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遼寧116000)
維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終末期腎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病人替代治療的常用手段之一[1]。截至2015年12月,國內有38.5萬余人進行血液透析[2]。血液透析技術較為成熟,但病人長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相對較低。日本ESRD病人的5年存活率為64%,美國為37%,我國MHD病人每年死亡率高達18%[3]。癥狀群是2個及以上相互關聯(lián)的癥狀同時發(fā)生,組成穩(wěn)定的癥狀小組,并獨立于其他癥狀群[4]。ESRD病人承受著疾病與治療帶來的雙重癥狀困擾,普遍同時經(jīng)歷著多種癥狀,如疲乏、睡眠障礙、皮膚瘙癢、焦慮、抑郁等[5-7]。其中部分癥狀彼此協(xié)同、強化,組成癥狀群[8]。研究表明,癥狀群管理較單個癥狀的管理,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簡化干預過程,對醫(yī)患雙方均具有重要意義[9]。因此,目前對癥狀群的研究逐漸增加。然而,國內癥狀群相關研究聚焦在癌癥領域,血液透析病人的癥狀群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調查血液透析病人癥狀群的組成,分析實驗室指標與癥狀群的相關性,為制定相應的癥狀管理策略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便利選取2018年1月—2018年3月在大連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治療的134例血液透析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透析中心常規(guī)接受治療的病人;②年齡≥18歲;③意識清楚且無理解障礙;④知情同意并接受調查。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精神疾患;②無法進行語言溝通。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目的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醫(yī)保情況、婚姻狀況、平均月收入、原發(fā)病、透析齡等。
1.2.1.2 透析病人癥狀負擔量表(DSI) DSI由美國匹茲堡大學Weisbord等[10]于2004年研制,共30個條目,包括生理癥狀群(25個條目)與心理癥狀群(5個條目)兩個維度,評估血液透析病人過去1周感知的癥狀負擔及其嚴重程度。癥狀是否存在包括“是”與“否”兩個選項,癥狀的嚴重程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從“無癥狀”至“非常嚴重”依次賦值0~4分。該量表經(jīng)8名專家評定,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Kappa指數(shù)為0.12~0.90。DSI已于2013年被翻譯成中文版本,經(jīng)10位專家評定后其內容效度指數(shù)為0.90,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重測信度為0.92。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以大連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血液透析中心作為調研地點,由研究者發(fā)放調查問卷,查閱病歷獲取疾病相關資料[血鈣(Ca)、血磷(P)、甲狀旁腺素(IPTH)、尿素氮(BUN)、肌酐(Cr)、血鉀(K)],其余問卷部分均由研究者為病人逐條閱讀,并由病人選擇選項,研究者代為填寫。問卷現(xiàn)場發(fā)放,當場檢查無遺漏后收回,回收有效問卷134份,回收有效率為100%。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描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人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調查134例常規(guī)血液透析病人,男84例,女50例,年齡(56.00±10.99)歲,透析齡<1年的病人22例,1~3年病人60例,>3年病人52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4例,高中及以下70例;已婚126例,其他8例;家庭月收入≤5 000元者97例,>5 000元37例;有醫(yī)保者98例,無醫(yī)保36例。
