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在路上
我們看傳統(tǒng)戲劇,特別是包公戲。包公辦案私訪,總隨行帶著厲害的寶貝:三口銅鍘和尚方寶劍?!褒堫^鍘”專殺皇親國戚,“虎頭鍘”專殺貪官污吏,“狗頭鍘”專殺犯罪奸民。
尚方寶劍則可以先斬后奏,表示后臺很硬,有人撐腰。作奸犯科者,當然要怕得要死。
但有時候,包公要對付的壞人,也擁有非常厲害的防御型法寶——同為御賜的“丹書鐵券”,俗稱“免死金牌”,比如根據(jù)元雜劇《包待制智斬魯齋郎》改編的潮劇《包公智斬魯齋郎》、川劇《破鐵券》,劇中的魯齋郎出生于開國元勛之家,是一名無惡不作的花花太歲,但官府卻奈何不了他,因為他有祖?zhèn)鞯摹拌F卷丹書”護身。
尚方寶劍與丹書鐵券的對決畫面,從法理上說,尚方寶劍與丹書鐵券確實是自相矛盾的。
曾有法律史學者已經(jīng)探討過,包公戲中必不可少的司法道具——三口鍘刀與尚方寶劍,其實是出自元明清落魄文人的想象,絕無可能現(xiàn)身于宋朝法庭。
那么作為防御一方的護身法寶:丹書鐵券,有沒有可能在宋朝包拯時代出現(xiàn)呢?即便有了丹書鐵券,是不是就可以百無禁忌,高枕無憂了呢?
據(jù)歷史學者研究,宋王朝并沒有丹書鐵券的制度,雖然北宋初與南宋初,趙宋皇帝為安撫地方軍閥,曾賜給李重進、苗傅、劉正彥等將領鐵券,但隨著李重進、苗傅、劉正彥叛變事敗,其人自焚或被誅,鐵券亦被銷毀,鐵券之制遂不復存。宋真宗時,宋臣王曾出使遼國,接待的遼臣邢祥炫耀“其國中親賢賜鐵券”,王曾告訴他:“鐵券者,衰世以寵權(quán)臣,用安反側(cè),豈所以待親賢耶?”可知此時宋朝已沒有賜鐵券之制。南宋前期,學者程大昌考據(jù)歷代典章,說及丹書鐵券:“今世遂無其制,亦古事之缺者也。”
所謂“丹書鐵券”,是指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權(quán)憑證,又稱“丹書鐵契”,亦即民間敘事中所說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奪取政權(quán)后,為鞏固統(tǒng)治籠絡功臣,頒給元勛“丹書鐵券”作為褒獎。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于宗廟”。
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契”,即皇帝與功臣、重臣之間信守的憑證?!暗?、鐵契、金匱、石室”,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鐵券”上,裝進金匱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廟內(nèi),以示鄭重和保證“鐵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鐵券”并無免罪和免死等特權(quán),僅作為一種加官晉爵封侯的憑證。獲賜鐵券的功臣及其子孫中,不乏獲罪甚至被處死的人。
“丹書鐵券”有了免死的權(quán)限,最晚在南北朝時期。早期鐵券免死次數(shù)大多在3次以下。從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數(shù)不斷增加,唐代后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甚至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但都沒有在法律上形成制度。
到了明代,鐵券制度進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從法律上規(guī)范了“丹書鐵券”的頒授對象,僅限于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勛臣。明代金書鐵券分為七等,其中公爵分為一等,侯爵分為二等,伯爵分為三等。各等鐵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鐵券大體是每等在高和寬兩方面都遞減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鐵券高七寸,寬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鐵券都是一式兩件,一件授予獲賜者,另一件藏于內(nèi)府。在需要查驗時,只要將它們放在一起,便可真?zhèn)瘟⒈妗?/p>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并被賜予“金書鐵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時,幫助他奪取皇位的“靖難”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賜予鐵券。
與唐代的鐵券相比,明代金書鐵券的券文已有明顯變化。一是謀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數(shù)較少,子孫不免死。
然而明朝開國元勛中,除了湯和等寥寥幾人幸免于難,大多數(shù)人都不得善終。而這些被朱元璋誅殺的功臣里,有許多人手里是有丹書鐵券的。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少時愛讀書有智謀。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問李善長:“天下之亂什么時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說:“秦末戰(zhàn)亂之時,漢高祖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yè)?,F(xiàn)在元朝綱常已經(jīng)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漢高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占滁州,成為朱元璋的參謀,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論平吳之功,封李善長為宣國公。改官制,以左為大,以李善長為左相國。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被封公爵的,共有6人,分別是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在這6人中,李善長位居首位,朱元璋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p>
