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琨
摘 要:于樓油田屬于復雜斷塊油氣藏,一直以來,由于構造復雜,含油斷塊多,含油井段長,油層發(fā)育分散等地質特點,總體注采系統(tǒng)不完善,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較低。本次研究通過地震精細解釋技術有效落實了斷層的發(fā)育和展布情況,并利用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優(yōu)選有利位置進行井位部署,充分挖掘剩余油潛力。
關鍵詞:油氣分布;精細解釋
引言
于樓油田是遼河油田較早開發(fā)的砂巖油田,是一個油源豐富、油氣封閉條件較好的復雜斷塊含油氣區(qū),發(fā)育多套油層。構造上位于遼河坳陷東部凹陷黃金帶—歐利坨子斷裂背斜帶中南端,北靠熱河臺油田,南接黃金帶油田,構造面積約70km2,1972年投入開發(fā)。如何在老區(qū)塊開發(fā)后期尋找接替產能,實現(xiàn)老油田穩(wěn)產上產,成為目前迫切的任務。從于30井區(qū)的可采儲量動用程度來看,該區(qū)還存在著較大的剩余油挖潛空間。
1 地質特征研究
1.1 地層特征
于樓油田鉆井揭露地層自下而上依次為下第三系沙河街組三段、沙河街組一段、東營組、上第三系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其中下第三系沙河街組和東營組為于樓油田主力含油氣層。
沙三下段地層上部主要為深灰、灰黑色泥巖、碳質泥巖夾中~薄層砂巖組合,局部發(fā)育火山巖;中下部主要為深灰、褐灰色泥巖、塊狀火山巖夾薄層狀砂巖,火山巖以中基性安山巖、玄武巖為主,砂巖巖性主要為含細礫砂巖,分選好,膠結疏松,泥巖質純、含砂指數(shù)低,局部地區(qū)油頁巖比較發(fā)育。
沙三上段地層是在沙三下段地勢較平坦的泛濫平原相沉積基礎上形成的一套沼澤相沉積,巖性主要為深灰、灰黑色泥巖、碳質泥巖與含礫砂巖組合。
沙一下段地層是在沙三段沼澤相沉積的基礎上,地殼下降而快速沉積的粗碎屑物。本段地層巖性主要為含礫砂巖、砂礫巖夾灰色泥巖,泥質巖一般呈灰色,且含少量化石,局部地區(qū)有雜色泥巖分布,砂巖粒度粗,成分雜。
沙一中段地層為一套半深水湖相,是在沙一下沉積后,構造處于穩(wěn)定下降而形成的沉積物。砂泥巖組合形態(tài)、沉積的旋回性清晰可分,易于劃分和對比。巖性主要為中—細砂巖和含礫砂巖,具有正旋回特征,且含鈣,泥巖色深、質純、富含生物化石。在本段地層頂部發(fā)育“低電阻暗色泥巖—油頁巖組合”,與下第三系最大洪泛面相對應,因此成為最穩(wěn)定的標志層。
沙一上段地層厚度在于樓地區(qū)變化不大。巖性主要為一套灰、綠灰及雜色泥巖夾薄層砂質巖。泥巖與上下地層呈漸變過渡關系。
東營組地層為一套不穩(wěn)定的淺水河、湖相沉積,厚度變化大。東營組上部地層巖性為灰色砂礫巖、礫巖、泥巖不等厚互層,巖性較粗;中部地層巖性為灰色泥巖、泥質粉砂巖夾砂巖,巖性較細;下部地層即東三段為灰色泥巖夾砂巖,大部分井底部有一層砂礫巖,是東營組的主要含油層段,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層。
1.2 構造特征
于樓油田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斷層十分發(fā)育,主要發(fā)育北東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三組斷層,北東向斷層為主干斷層,斷層形成時間早、數(shù)目多、規(guī)模大;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斷層形成時間一般較晚、斷距小,切割北東向斷層,起到使構造復雜化的作用。于樓油田整體構造格局為北高南低、東西高中部低,構造形態(tài)自西向東由西翼斷鼻帶、中部地塹帶和東部翹傾帶三個條帶構造組成,各帶又由若干個次級圈閉組成,圈閉類型主要是斷塊、斷鼻圈閉,各斷塊區(qū)的圈閉面積大小不一、彼此獨立,深淺層具有繼承性。該構造格局控制了局部構造或圈閉的形成和分布,使其具備了成排成帶的空間分布特點。
