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波,邢 鵬
(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基石。近年來,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中小學生健康綜合評定及格率較低,并呈現(xiàn)隨年齡增長而逐年下降的趨勢。研究顯示,青少年的身體狀況與他們體育鍛煉水平高度相關,基于此,本文借助結構方程模型(SEM)構建科學的青少年體育鍛煉阻礙因素模型,為我們全面了解青少年體育鍛煉的阻礙因素及因素間相互作用關系,進而制定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青少年體育鍛煉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本文以青少年體育鍛煉阻礙因素模型為研究對象,在大連市五個區(qū)內隨機抽取十所中學共計560名中學生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在知網對有關阻礙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因素的相關期刊文獻進行了檢索。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相關文獻,確定問卷的觀察指標,并對560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發(fā)放。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60份,收集535份,有效問卷530份,有效率94 %。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是論文寫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利用AMOS統(tǒng)計軟件對青少年體育鍛煉阻礙因素進行模型的構建。
通過參考大量有關阻礙青少年體育鍛煉因素的研究課題和相關書籍資料,遵循體育課研方法等原則,設計了有關阻礙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初始問卷,明確了結構模型的觀測指標。
2.2.1 問卷整體信度的檢驗
運用SPSS對問卷的21個指標進行可靠性分析,經檢驗,問卷21個指標的克朗巴哈系數(shù)為0.856,屬于信度較好的范圍。
2.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為了模型達到更好的適配度,需要對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檢驗。首先對21個指標的KMO值和Bartlett的球形值進行測試。經檢驗,21個指標的KMO值為0.924,已達到KMO值的非常合適的標準;Bartlett的球形測試值為2563.342(自由度210),達到0.001的顯著性,所以問卷21個指標可以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然后對問卷21個觀測指標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運用SPSS中因子分析選取主成分分析法,設置大于1的特征值作為提取條件,選取經最大方差旋轉后的因子解進行分析。經檢驗,提取到了4個主因子,且4個主因子的累積貢獻率61.824 %(見表1),達到了50 %的標準,還得出了21個指標經最大方差旋轉后的正交因子矩陣(見表2)。通過篩選發(fā)現(xiàn),指標11、13最大因子載荷(0.400、0.483)的值小于0.5,說明11和13指標因子構成理由不足,所以11和13指標被刪除,最后得到1-10,11和14-21,即因子載荷的絕對值大于0.5的19個觀測指標。
表1 各成分的特征值及解釋總變異的百分比
表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經方差最大旋轉)
為了使模型數(shù)據(jù)更加具有準確性,現(xiàn)對4個因子進行進一步的信度檢驗。經檢驗,4個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數(shù)都在0.7以上(見表3),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表3 體育鍛煉阻礙因素模型因子信度檢驗結果
而對于4個因子下的19個指標的效度檢驗,我們則認為因為上述19個指標通過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所以也通過了結構效度的檢驗。
通過檢驗,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標準,我們把提取的4個因子F1、F2、F3、F4和相應的觀測指標進行命名。通過對相應指標的總結,對4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這4類因子構成了阻礙青少年體育鍛煉因素模型的4個維度19個觀測指標(見表4)。
表4 通過結構信效度檢驗的因子載荷矩陣(經方差最大化旋轉)的觀測指標
利用AMOS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數(shù)據(jù),構建青少年體育鍛煉阻礙因素的模型,并對其進行模型檢驗,得到模型擬合的相關指標的數(shù)據(jù)(表5),模型驗證的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NFI、非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NNFI、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GFI和調整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AGFI均已達到0.90的標準。近似誤差方根RMSEA的指數(shù)也在擬合指數(shù)小于0.05的范圍內,模型整體擬合度較好。
表5 青少年體育鍛煉阻礙因素模型驗證的擬合指標
結構模型主要的作用就是更加直觀地反映潛變量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由路徑分析的系數(shù)可以得知。(見表6)
表6 青少年體育鍛煉阻礙因素模型的路徑系數(shù)判別標準
由之前的研究可知,布朗芬布倫納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提到個人、家庭與學校,對青少年的成長有重要影響。一些學者還研究了個人,學校與家庭三個因素,這些因素也與年輕人參與體育運動密切相關。為了進一步探索青少年參與障礙的相關模型,本研究還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參與的影響,編制了運動參與阻礙因素的調查問卷并進行一系列的分析檢驗,最終得到了制約青少年運動參與的四因素結構模型(如表7),并對其因子路徑系數(shù)進行了分析。