朱元璋授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李善長還與朱元璋結(jié)為親家,其兒子娶了朱元璋的長女臨安公主。并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這就是常說的“免死金牌”,金書鐵券。
據(jù)史料記載,明洪武三年的這次大封功臣,公6人,侯28人,每人都賜有這樣的免死鐵券。得到的人大概都以為會免死,而忘記了上面的這4個字“謀逆不宥”:謀反罪不得免死。
看來,朱元璋早有打算,他后來的大殺功臣,算不得出爾反爾,因為你犯了謀逆之罪,所以殺你不冤。
李善長是朱元璋起家的根本“淮西集團”的帶頭大哥。淮西集團是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賴以建立明朝、統(tǒng)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在長達十余年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能夠讓朱元璋完全信任,外出領兵作戰(zhàn)、攻城略地的基本都是淮西人,而這些淮西人因為朱元璋的老鄉(xiāng)身份,也特別愿意拼命作戰(zhàn)。
隨著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淮西集團這群人成為臣子,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完全改變了。為了皇權(quán)的穩(wěn)固,淮西集團成為需要制衡的對象。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李善長辭去丞相之位后,李善長著力培養(yǎng)的接班人胡惟庸當了右丞,汪廣洋為左丞。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國國王派來使臣向大明朝進貢,朱元璋卻不知道此事,認為自己作為一國之君,卻不能當面接收屬國的貢物,心中十分不悅。朱元璋就找來胡惟庸詢問。
胡惟庸也不敢說什么,只好叩首謝罪,將責任全部推到具體負責朝奉進貢事宜的禮部。
被皇帝陛下責問,禮部可不敢硬扛,堅稱已將占城國進貢一事報告了中書省,而胡惟庸、汪廣洋正是中書省的左右丞相。
省、部兩方互相推諉責任,朱元璋下令囚禁了中書省和禮部的一些官員,要查清事情真相。
這年年底,劉基去世。中丞涂節(jié)上奏朱元璋,說劉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朱元璋問及此事,汪廣洋回說不知。朱元璋大怒,斥責汪廣洋朋黨欺君,將汪廣洋貶謫海南。當船行到太平時,朱元璋追究其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又不揭發(fā)楊憲陰謀等罪過,下詔賜毒而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shù)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他們還說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墳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興和自負。
《明史》上說胡就是從此時開始有了異心。
事情到了節(jié)骨眼上,又發(fā)生了一件意外事件。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奔馳過市,墜死于車下,胡惟庸下令將駕車的人殺死。朱元璋大怒,胡惟庸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朱元璋不許。胡惟庸害怕了,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jié)等人圖謀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從于自己的武臣。
1380年五月初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從西華門擺駕出皇宮,要到皇宮附近的胡惟庸家去觀賞大明祥瑞之兆頭,胡丞相家井水里長出來的石筍。
朱元璋車駕正行走間,路上忽然有一個人迎著皇帝的車駕直沖了過來,攔住御駕車馬,由于緊張,一下子說不出話來。朱元璋見他沖撞車駕,又不說話,極為憤怒。身邊的衛(wèi)士見這個人敢于如此冒犯圣駕,立即沖上去打。
這個攔駕的人叫云奇,是西華門內(nèi)使,一個宦官。云奇被打倒在地,胳膊都快給打斷了,還拼命指著胡惟庸的家。朱元璋察覺到,一定發(fā)生什么事了,云奇才敢于拼死攔駕陳訴。既然云奇在他前往胡惟庸家的路上攔駕,那么此事就可能與胡惟庸有關。
西華門離胡惟庸家很近,朱元璋登上西華門城樓向胡惟庸的家眺望,只見胡惟庸家里有重重壯士,皆裹甲執(zhí)兵,埋伏于屏壁間。難道是胡惟庸想要趁朱元璋臨幸時造反謀逆嗎?因為西華門與胡惟庸家近在咫尺,內(nèi)使云奇發(fā)現(xiàn)了這一逆謀后,便緊急趕來向朱元璋報告。
朱元璋當即下令逮捕胡惟庸,當天即以“擅權(quán)植黨”的罪名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時對和胡來往密切的官員也進行抄家滅族。
從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被胡惟庸案牽扯進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連坐、死罪、黥面、流放的有三萬人之多,朝中文臣幾乎為之一空。
洪武二十三年,年已77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以身為“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fā)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獄。
沒過多久,欽天監(jiān)的一位官員向朱元璋報告說有“星變”,按照天人感應來說,當“主大臣移位”。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聽此言,立刻明白“大臣”指的就是李善長。
首功之臣李善長就這么丟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還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長子李祺和他的兩個孩子,因為臨安公主的緣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
朱皇帝親賜的可以免死的“丹書鐵券”也沒有救得了李善長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