2.2 血液透析病人單一癥狀發(fā)生率及癥狀嚴重程度 134例血液透析病人單一癥狀發(fā)生率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依次為乏力(69.7%)、皮膚干燥(69.7%)、瘙癢(67.2%)、易驚醒(67.2%)、口干(67.2%)、肌肉痙攣(58.2%)、入睡困難(56.7%)、關節(jié)或骨疼痛(55.2%)、食欲低下(55.2%)、便秘(52.2%)。血液透析單一癥狀嚴重度得分依次為:易驚醒[2.00(0.00,3.25)]分、口干[2.00(0.00,3.00)]分、乏力[1.50(0.00,3.00)]分、皮膚干燥[1.00(0.00,3.00)]分、瘙癢[1.00(0.00,2.00)]分、入睡困難[1.00(0.00,4.00)]分、關節(jié)或骨疼痛[1.00(0.00,2.00)]分、肌肉痙攣[1.00(0.00,2.00)]分、便秘[1(0.00,2.00)]分,食欲低下[1(0.00,2.00)]分。
2.3 血液透析病人單一癥狀困擾發(fā)生率及癥狀困擾程度 當困擾程度評分≥1分時認為該癥狀存在。本研究結果顯示,乏力和易驚醒的困擾發(fā)生率為63.6%,口干為64.6%、瘙癢為57.6%、入睡困難為56.1%。各癥狀中,癥狀困擾程度為重度和非常嚴重的是口干(30.8%)和入睡困難(25.8%)。
2.4 血液透析病人癥狀群的構成 對本研究中發(fā)生率≥20%的22個癥狀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得出包含共同組成的癥狀群,盡可能挖掘群內癥狀及集群間的潛在關系,最終探索較為客觀、合理的癥狀群組成。經(jīng)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后顯示,KMO值為0.713,Bartlett檢驗P<0.001,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因子選取原則如下:①因子特征值≥1;②各因子下癥狀的載荷≥0.4,同一癥狀在多個因子中載荷≥0.4時以最大載荷決定癥狀歸屬;③每個因子至少包括2個癥狀;④因子易命名,符合專業(yè)范疇。根據(jù)納入各因子的癥狀及相應載荷,分別將其命名為以下7個癥狀群,見表1。
表1 血液透析病人癥狀群的構成及因子載荷
2.5 血液透析病人癥狀群與實驗室指標的關系 將群內癥狀的總分作為癥狀群得分,血液透析病人各癥狀群與病人常規(guī)各實驗室指標(Ca、P、IPTH、BUN、Cr、K)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血液透析癥狀群與實驗室指標之間的相關性(r值)
3.1 血液透析病人存在多種癥狀 血液透析病人承受疾病本身和治療導致的多種癥狀的困擾[7,11]。本研究顯示,乏力、皮膚干燥、瘙癢、易驚醒、口干等是血液透析病人常見的癥狀,與國內外報道[12-14]基本一致。乏力是最常見的癥狀,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影響病人的自理能力,不僅使其活動量減少,身體機能下降,也是導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15]。抑郁是病人最常見的心理癥狀,在MHD病人中抑郁癥患病率為22.8%~62.0%[16],本研究病人同樣存在部分心理癥狀,包括擔心、悲傷、煩躁、焦慮等。心理癥狀可嚴重影響MHD病人的生活質量及預后,故心理癥狀的早期篩查及合理干預非常重要。臨床護理人員應重視對病人的癥狀評估和有效管理,以緩解癥狀,改善血液透析病人生存質量。
3.2 血液透析病人的癥狀群種類
3.2.1 心理不適癥狀群 心理不適癥狀群包括擔心、悲傷、煩躁、焦慮等,與周曉娟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血液透析病人常年接受透析治療,隨著透析齡的增加,不適感增強,身心俱疲,不良情緒會進一步加重其他癥狀感受。因此,要加強對病人心理方面的評估和干預,提供積極的情感支持,以緩解其心理不適癥狀。
