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琪
摘? ?要: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筆者認為,將紅色文化資源教學融入學員培訓,可以使學員充分吸收正能營養(yǎng),全面提升學員紅色價值觀素養(yǎng)。本文對紅色文化資源教學滲透與學員素質培養(yǎng)試做淺析。
關鍵詞:紅色文化;教學滲透;學員素質;培養(yǎng)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梢娂t色文化教學意義之重要所在。本文對紅色文化資源教學滲透與學員素質培養(yǎng)試做淺析。
一、紅色文化教學滲透意義
紅色文化承載了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歷史,蘊含著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意志品格、價值觀念等重要內涵。紅色文化資源在培養(yǎng)學員德能勤績的德育方面具有強大功能和作用。當前,存有我國學界培養(yǎng)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說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種與德行天下相背的社會現(xiàn)象。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曾說到,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親和力和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國革命勝利的歷史,是一部充滿神奇的苦難輝煌的歷史,有著不可抗拒的無窮魅力。中國革命勝利的歷史,又是一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歷史。這種吸引力和感染力、親和力和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實際上就是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軟實力。 在學員培養(yǎng)過程中可以極大地增強學員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并可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者。
二、如何實現(xiàn)紅色文化教學滲透
將紅色文化教學滲透于學員培訓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掌握紅色文化教學特點
首先,紅色文化教學內容具有特殊性。如:情境性,如多由革命勝跡遺跡和紅色舊居舊址作為主體的現(xiàn)場教學點;不完全知識性,指的是紅色文化教學內容具有不完全是知識的屬性,這種屬性也可以簡稱為非知識性,但是人們更加看重的是紅色資源內涵的理想信念、價值信仰、意志情感、道德情操等教育教學內容,這些內容顯然不完全是知識;非傳遞性,即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只能體驗領悟而無法傳遞接受;體驗性,體驗是與認知不同的心理活動,是身臨其境,將自己的情感或感受與該事物融合在一起的體驗。例如上井岡山“重走朱毛紅軍挑糧小道”,去贛州老區(qū)重走長征路等,在這樣一種身臨其境下,學員可以深刻地體驗到當年的創(chuàng)業(yè)艱苦,感悟到“理想信念高于天”的革命精神。
其次,紅色文化的課程教學是非常特殊的課程教學。它不是系統(tǒng)學科知識,而是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不是文本教材,而是以紅色舊居舊址為代表的實物實景;“課堂”主要不是在教室而是在戶外現(xiàn)場;課程教學行為也主要不是灌輸式的教學行為,而是激勵式的教學行為。紅色文化資源的課程教學與常規(guī)知識教育的課程教學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教師具有教學能力的特殊性,如把握課程教學特點和規(guī)律、激勵激活學員在現(xiàn)場情境中有效學習的能力、在運動中教學教學秩序管理能力等。
(二)加強紅色文化教學有機滲透
學員培訓中滲透模式與單一模式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效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應當根據各自的地區(qū)特色、辦學條件、教學對象,充分結合兩種模式,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在各學科教學中可能都是潛隱性的,需要發(fā)掘、統(tǒng)整,并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例如,將紅色家書誦讀有機地整合到教學中去,將紅色文化內容編成歌謠、短劇整合到課外活動課中去,將傳統(tǒng)的經典紅色曲藝活動有機地融入文體比賽,與現(xiàn)代歌詠結合融合等等。確立自覺的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使紅色文化教育在各學科中滲透形成教育合力,從而保證紅色文化教育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開發(fā)顯性紅色文化課程
目前,紅色文化教育已經被很多地區(qū)、學校納入規(guī)劃之中,因此,無論采用單一學科還是滲透課程組織模式,都必然使紅色文化教學成為顯性課程。基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課程教學實踐,主要有七種課程類型:講授聆聽類課程、解說觀察類課程、互動交流類課程、活動類課程、體驗類課程、影像類課程、隱性課程。需充分認識到紅色文化教育功能,將課堂、教材、活動、校園等“共同體”中潛在的紅色文化教育因素轉變?yōu)榭衫玫慕虒W資源,真正將開發(fā)紅色文化教育的理念貫徹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去。例如開發(fā)新余市“羅坊會議”、開發(fā)“分宜黨史”等講學課程,培養(yǎng)學員們認真調查的工作作風以及不畏艱苦、犧牲樂于奉獻的崇高情懷。
(四)設計紅色文化的教學方式
紅色文化資源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以“激勵—建構”教學方式為例,它是以學員為主的教學方式,學員獲得直接經驗、感性認識以及探究過程得到高度重視。還有如“引導啟發(fā)—觀察思考”的教學方式,“組織活動—參與體驗”的教學方式等。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活動,輔之以各種教具,激發(fā)學員的參與熱情。學員全身心投入這些活動,在知、情、信、行等方面全方位體驗,以整體素質的提高為歸宿。
(五)促進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紅色文化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融入生活之中體現(xiàn)為一種風尚、先進性,還需要重要考慮的是如何傳承的問題。要充分利用好當地的紅色資源,讓學員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有哪些紅色文化并精心保護好、傳承好,具有深遠意義。
創(chuàng)造豐富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使學員的學習生活發(fā)生密切關聯(lián),以促進和激發(fā)學員興趣,學習、保護和傳承好紅色文化。通過活動這一載體,并讓學員成為真正的主體,在活動當中獲得具體切實的體驗,才能更好地使學員的認知得以內化、情緒得以感受、從而促進其對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歷史是國家的根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留住血脈,才能走向復興。要緊密結合新時代要求,為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好的沃土、氛圍,講好紅色經典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實現(xiàn)學員紅色價值觀普及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