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課程探究

      2020-03-10 08:57:05韋濤農靜姿
      廣西教育·A版 2020年12期
      關鍵詞:大班幼兒民俗文化

      韋濤 農靜姿

      【摘要】本文論述將“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大班課程的策略,在節(jié)日前感受壯族山歌的魅力、探索銅鼓文化內蘊、了解壯族服飾特點;節(jié)日活動中引導幼兒制作五色糯米飯、學習基本的祭祀禮儀、體驗壯鄉(xiāng)歌舞表演;節(jié)日活動后,引導幼兒梳理、反饋內心的體驗感受,加深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

      【關鍵詞】壯族三月三 民俗文化 大班幼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5-0148-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幼兒要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奔亦l(xiāng)是幼兒生活、成長的地方,家鄉(xiāng)的民俗文化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資源,在民族高度融合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歸屬感,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的一個方向。筆者從引導幼兒園大班幼兒進行民俗體驗這一角度入手,嘗試將“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課程,在節(jié)日前開展主題文化活動,節(jié)日中組織文化體驗活動,節(jié)日后梳理和反饋活動體驗,促進大班幼兒對民俗文化產生深刻的理解。

      一、節(jié)日前開展民俗文化主題活動

      依托幼兒園大班秋季學期“民族村”的適應性發(fā)展課程主題,筆者組織我園大班幼兒開展了“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主題探究活動,周期為一個月。在活動期間,大班的主題課程教學主要有對山歌活動、壯族文化瑰寶的鑒賞(銅鼓的傳說,銅鼓的美學鑒賞,壯錦的紋理線條、顏色搭配)、壯族服飾的欣賞等多個小主題,旨在引導幼兒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對探索民族文化內蘊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感受壯族山歌的魅力。傳統(tǒng)節(jié)日積淀著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對幼兒來說有著潛在的教育價值。我園找準教育契機,整合節(jié)日活動資源開展趣味性游戲活動,開拓大班民俗文化主題課程內容。如在“壯族三月三”節(jié)日來臨前,各個班級播放經典電影《劉三姐》片段,讓幼兒從電影中感受壯家山歌的韻律和風情。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以壯族山歌片段穿插課程,讓幼兒提前感受“壯族三月三”的節(jié)日氛圍。如開展“對山歌”游戲活動,引導、鼓勵幼兒利用投放的壯族服飾、道具等,將自己打扮成壯族小娃娃進行自我即興表演,或利用樂器即興伴奏。教師先引導幼兒用自然的聲音唱出山歌優(yōu)美的旋律,再將幼兒分男女進行對歌,要求對歌銜接整齊、緊湊,唱腔有力。經過一個月的探索與實踐,有的幼兒對唱山歌很感興趣,能哼唱山歌的曲調;有些樂感較好的幼兒甚至能與同伴對歌,稚嫩的歌聲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響起,歌者和聽眾都沉浸在濃郁的壯鄉(xiāng)山歌氛圍中。

      (二)探索壯族銅鼓的文化內蘊。壯族銅鼓是廣西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代表,凝聚著壯族人民的辛勞與智慧,教師在幼兒園班級開展“銅鼓文化”主題探索活動,引導幼兒了解銅鼓、對比分析銅鼓紋飾,幫助幼兒感受壯族銅鼓紋飾的內涵。如有的班級幼兒通過簡筆畫涂色、設計銅鼓線條、用刮畫紙畫銅鼓等方式,了解銅鼓的外形特點、銅鼓紋飾細節(jié),幼兒還別出心裁地用碗碟、杯子等材料制作銅鼓模型,探索銅鼓發(fā)聲的原理,對比不同材質制作的銅鼓發(fā)聲的差異等。經過深入了解,銅鼓對幼兒來說不只是珍藏在博物館里的老物件,還是充滿壯族人民智慧和美好寓意的民族文化象征,激起了幼兒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三)了解壯族服飾的特點。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服飾方面保留著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有的班級對壯族民族服飾感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壯族娃娃”系列活動,如壯族服飾欣賞、壯族服飾設計、壯族服飾展示等活動,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壯族服飾的特點。在“美麗的香包”制作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觀察香包圖片,了解香包作為壯族服飾道具之一,壯族人民在節(jié)日里佩戴在身上用以寄托美好愿望。幼兒通過觀察香包的外形特點,利用準備好的布料、硬紙板、剪刀、彩線、珠子等材料,進行剪、貼、纏、繞創(chuàng)意制作,從中感受壯族服飾特有的裝飾方法,并對壯族服飾的藍、黑、棕三種顏色的配色,及其圖案精美、色彩艷麗的特點等有了一定的認識。

      我園開展“壯族三月三”民族主題活動,使幼兒對壯族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和體驗,為下一步的節(jié)慶活動實踐做準備。

