳統(tǒng)詩話的格式,但在內(nèi)容上已有新的觀念的滲透。雖然他主張寫作要像《左傳》一樣“眾美兼擅”[10]2,但同時他也提出一些有別于傳統(tǒng)觀念的思想,如“野者,詩之美也”[10]53“以丑為美”(《藝概·詩概》)[10]63等,這些都是以前的文論家不敢涉及的領域。
歌德說道德美可以“形成教義,作為一種明白說出的道理在整個民族中傳播開來?!盵22]從先秦諸子開始的美善之辯,尤其強調(diào)人們的仁善之心的萌發(fā),并在實踐中貫徹實施。影響所至,中國古代文論形成久遠的美刺傳統(tǒng)和溫柔敦厚的詩學精神,這一精神傳統(tǒng)成為中國古代文論的集體無意識而在具體的文論實踐、創(chuàng)作實踐中貫徹實施。中國的文論家們絕不會把文學當作個人的言辭游戲,也不會把文學當作展示華辭麗藻的工具,要求作家為人為文都要內(nèi)外兼修、美善合一,即所謂“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這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