3.2.2 消化道相關癥狀群 消化道相關癥狀群包括食欲低下、口干、便秘、惡心,與透析不充分、血肌酐水平過高等[17]有關,同時因限制飲水量,易致口干、便秘;控制飲食,易致不適,食欲低下,營養(yǎng)不足,進而下肢水腫。有研究顯示,烏梅噴霧劑能有效緩解血液透析病人口干癥狀[18];針刺配合穴位注射可改善血液透析病人惡心、嘔吐癥狀[19]。
3.2.3 神經(jīng)不適癥狀群 神經(jīng)不適癥狀群包括頭暈、入睡困難、易驚醒。血液透析病人普遍存在睡眠障礙問題,且與生活質量密切相關[20]。研究顯示,血液透析病人的透析充分性與其睡眠質量呈正相關[21]。血液透析病人多為每隔1日接受4 h透析治療,故大多數(shù)病人體內存留一定毒素,易致頭暈、入睡困難、易驚醒等。有研究顯示,運動可改善血液透析病人睡眠質量[22]。
3.2.4 疲乏疼痛癥狀群 疲乏疼痛癥狀群包括乏力、關節(jié)或骨疼痛,發(fā)生率均在半數(shù)以上,與炎癥因子存在一定關聯(lián)。由于炎癥因子及炎癥信號通路的激活,引起慢性炎癥狀態(tài),研究發(fā)現(xiàn)病人透析后疲勞感的發(fā)生與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水平有關[23]。關節(jié)或骨疼痛主要考慮是透析性骨關節(jié)病,由于血液透析病人腎臟濾過功能缺乏。因此,代謝血清β2-微球蛋白及炎性介質的能力不足,該分子的慢性聚集是造成透析性骨關節(jié)病的主要原因。
3.2.5 皮膚不適癥狀群 皮膚不適癥狀群包括瘙癢、皮膚干燥,二者發(fā)生率較高,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血磷指數(shù)過高等原因可導致病人皮膚瘙癢。目前,針對皮膚癥狀主要采用增加透析治療頻率、改變透析方式、中醫(yī)針灸等方法[24-26]。護士也可指導病人合理飲食、合理用藥以減輕不適。
3.2.6 活動不適癥狀群 活動不適癥狀群包括足部麻木刺痛、肌肉酸痛、肌肉痙攣,主要考慮是周圍神經(jīng)病變。有研究認為,血中某些大、中分子的潴留及一些大分子物質如甲狀旁腺激素(PTH)等在神經(jīng)病變中起關鍵作用[22]。
3.2.7 電解質紊亂癥狀群 電解質紊亂癥狀群包括下肢水腫、咳嗽、頭痛、不寧腿綜合征等,電解質紊亂癥狀群屬血液透析病人特異性癥狀群。病人多為每隔1日進行1次透析治療,因此普遍有下肢水腫表現(xiàn),水潴留可導致病人頭痛,又可誘發(fā)肺水腫,導致肺負荷過重,故出現(xiàn)咳嗽癥狀。不寧腿綜合征是血液透析病人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透析病人不寧腿綜合征與高磷血癥有關[27]。高薇等[28]報道,清除β2微球蛋白和PTH等大分子、中分子毒素后,病人不寧腿綜合征評分降低,可見電解質紊亂與不寧腿綜合征具有相關性。
3.3 血液透析癥狀群與實驗室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相關分析表明,血液透析病人癥狀群與部分實驗室指標之間呈正相關,血磷與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及皮膚不適相關,因為血磷過高會使病人產(chǎn)生皮膚瘙癢,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增加其心理不適感。肌酐水平與多項癥狀相關,包括消化道相關癥狀群、神經(jīng)不適癥狀群、疲乏疼痛癥狀群等,其中神經(jīng)不適和疲乏疼痛相關性較強,肌酐高可導致多種物質代謝失調,包括鈉離子、鉀離子、水等,因此其在癥狀群中影響較多。活動不適癥狀群主要與IPTH及血鉀水平有關,有研究認為血中某些大分子、中分子毒物的潴留及一些大分子物質如PTH等在神經(jīng)病變中起關鍵作用,中分子物質可抑制Na+-K+-ATP酶活性,使細胞靜息電位降低,膜除極過程變慢,因而延緩尿毒癥病人神經(jīng)沖動傳導。醫(yī)護人員在未來工作中應著重關注以上幾項指標水平,以便更好地控制血液透析病人癥狀。
本研究病例來自同一所三級甲等醫(yī)院,樣本量局限,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結果的代表性,鑒于此,期望在未來的研究中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以取得更全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