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穎
不寫作業(yè)母慈子孝,一寫作業(yè)雞飛狗跳。一說這句話,估計絕大多數(shù)輔導孩子寫作業(yè)的家長朋友會說:“一點沒錯!我舉雙手雙腳同意!”
上周末,閨蜜和我煲了一個長達40分鐘的“電話粥”,向我哭訴她輔導孩子學習的“血淚史”。
閨蜜:“你說,我的命怎么就這么苦?在單位演完‘宮斗劇,回家演‘家斗劇。我兒子簡直就一白癡,都五年級了,五年級啊,你知不知道五年級代表什么?”
我:“知道??!小升初!”
閨蜜:“就是呀,小升初,這么大的一場戰(zhàn)役,他一點不放在心上。做的題啊,前做后忘,錯了一次又一次。你罵罵他吧,他瞪大眼睛看著你,好像挺可憐;你不罵他吧,真的咽不下這口氣?!?/p>
我:“你啊,要放輕松,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特點和特長?!?/p>
閨蜜:“說到特長,我就生氣!我和他爸好歹也都是名牌大學畢業(yè),怎么就生出了一個一無是處的小孩!你說我命苦吧!每天陪他做完功課,我簡直虛脫?!?/p>
我:“他爸爸怎么說?”
閨蜜:“說到他爸爸,我更氣!他居然要我保重身體,節(jié)制點發(fā)火,要蓄積一些能量,打‘持久戰(zhàn)!有時我會想,可能我和我老公兩個人的基因真的比不上別人?!?/p>
當我聽了她的講述,不禁發(fā)出了杠鈴般的笑聲。在診室里,我經(jīng)常遇到焦慮甚至抑郁的家長朋友,他們告訴我:當自己身心疲憊地回到家,開始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時,才猛然發(fā)現(xiàn)工作的累不叫累,輔導孩子寫作業(yè)才叫累。也許這也印證了一句網(wǎng)絡紅語:成年人的崩潰是從輔導孩子功課開始的!
當輔導孩子功課時,家長的表現(xiàn)有哪些呢?我們來盤點一下。
1.吼娃!吼娃!吼娃!
“這孩子是在挑戰(zhàn)我吧!前說后忘,怎么這么愚蠢!”
“TMD這些題目是給小孩做的嗎?這分明是出題人想讓我抑郁呀!”
于是呢,家庭戰(zhàn)爭爆發(fā)了,父母大聲吼孩子,責備、抱怨,甚至“行動派”們還上手了,真的是哭聲、吼聲、聲聲入耳……
2.質疑人生,自我否定。
“我是誰?我在哪?孩子是我親生的嗎?”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翻版,這是不是說明我很失???”
“同事長得不如我,收入不如我,偏偏孩子爭氣,難道真相是:我不如Ta?”
于是,爸爸媽媽們陷入了人生的第n次沉思中,回顧以前的經(jīng)歷,想想現(xiàn)在的生活,思考將來的局勢……怎么都感覺以往的“高光時刻”在如今陪娃寫作業(yè)中顯得那么渺小和暗淡。
曾經(jīng)也有網(wǎng)友為陪娃學習的父母做了情緒和表現(xiàn)的歸納:心平氣和——強顏歡笑——面目冷峻——逐漸急躁——氣血翻涌——原地爆炸——自我否定。
而當家庭的平衡、和諧氛圍被打破時,我們的“始作俑者”——孩子當然無法置身事外。一起來看看這些“小可憐”的心態(tài)吧。
家長:“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孩子:又讓父母失望了!
家長:“每天在單位里累死累活,回家還要累!”
孩子:給爸媽添麻煩了,都是我的錯。
父母:“你愛怎樣怎樣吧,隨便吧!”
孩子: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可能要不管我了。
……
于是,孩子會帶著內疚和恐懼,每寫一筆都擔驚害怕、小心翼翼。
要知道,長期活在父母的憤怒、譴責下的孩子,內心會極度沒有安全感,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生怕出錯,害怕沒能讓父母滿意。
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和期待,孩子心中會覺得自己可能被父母拋棄。而當面對如此深深的恐懼時,孩子會委曲求全地試圖滿足父母的期待,甚至在長大后,也會因為一點小事,對自我產(chǎn)生嚴苛的攻擊和否定:這點小事都沒做好,我就是失敗者!
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一個孩子想在與數(shù)千萬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拋去天賦這種“隨機性”很強的因素,除了自身的勤奮,家庭本身其實才是最大的變量!
★再多一些耐心。當孩子不想寫作業(yè)時,嘗試著問問原因:太累了,想休息?太難了,不會做?這門學科枯燥無味?請記住,學會找到問題所在,才能解決問題。
★問問孩子“為什么會是這個答案”。
注意,是單純地問“為什么”,不要帶有其他的感情色彩。根據(jù)孩子的答案了解他們的想法,在肯定孩子的思路價值的情況下,如果確實需要糾正再糾正。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沒有糾正的必要。什么情況需要糾正呢?就是明顯的理解有誤時。
★嘗試換位思考。家長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題目和看待問題。要知道,人類24歲以后才能真正擁有一顆成熟的大腦。
★多多表揚自己的孩子。有時孩子
出了問題,父母總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卻忽視了為人父母自身的問題。家長也許不知道,孩子太聰明了,聰明到會非常敏銳地捕捉父母親之間的疏離和不和諧,繼而導致孩子行為的變化和情緒的波動。請不要忘了,只有“別人家的父母”,才配得上“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陪孩子寫作業(yè)也并非全無好處。除了小部分夫妻在焦躁之中,互相指責智商,嫌棄性情,大多數(shù)夫妻開始懂得惺惺相惜,抱團取暖,什么“七年之癢”“十年之痛”全都顧不上了,孩子的成績和功課成了夫妻感情的黏合劑。當壓力襲來的時候,人類會本能地選擇戰(zhàn)斗、逃跑、投降,但實際上共舞才是最合適的解決方式。
從孩子的想法出發(fā),審視他的立場和做法,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教育理念引導孩子。在牽引與被牽引中彼此感受,減緩自己的應激反應,讓孩子在柔和力量的包裹中,向前邁出步伐。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積極教養(yǎng)的基礎,而積極教養(yǎng)能夠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指責到“轉化”的解決,才能夠更好地看見教育成效,看到孩子身上積極、持續(xù)、發(fā)自內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