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姝
(青島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71)
“一帶一路”的提出對我國的法治建設以及經濟建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提供了很多新的基于與挑戰(zhàn),“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發(fā)展,在涉及到國際間經濟貿易往來的同時,也對我國的文化、宗教、法律、政治帶來了影響,對我國各方面的建設的要求更高,同時也對我國國內貿易的發(fā)展帶來機遇與挑戰(zhàn)。“一帶一路”包括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涉及的國家很多,在涉及國家的法律體系上,包括大陸法系以及英美法系,各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情況不同,法律也不同,每個國家在法律體系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各種不同的法律文化交流與借鑒,這對于“一帶一路”發(fā)展過程中的法治建設與法律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雖然提出的時間較短,但是發(fā)展的十分迅速,活躍度很高,在高速發(fā)展的同時,由于涉及國家之多,各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與宗教等差異度大,使得“一帶一路”的發(fā)展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與難題。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糾紛與爭端解決機制不完善,我國作為推動“一帶一路”發(fā)展的重要組成國,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及與國家間的交流合作會更多,但是我國目前缺少國際有名望的仲裁機構與調解組織,在國際法教育以及人才培養(yǎng)方面力度不足,此外我國國內的爭端解決機制與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的配套接軌程度不高,如國際仲裁中允許臨時仲裁,而我國的《仲裁法》中不允許臨時仲裁的形式出現(xiàn),臨時仲裁如何在國內適用也值得商榷,如何將國家上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經驗,都值得我們考量與探究。第二,多元化的貿易模式增大訴訟壓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qū),涉及的國家十分廣泛,各國的國家形勢,經濟發(fā)展差異,文化更加多樣,貿易主體自身的多元性與復雜性,使得各國之間的矛盾與爭端類型更加新穎與復雜,使得案件量增多,增大了訴訟壓力。
妥善的處理好“一帶一路”中沿線國家因知識產權、貿易糾紛、投資等產生的糾紛,是推動“一帶一路”法治化進程的關鍵所在,是推進“一帶一路”法治化進程與長遠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
上述模式具體到制度層面表現(xiàn)為如下幾種:在國際貿易領域,表現(xiàn)為WTO機制,二是在國際投資領域表現(xiàn)為ICSID機制,三是在區(qū)域性協(xié)定表現(xiàn)為組成區(qū)域性組織解決爭端NAFTA機制及CAFTA機制。ICSID是《華盛頓公約》的基礎上建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國際間的投資爭端,而建立的糾紛解決中心,其運行模式為為解決國際間投資爭議而設立一個專門的仲裁機構,解決方式為爭端雙方事先達成一個有效的仲裁協(xié)議,主要內容包括上訴審查、調停、斡旋、裁決執(zhí)行等內容,主要目的是充分尊重東道國的意愿,根據爭端糾紛雙方的仲裁協(xié)議來解決爭端,當雙方發(fā)生爭端時,可以根據有效的公約來需求救濟,既滿足了靈活性與自愿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公約的保障。但是ICSID也有一定的局限性,ICSID僅局限于締約國之間國民直接因投資而引起的法律糾紛,不涉及其他的外延性的糾紛,調整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保護的權益也有不足,使得締約國之間主張權利受到很大的限制。NAFTA機制與ICSID機制不同,NAFTA機制是指涉及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相關協(xié)議,實質是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產物,是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NAFTA機制的解決爭端的主要方式有專家小組程序、磋商程序、斡旋與調解,還包括仲裁程序以及裁決的執(zhí)行報復程序等,它的目的為讓區(qū)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成員利益得到更多的發(fā)展機會與得到保護,在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與貿易機會的同時,獲得更大利益,從以上所列舉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可以看出,不論是NAFTA機制還是從ICSID機制,調解與調停、斡旋與仲裁都是常用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方式,對各個爭端解決方式的選擇上既有強制的也有任意的,如何選擇主要是為了一方主體的利益最大化,更好的保護自己組織內的權利,如在WTO爭端解決中的調解與調停、斡旋是自愿性的,糾紛雙方均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進行選擇,不必強行采用,但是需要雙方同意才可以。從上述所列的爭端解決機制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爭端解決機制在現(xiàn)實中都會被使用,它們的采納與否不同而且運行結果也不同。
構建“一帶一路”的爭端解決機制,應秉持多元化的原則,有學者提出,應構建“訴訟、調解、仲裁三位一體的爭端解決機制,將三種不同的解決爭議的方式綜合起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點與靈活性;也有的學者提出,在國際爭端方面,充分借鑒WTO模式,并將解決區(qū)域經濟糾紛的爭端解決機制引入,充分尊重爭端雙方的意志與意愿,而不能是單一的僵化的模式,解決“一帶一路”中的爭端,要綜合利用各種爭端解決機制,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點,構建糾紛解決體系,把爭端快速解決,并充分考量到執(zhí)行時效與管轄等問題。因此,針對構建“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模式,我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提出我的建議:(一)引進多元化爭端解決機制?!耙粠б宦贰敝斜旧砩婕皣抑啵赜蛑畯V,單一的爭端解決機制是無法滿足復雜的形式的,要將每種爭端解決機制的優(yōu)點集中起來,應對新類型與新的動向時可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環(huán)境。在引入多元化糾紛解決的同時,還要考量到各國之間的文化與法律差異,在各國之間尋求差異的平衡點,傳統(tǒng)的訴訟模式已經不適用“一帶一路”下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并且執(zhí)行效率慢,涉及跨國執(zhí)行的復雜性,綜合運用調解與仲裁機制,既是對傳統(tǒng)訴訟模式單一性的補充也是對“一帶一路”下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的轉變。(二)在多元化爭端解決機制的構成方面,針對“一帶一路“的特殊性,形成調解、仲裁和司法三位一體的解決模式。調解的最大優(yōu)點就在于靈活與自愿,且不受現(xiàn)有形式的束縛,這里說的調解為廣義上的調解,既包括平等第三方的主持也包括代表公權力的機關主持調解,調解不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雙方的要求,而且在效率與執(zhí)行上也有很大的優(yōu)點。在”一帶一路“下為合作貿易雙方構建了一個平等協(xié)商的平臺,符合現(xiàn)代商事主體的平等與自愿的要求,雙方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進行合理選擇,對于矛盾的緩和與解決,具有很好的作用,這里的廣義上的調解還包括斡旋與調停等手段,對于維護商事主體的商譽與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在調解時可以進入有名望的第三方調解組織,作為參與主體,調解組織主要包括各國或者是國際商會以及沿線國的分支機構,利用調解組織的聲望更好的達成調解協(xié)議,解決爭端。仲裁是目前國際爭端中使用率最高的國際爭端解決手段,仲裁作為一種介于調解與訴訟中間的機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商事主體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護自己的商業(yè)隱私,而且還可以獲得比調解更穩(wěn)定更有執(zhí)行力的仲裁結果,但是目前我國所面臨很多問題,一是我國沒有知名的國際仲裁機構,這種在”一帶一路“的國際競爭中顯現(xiàn)出劣勢,我國沒有適應國際以及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國際仲裁模式,在人員方面也沒有國際仲裁機構的仲裁員,”一帶一路“仲裁模式需要我們去構建以及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仲裁是不可缺失的,要不斷學習國際仲裁機構的模式與經營理念,并與”一帶一路“下我國的實際國情與發(fā)展模式相聯(lián)系,在司法層面,在司法權的運行上,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認可與協(xié)商,使當事人對司法程序更加認可,以便提高執(zhí)行效率,確保司法程序的有效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