3.3.1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因子的特征值為9.259,方差貢獻率為44.089 %,這是造成青少年體育鍛煉障礙的首要因素。結果表明,家庭因素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非常大?!坝捎诩依锏慕洕鷹l件,我不能花錢去收費場地鍛煉”,及“因為我的父母不喜歡我參加體育鍛煉”,這兩種情況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其路徑系數(shù)為0.83。此外,該因素還包括“由于家庭經濟不好我無法購買我需要的運動器材”,“由于家庭經濟上的限制”,“因為家庭感覺健康與鍛煉沒關系”這三個變量。
而在家庭因素對青少年體育參與影響方面,有學者指出,家庭經濟收入對青少年直接進行體育鍛煉有直接的聯(lián)系,對青少年參加有償體育鍛煉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1]。
3.3.2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的特征值為1.412,方差貢獻率為6.723 %,這是阻礙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第二個主要因素。由表7可知,在個人因素中,“我不知如何鍛煉身體”,“認為體育對自己升學影響很小”,“沒有參加體育鍛煉習慣”,“我的鍛煉能力差”,其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79、0.75、0.71和0.70。這說明這四項指標對青少年體育鍛煉非常重要。此外,因素還包括“電腦游戲或看電視會占用我的休息時間”“因為我擔心運動時受傷”兩個指標。
同時一些學者也表明,價值是主觀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身體活動參與的核心心理因素。青少年的體育價值觀決定一個人是否參加體育活動以及涉及哪些身體活動[2]。個體的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個體身體素質是身體活動的身體基礎[3]。
3.3.3 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的特征值為1.285,方差貢獻率為6.118 %,這是青少年體育鍛煉障礙的第三個主要因素。從表7路徑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出,學校因素因子中,“因為學校沒有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因為體育課經常被占用”,“因為學校沒有強制規(guī)定課外活動”,這3個指標的路徑系數(shù)都在0.6以上,表明這3個指標對青少年參與體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還包括“因學習任務過多缺乏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這個因素。
在前人的大量研究中也有許多闡述了學校的重要性。例如,韓春英學者指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促進青少年體育課堂中情境興趣的發(fā)展[4]。一些學者還指出,學校支持學校和學校之間開展體育活動,這可以增加年輕人參加學校體育活動的機會。學校身體健康測試的嚴格程度越來越高,可以明顯增加參與體育鍛煉的年輕人數(shù)量[5]。
3.3.4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的特征值為1.028,方差貢獻率為4.894 %,這是阻礙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第四個主要因素。在表7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社會因素這個因子中,“因為課外體育鍛煉缺乏指導”,“參與體育鍛煉可以使我獲得更多友誼”,“住所附近沒有便利的運動場所”,這三項指標對青少年體育鍛煉影響最大,路徑系數(shù)都在0.7以上。除此之外,該因子還包括“因為缺少一起鍛煉的同伴”這一個指標。
一些研究還指出,在個體因素中,人際層在社會生態(tài)模型中處于近端層面,社會支持是反映人際關系層面的重要維度[6]。
表7 青少年體育鍛煉阻礙因素模型的路徑系數(shù)分析表
(1)“由于家里的經濟條件,我不準花錢去收費場地鍛煉”“因為父母不喜歡我參加體育鍛煉”[7,8],這兩個家庭因素指標對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有較大影響,表明了父母對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孩子在體育方面的經濟支持會影響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因此,要促進孩子參加體育鍛煉需要父母的支持,讓孩子接觸更多的體育鍛煉活動,并讓孩子對體育鍛煉感興趣。
(2)在個人因素中,“我不知道如何鍛煉身體”,“因為體育對自己的升學因素很小”[9,10],這兩個指標對青少年體育鍛煉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青少年體育作用的認識并改變其對體育的態(tài)度,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體育的好處,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
(3)在學校因素方面,“由于學校沒有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11]這個指標對學生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更好的體育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所以要求學校領導者增加對體育的支持,并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和比賽,讓更多的學生與體育聯(lián)系,參加體育運動,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4)在社會因素中,“參加運動可以讓我獲得更多的友誼”“因為住所附近沒有方便的運動場所”,這兩個原因阻礙了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通過體育鍛煉可以認識更多的好朋友,拓寬交際領域,傳達這種觀念可以使孩子更加主動去參與體育鍛煉,而鍛煉場所是參加體育鍛煉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體育運動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體育鍛煉的好處,同時,還應增加社區(qū)周邊公共體育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