其中于30井區(qū)位于于樓油田南部,整體上呈北東走向展布的復雜斷裂構造。構造北高南低,主控斷層呈北東走向,控制構造格局。次級控制斷層比較發(fā)育,受主控斷層遮擋,進一步將構造復雜化,形成眾多的小斷塊和斷鼻構造。部署區(qū)的于30塊東三段北高南低,是一個被6條斷層夾持、北高南低的單斜斷塊,構造高點位于于5-3井附近,埋深2000m,構造幅度100m,圈閉面積0.36km2。于8-3西塊東三段是一個被4條斷層夾持的復雜斷塊,呈北高南低的單斜形態(tài),構造高點位于于8-3井附近,埋深1900m,構造幅度70m,圈閉面積0.12km2。
1.3 儲層特征
于樓油田處于中央凸起和東部凸起兩大物源交匯區(qū),由于構造活動頻繁,古地形復雜,造成了復雜的沉積環(huán)境,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的沉積特點。東營組沉積時期湖水向南部退出,研究區(qū)形成廣闊的泛濫平原相沉積。于30井區(qū)儲層來自河流相砂體沉積,物源主要來自北東向,平面上砂體呈條帶狀分布,東側河道砂體發(fā)育,沉積厚度在30米以上,局部區(qū)域超過40米,向西側逐漸減薄;縱向上表現(xiàn)為泥巖與砂巖互層發(fā)育的特點,呈層狀分布,單砂體厚度一般在3-8m,疊加厚度差異不大。儲層具有單層厚度薄、分布范圍小、連通性差的特點。
研究區(qū)東營組儲層為灰色泥巖、砂巖、砂礫巖不等厚互層沉積,主要以中—細砂巖為主。主要巖石成份為石英、長石,巖屑次之。膠結類型以孔隙式為主,孔隙類型有四種:粒間孔、溶蝕孔、微孔隙、裂縫孔隙,以原生和次生粒間孔混合型為主,泥質含量一般在3%~10%。儲層孔隙度最大為28.4%,最小為17.9%,平均為24%,儲層滲透率主要分布在130~455mD,平均滲透率為257mD,屬于中孔中滲儲層。
2 油氣分布規(guī)律
于樓油田長期發(fā)育的古構造是圈閉和保存油氣的最好場所。一般來說,凡是大型、完整的油氣田,大都是這種構造類型。在經歷多期構造運動后,區(qū)內斷層十分發(fā)育,這些斷層是主要的油源斷層,同時對油氣側向封堵及油氣再分配起重要作用,往往控制著油氣藏的分布。一方面可作為油氣運移通道,另一方面可形成與構造有關的有利圈閉。
通過對已知井油層發(fā)育狀況的統(tǒng)計,結合地震反射特征,從平面上看,油層分布受構造控制,全部集中在兩組主干斷裂夾持的呈北東向的狹長構造條帶之內;從縱向上看,油層呈層狀分布,單層厚度較薄。從動態(tài)生產情況來看,于30井區(qū)東營組的單井產能較高,含油幅度大,油氣分布規(guī)律比較清楚,以構造控制為主,屬于構造油氣藏。只要處于兩組主干斷裂夾持范圍之內的圈閉都有油層分布,每個斷塊具有獨立的油水系統(tǒng)。
3 優(yōu)選有利位置部署井位
本次在于30井區(qū)東三段部署開發(fā)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斷塊邊角高位進行剩余油挖潛。我們利用三維地震精細解釋技術校正了斷層的準備位置,選擇處于構造高部位且與已知出油井地震反射特征類似的位置,部署6口開發(fā)井,完善該區(qū)塊注采井網。
4 結論與認識
4.1于30井區(qū)屬于復雜斷塊構造油氣藏,通過應用地震精細解釋技術與完鉆井資料有機結合,精細刻畫其斷裂系統(tǒng),較為準備地落實了斷層的形態(tài)和分布,為本次部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4.2通過三維地震構造精細解釋技術可以更有效地尋找產能建設、接替穩(wěn)產的目標區(qū)塊。下步我們將通過油藏精細描述,繼續(xù)尋找剩余油富集區(qū),降低部署風險,確保井位部署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廖興明,姚繼峰,于天欣等.遼河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M].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6.
[2] 李金鼎.于樓油田復雜斷塊油氣藏油氣分布特點及開發(fā)策略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2(7):26-29.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 ? ?遼寧 盤錦 ?1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