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提倡貫徹建構式教學的高中美術鑒賞課中,人們日益傾向于這樣的觀點:教師要少講,要讓學生完全自由地發(fā)揮,學生無論有何感受都是對的,教師不應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其表達的正誤,并認為這是對學生個人感受和學習主動性的尊重,其“理論依據(jù)”就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對作品做出解釋,就有灌輸之嫌,如果指出學生的感受有誤,那更是搞一言堂。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進步、視野的開闊和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教育基礎學科理論研究的發(fā)展,人們在不斷總結和反思以往的教有觀和學習理論的同時,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學理論,其總的趨向是由注重教師的“教”轉向強調學生的“學”,以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的學習,轉向以自己已有知識和認知經(jīng)驗為基礎,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即由以客觀主義為指導的,側重學生的被動接受和知識的確定性與普遍性的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轉向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建構式學習的建構式教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果特”的現(xiàn)象應運而生。
總體而言,建構式教學具有其積極的指導意義——它活躍了課堂,使教與學彼此互動,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但在目前則又出現(xiàn)了一種片面的,極端化的傾向,即一味地強調學生的審美個性,而否定了美術作品本身的客觀性存在和教師的傳授與指導作用。人們把審美鑒賞看成是種心領神會、與生俱來的事情,美術鑒賞課成了學生相互交流體驗和感受的場所,更有甚者把美術鑒賞看作是不可言說和不可傳授的,更不可能通過常規(guī)的學習程序達到目的。這就又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事實上,鑒賞美的能力本身就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獲得的內在財富,是通過充分調動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種心理能力對審美對象的形式及其意味進行充分體驗和認識而逐步獲得的。盡管人的審美意識具有直覺性的本質特征,但理性的思維和邏輯推理始終是潛伏在直覺背后的推動力。審美鑒賞力的提高,是審美感知與審美理知的交互作用的結果。人類的實踐證明,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審美經(jīng)驗多次或較頻繁發(fā)生,他的直覺美、發(fā)現(xiàn)美或鑒賞美的能力便會大大提高。但顯然這種審美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經(jīng)驗積淀基礎上的,面這種理性經(jīng)驗的積淀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則主要有賴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藝術作品的基本意義的把握,亦即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對作品的解釋與分析具有基礎的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提倡“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哈姆菜特”永遠也不可能變成“基督山伯爵”,也不可能變成“ 孫悟空”。
其實,美術作品的含義并不是產生于欣賞者任意的“自由聯(lián)想”,藝術作品在向鑒賞者提供多種可能的“能力”或“意義容量"時也對此作出了界定,即作品有一個基本的意義范圍。據(jù)說人們在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的雕塑《斜躺的女人》中至少發(fā)掘出了五種不同的含義。按照第一種分析,這個斜躺著的藝術造型,從形式到母題再到寓意,都是一個普遍的或典型的女性形象的抽象性再現(xiàn),其中的空洞,代表或暗示著女性生殖器;按照第二種分析,這一藝術造型不僅是典型女性形象的抽象,而且還是典型的“ 母親"形象的抽象,其中的空洞應該是子宮而不是生殖器; 按照第三種分析,這個具有抽象風格的雕塑造型,事實上暗示了一種自然風景的典型特征,凸起處是山峰和高原,凹進處是山巖上的洞穴;按照第四種分析,這一造型既有母親的特征,又有山巖洞穴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看,它是“大地母親”這兩種形象的巧妙融合,是對“大地——母親”的贊美;按照第五種分析,從這個斜躺的造型中可以看到一個從被動、低級的非有機體向一個主動、高級有機體轉變的過程;其中的空洞代表著從明朗的意識通向黑暗的無意識領域的通道,即進入人們尚未進人的及尚待揭示的神秘領域的通道。盡管人們從這件作品中看出了這些不同的含義,但各類意義之間并不是毫無關系、相互孤立的,因為在許多民族的古老神話中,大地都是母親的象征,大地有山川的起伏,常常被比喻為母親的乳房、子官和生殖器。這是其共同的依據(jù)。
這個事例表明,盡管由于鑒賞者生活經(jīng)驗,審美經(jīng)驗、文化素養(yǎng)、個性心理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導致對作品產生不同的感受和多義性解釋,但是美術作品本身首先是一種基本的召喚性存在,它在激起鑒賞者不同審美情感的同時也對這種情感和解釋做出了規(guī)定。因此,如果我們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只強調學生的感受,而反對教師的恰當講解,對于學生鑒賞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話。
建構式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研究性和合作性,意在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放任自流。教育需要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改革,但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卻不會因這種改革而失去意義。在現(xiàn)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龐雜的信息和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在給學生帶來學習便捷的同時,也給學生對信息的吸納和選擇帶來了無限的困擾和困惑。而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是經(jīng)過歷史檢驗的、有組織的、有序列的、完整的知識內容和形式,是最有價值的核心知識,這些將構成學生以后發(fā)展的基礎。所以,建構式教學必須是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有目的、有方向的教學行為。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個自動發(fā)展、自動成熟的過程,它需要通過教師的傳授和引導來逐步完成。但是,具體如何更好的開好該課程還需要我們不斷做出探索。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各位同仁對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認識誤區(qū)引起注意。正確處理建構式教學與知識傳授之間的關系,以使建構式教學得到深入合理.完善的發(fā)展。
鄭伯倫?四川省安岳縣石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