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錦灝
摘? ?要: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社會屬性同時是語言的固有屬性。詞匯作為語言要素之一,在現(xiàn)代漢語詞語中的詞義主要包括理性意義和色彩意義。理性意義是指詞匯所表達的具體概念,詞的色彩意義是指附在詞理性意義上的,含有某種特定的傾向或感情。 在現(xiàn)代漢語的學習過程中,除了理解和掌握詞語的理性意義之外,還應該注意附加的色彩意義。在實際運用中,要注意使用的場合、語法規(guī)則和語體要求,表達得體。本文以詞的感情色彩為核心,討論色彩的分類、感情色彩的轉變及轉變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 現(xiàn)代漢語? ?詞匯? ?感情色彩
一、色彩的分類
《現(xiàn)代漢語》是我國第一部專門分析詞語色彩意義的詞匯學專著,其中分別從現(xiàn)代漢語詞語的色彩義定義、色彩義分類及特點和存在形式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且系統(tǒng)的論述。
楊振蘭在《現(xiàn)代漢語詞彩學》(1996)中提道:“詞彩,顧名思義,即詞的色彩,指詞所蘊含的某種獨特的格調、韻味、傾向、氣息等,一般視之為詞義內容的一部分,稱之為詞的色彩意義。”
章炎在《淺談詞語的感情色彩》(1983)中將色彩意義分為: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形象色彩,地域色彩,外來色彩,時代色彩,行業(yè)色彩,文化色彩。根據(jù)過往學者的研究分析,感情色彩被認為是詞的色彩意義中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一種。
關于感情色彩,不同的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義。楊振蘭認為“感情色彩是主體對客觀對象的態(tài)度或感受”。周薦認為“詞的感情色彩就是表達人們的某種感情而隨附于理性意義的意義要素”。其中,學術界仍有分歧的地方在于針對感情色彩詞和表示感情的詞這兩種是否等同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兩者都是色彩義,另一種觀點主張應將兩者區(qū)別對待,詞的理性含義已經(jīng)是某種特定感情的表達,那么就不能看做感情色彩詞。例如“喜愛”“憎惡”“憂傷”“愉悅”等。學者劉叔新(2000)提出:“以感情活動作為抽象反映的對象或部分對象的詞語意義,或者說,本身指某種感情或感情加連其他事物現(xiàn)象的理性意義,就未必帶有感情色彩?!?/p>
然而,關于感情色彩詞語的分類,目前普遍接受的是三分法,即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也有學者提出四分法,即將一個詞在不同句子中可有褒義或可有貶義的詞稱作褒貶詞。章炎(1983)在論述中給出了如下例子,“驕傲”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既可以做褒義,又可以做貶義。如“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鼻熬渲械尿湴帘硎靖械健白院?,榮光的意思,帶有樂觀、喜悅的情態(tài),是褒義詞”。后句中的“驕傲”表示自滿自大,是貶義詞。這一類詞有一個特點是需要句子前文后義作為特定的環(huán)境以決定表達褒義還是貶義的感情色彩,二者必居其一而不能同時存在。
章炎(1983)強調“這類詞同褒義詞、貶義詞相比,數(shù)量要少得多,但它確實是漢語詞匯中的事實,具有獨特的性質。我們應該承認它的存在”。然而實際上,這類詞語因上下文的語境不同,仍可以在分析時分為褒義詞或貶義詞,筆者更傾向主流的三分法。
關于褒義詞和貶義詞,大家的理解是相似的,都認為帶有“認可、贊許、夸獎”一類的詞語為褒義詞,帶有“否定、批評、貶斥”意味的詞語為貶義詞。一眾學者對褒義詞和貶義詞的解釋幾乎大同小異,在這里不再作細微分析。
二、感情色彩的轉變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語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詞匯的色彩意義也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產生改變。其中主要體現(xiàn)在詞語色彩的轉移和色彩的并存上,具體是指詞語的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包括原本的褒義變?yōu)橹行曰蛸H義,原本的貶義變?yōu)橹行曰虬x,原本的中性變?yōu)榘x或貶義,或兩種色彩含義并存的情況。其中的色彩變化,筆者將依據(jù)段穎超(2018)所對比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下文稱《現(xiàn)漢》)的第一版和第七版中的詞語解釋為基礎進行具體討論。