      二、節(jié)日中組織民俗文化體驗活動

      (一)制作五色糯米飯。五色糯米飯是“壯族三月三”的傳統(tǒng)美食,集民間智慧和美好寓意于一體。五色糯米飯是以植物作為天然染料,暈染出色彩艷麗的糯米飯,每一種顏色代表著人們不同的祈愿。為了讓幼兒從小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用快樂的情緒體驗和感受壯鄉(xiāng)的民族風情,我園精心為幼兒組織五色糯米飯的制作體驗活動。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黃飯花、紅飯花、紫草、楓葉等植物浸泡糯米,蒸煮出壯族傳統(tǒng)美食“五色糯米飯”,幼兒通過觀察植物染料的外形、浸泡出的顏色,觀察植物染料慢慢將白色糯米浸染上色的過程,聞一聞植物染料混合著糯米的清香,最后品嘗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糯米飯,從視覺、嗅覺、味覺全方位體驗“三月三”的韻味,加深了對民族節(jié)日的理解,也真切地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以及過節(jié)的喜悅,激發(fā)了他們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探索興趣。

      (二)學習基本的祭祀禮儀。祭祀先人是壯族重要的節(jié)日習俗,祭祀是子孫表達對先祖思念之情和恪守孝道的一種傳統(tǒng)形式。每年農歷三月三,壯族家家戶戶進行家族團聚活動,開展聚集性的祭掃活動等,幼兒作為晚輩自然也要參加祭禮活動。但幼兒大多年齡小,并不了解祭儀禮儀,若做出不合規(guī)矩的行為,既破壞了祭祀儀式莊重的氛圍,也不利于幼兒體會和理解祭祀背后感恩先人、尊重生命、珍惜時光的精神實質。為此,我園在“壯族三月三”活動月,由課題組成員介入幼兒的學習活動中,通過集中學習、小組討論、觀察分享等形式,幫助幼兒了解祭祀儀式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給幼兒講一講先祖的故事,讓幼兒學習先祖身上的優(yōu)良品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也是對先祖恩情最好的回報。幼兒作為晚輩,懂得了參加祭祀的禮儀規(guī)則并在實踐中不斷嘗試,他們在參加祭祀活動時,更能理解各種儀式背后的含義,體會家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在幼小的心靈種下感恩先人、敬畏生命、珍惜時光的種子。

      (三)體驗壯鄉(xiāng)歌舞表演。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創(chuàng)設幼兒園室內外環(huán)境中,我園以民俗文化為主線,搭建民俗文化體驗平臺,讓幼兒從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如在“壯族三月三”節(jié)日來臨之際,我園為幼兒搭建歌舞表演平臺,讓幼兒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感受壯鄉(xiāng)歌舞的魅力。在班級的主題晨會、“三月三民俗體驗大舞臺”上,所有幼兒都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參加對山歌、跳竹竿舞、品嘗五色糯米飯、品嘗油茶等活動,師幼在節(jié)慶活動中載歌載舞,感受熱烈的節(jié)日氣氛,加深對壯族民族文化的體驗和認同感。

      三、節(jié)日后反饋和梳理節(jié)日體驗

      “壯族三月三”節(jié)慶活動結束后,我園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幼兒梳理和分享活動體驗。如在語言區(qū)創(chuàng)設“說一說”的平臺,讓幼兒分享自己的活動見聞,幼兒熱情洋溢的經驗分享,吸引了幼兒與教師、同伴交談,他們大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進一步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美術區(qū),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工具和材料,鼓勵幼兒畫一畫自己的活動見聞,通過一幅幅稚嫩生動的作品展現(xiàn)活動感想,加深對節(jié)日的體驗和記憶;在展示區(qū),教師邀請家長參加家園互動,家長可以“曬一曬”幼兒的假期經歷,為幼兒分享和梳理自己的假期體驗提供線索,幫助幼兒回憶和整理假期節(jié)慶的體驗和感受,加深對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理解。

      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壯鄉(xiāng)兒女寶貴的財富,在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我們作為壯鄉(xiāng)兒女應該保護、珍惜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幼兒園開展“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的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幼兒對傳承壯族文化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產生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作者簡介:韋濤(1973— ),女,瑤族,廣西河池人,一級教師,南寧市第三幼兒園園長,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農靜姿(1988— ),女,廣西百色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猜你喜歡
      大班幼兒民俗文化
      家鄉(xiāng)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報(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中華建設(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中華戲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10
      幼兒傾聽能力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
      未來英才(2016年18期)2017-01-05 15:37:31
      襄陽市郊區(qū)農村大班幼兒合作能力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19:45
      大班幼兒感恩教育實踐與探討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41:49
      增強大班幼兒美術欣賞課有效性的幾種策略
      編趣味繪本,繪精彩童年
      考試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6:49:25
      大班幼兒繪畫活動指導
      考試周刊(2016年6期)2016-03-11 10:02:47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海峽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班戈县| 南漳县| 建水县| 民乐县| 涞源县| 溆浦县| 广河县| 奉节县| 河源市| 梅河口市| 黎川县| 大渡口区| 鲜城| 塔城市| 长兴县| 黄梅县| 天长市| 榕江县| 启东市| 普洱| 阿克陶县| 武定县| 定结县| 紫云| 清水县| 甘谷县| 额敏县| 三河市| 蒙城县| 临漳县| 府谷县| 城口县| 阳春市| 土默特右旗| 湖口县| 镇雄县| 永胜县| 灌阳县| 永新县| 贺兰县| 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