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園清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文化瑰寶,包含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也是應當繼續(xù)傳承的精神財富。詩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增長,因此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成為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點難點。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不僅僅要求學生識字和背誦,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審美情趣,同時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以及對祖國的熱愛,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本文將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fā),談談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典詩詞一直以來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小學生缺少文化常識和文言知識的積累,同時古典詩詞又具有言簡意豐,凝練跳躍的特點,因此小學時期的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往往停留在識字背誦階段,對詩歌內(nèi)涵以及詩人感情的體會往往有所欠缺。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不僅僅要求學生識字并背誦,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渲染,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增加知識積累。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重視朗讀的作用,通過反復誦讀,體味詩歌感情。第二,營造意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詩歌內(nèi)容,了解詩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第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
一、詩讀百遍,其義自見
正如古人所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選擇朗讀作為切入點進行授課,同時在小學階段,學習課文首先的要求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為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記住生字詞的讀音,同時加強對詩歌內(nèi)容的記憶,以期在課上完成背誦任務,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減負”。除此之外,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音樂美,特別是近體詩,講求格律,注重押韻,音律和諧,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的詩句讀起來具有韻律之美。對小學生而言,其審美能力并不成熟,審美情趣比較直觀,因此從最為直觀的文字韻律切入,通過反復誦讀,能夠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對詩歌的獨特體會,也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例如:不同的詩歌蘊含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朗誦時應采用不同的語音、語速和語調,能夠體現(xiàn)出詩句中蘊含的情感。當帶領學生朗誦《己亥雜詩》時,語調是激昂的,是強勁有力的,要體現(xiàn)出“萬馬齊喑”的力量;當讀到“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時,語速應放緩一些,放輕一些,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夜深人靜之時,詩人獨處客船聽到遠處鐘聲傳來,心中所升起的凄清與悲涼之感;當朗誦《憶江南》這篇作品時,應當仔細揣摩最后的反問句,讀出作者對江南的思念之情。通過有技巧的誦讀,學生能夠對詩歌情感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詩歌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營造意境,體會情感
詩歌中的意境是由詩人描繪的各種意象與其表達的思想感情所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意境不僅是詩歌意象的組合,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詩人的思想感情,使其成為詩歌最具吸引力的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因為小學生知識積累的缺乏,教師往往花費大量時間講解詩句內(nèi)容以及字詞含義,忽視了帶領學生體會意境理解詩歌,因此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經(jīng)常只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深入體會意境,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從而理解詩歌內(nèi)涵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例如:教師在進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課的教學時,要注意該詩描寫的是六月的西湖美景,在開始授課之前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西湖景區(qū)的圖片和視頻,包括西湖的四季景色,最后單獨展示夏日西湖“接天蓮葉”與“映日荷花”的美景圖,用多媒體教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在優(yōu)美動人的自然風光中暢游,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作者對大自然以及西湖美景的喜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摒棄以往的“填鴨式”教學,發(fā)揮教師角色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積極性,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教師應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設置疑問以供學生思考,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先思考,后討論,小組交流既是分享也是收獲的過程。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需要對學生加以引導,鼓勵其獨立思考,形成獨特感受,同時為學生提供交流分享的機會,促進其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泊船瓜洲》這一課的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理解。教師首先對前兩句詩進行講解,帶領學生體會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的依依不舍之情,隨后向學生提問“綠”字的含義,并引導學生思考將“綠”改為“到”效果如何。教師并不直接點明知識用法,而是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結論問題,最后請學生分享討論結果,互相借鑒經(jīng)驗,教師進行總結與評價。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加深對詩歌用字的理解,同時也體會到詩歌中用字表達感情的特點。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古詩詞閱讀教學首先應當注重朗讀的作用,使學生在朗讀中更好地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感情。其次,詩歌中營造的意境是詩歌最具吸引力之處,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采用多媒體等形式為學生營造詩歌當中所表現(xiàn)的意境,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詩人賦予詩句的獨特思想感情。最后,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摒棄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提出問題,引導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分享的授課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參考文獻:
[1]陳夢嫦.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索[J].新智慧, 2021.
[2]王春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淺探[J].新教師,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