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世春
摘 要:語文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提高學生文化水平的基礎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緊密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素質教育理念,通過分組討論式教學、精心設置課外活動、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素質教育;多元化;教學方法
初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傳統語文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缺乏變化,使學生在日復一日的被動式學習中失去語文學習動力與興趣。而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與研究,積極轉變思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此,本文對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一、語文教學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意義
在“應試教育”理念下,部分教師應用枯燥乏味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過于重視文本知識的講解,采用理論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只能夠被動學習,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不利于構建高效課堂。而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能夠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情境,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文本知識的講解與引導,有助于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能夠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緊密迎合新課改的要求,通過開展多元化教學,體現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思維、教學角度等多方面創(chuàng)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討論、課外活動、師生評價等多元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一)采用分組討論式教學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有助于實現教學形式的多元化,切實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互動學習。分組討論式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對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學生素質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可提出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領學生粗讀文章,再通過提出循序漸進的問題“作者描述的背影有什么意義”“作者從父親的背影中產生怎樣的情感”,引領學生以問題為線索展開小組探討交流,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小組成員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后,進行思維碰撞,達成統一意見,然后由小組代表到講臺上發(fā)言。根據學生的問題,教師引領學生再次詳讀文章,通過精讀與細讀挖掘文本內涵,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
(二)精心設置課外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抓好課前預習和課堂組織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外,還要積極向課后延伸,構建課前、課堂、課后一體化的語文教學體系,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升。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在課堂上進行知識講解,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語文知識。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滿足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課外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在周末組織學生開展郊游活動,結合季節(jié)選取不同的郊游地點,讓學生以“我的周末郊游”為主題寫作文。春季可以組織學生到山區(qū)春游,感受萬物復蘇的景色;夏天可以組織學生到海邊欣賞沙灘風景,感受夏日的熱情似火;秋天可以帶領學生到郊外欣賞田野風光,感悟收獲的喜悅;冬天可以帶領學生到滑雪場體驗雪上運動,感受冬日的樂趣。在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中,學生拓寬了知識視野,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更能感悟生活的美好,寫出的文章也更具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當抓好課外活動的組織與設計,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
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反饋與評價有助于構建科學的課堂,教師在語文教學評價中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差異和個體差異,積極采用差異化的評價方式,從多角度、多方向對學生進行評價,提高語文教學評價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教學評價主要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教師將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彌補,而且有助于學生了解他人的長處,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時,由于文章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元,學生在學習文章時關注點不同,所以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可讓學生交流探討,然后得出結論。有的學生認為皇帝奢侈、昏庸,用“新衣”判斷文武百官是否稱職,看人民是否順從;有的學生認為大臣為了一己私利、自身安全說假話,沒有人敢站出來力諫皇帝;有的學生認為親眼所見才是真實,小孩沒有隨波逐流,而是說出了真話。無論學生站在哪一個角度,教師都應當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綜合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通過教師肯定的評價與表揚,能夠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進行課堂互動交流,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多元的語文教學活動,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加強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有效引導,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有針對性地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豐富多元的實踐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榮信.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探究[J].課外語文,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