(一)貶義變中性。
例如“老媽子”在《現(xiàn)漢》第一版中的解釋為:舊時指女仆(含輕蔑意);在第七版中的解釋為:舊時指年齡較大的女仆。這里刪掉了括號及其中含輕蔑意的感情色彩。又例如“財運”一詞在第一版中的解釋為:迷信的人認為發(fā)財要有運氣,這種運氣叫財運。而在第七版中則修訂為:發(fā)財?shù)倪\氣??梢娺@里已經(jīng)將其貶義色彩剔除。
(二)貶義變褒義。
“國粹”一詞在《現(xiàn)漢》第一版中解釋為:舊時指我國文化中的精華(含有保守或盲目崇拜意味),而在第七版中則解釋為:指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并舉例指國畫、京劇堪稱國粹。
(三)中性和褒義的并存。
“陽光”一詞從原來的中性詞,解釋為“日光”(《現(xiàn)漢》第一版中的解釋)到第七版中解釋為:(1)太陽發(fā)出的光;(2)積極開朗,充滿青春活力的;(3)公開透明的:陽光政府。再比如“綠色”在第一版中的解釋為:綠的顏色。在第七版中解釋為:(1)綠的顏色;(2)指符合環(huán)保要求,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梢?,色彩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豐富、多樣。
(四)中性和貶義共存。
例如“老虎”在第一版中的解釋為:虎的通稱。在第七版中分別解釋為:(1)虎的通稱。(2)比喻大量耗費能源或原材料的設備:煤老虎,油老虎。(3)比喻有大量貪污、盜竊或偷漏稅行為的人。(4)特指職位很高的嚴重腐敗分子:老虎相繼落馬,對問題官員形成巨大震懾。
(五)褒義和貶義兩者并存。
這是指在《現(xiàn)漢》中關于詞語的不同解釋分別具有褒義和貶義兩種色彩。例如“清高”在第一版中的解釋為:指人品純潔高尚,不同流合污。在第七版中增加了“指人孤高,不合群”這一含貶義色彩的解釋。又如“奇葩”除了原來解釋為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外,在第七版中新增解釋:行為奇特怪異的人;做出違背常理的行為。
由以上數(shù)例可見,漢語詞匯的解釋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形式的變化、人們的認知發(fā)展及當時的社會風氣等。這些變化在詞義的感情色彩中有特殊體現(xiàn),擴大了漢語詞匯的意義,豐富了詞語色彩。
三、感情色彩變化的原因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工具和載體,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認知水平提升的過程中,現(xiàn)代漢語在使用中的變化同樣具有特殊形式。就詞匯的色彩意義而言,變化符合語言適應生活需要這樣一定律,演變方式使其褒貶義改變(或加強或減弱),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的特點。主要可以歸納為: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人的主觀認識和語言系統(tǒng)的變化規(guī)律三個方面,下面筆者將結合實例作扼要闡述。
(一)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因素。
社會的發(fā)展對于語言的影響力是明顯的且有力的,例如,吳曉雪(2014)提到在“文革”時期,“詞義貶義化嚴重,人們?yōu)E用一些虛妄的詞語”。一些詞語在當時很長一段時間內含有貶義色彩,比如“走資派”“資產階級”“資本家”“知識分子”等,這些詞義褒貶的演變跟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政治因素對詞義褒貶的影響很大。
就經(jīng)濟方面而言。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后,“競爭”“市場經(jīng)濟”“私有財產”等曾在“文革”時期被視為貶義色彩的詞語逐漸恢復其中性含義。由此可見,社會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人們對詞義的認識和解讀。
社會文化上的因素亦同,例如“泡沫”詞義受英語“bubble economy(泡沫經(jīng)濟)”一詞的影響,其含義開始產生貶義色彩,例如“泡沫政績”“房地產泡沫”等。
(二)人類認識。
人類的認識這一主觀因素對詞義感情色彩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如,“魔鬼”一詞本義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但如今也有“魔鬼身材”這樣帶有褒義色彩的詞組。又如“小姐”一詞本是對年輕女士的尊稱,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具有了貶義色彩,例如“三陪小姐”“坐臺小姐”,然而該詞語的本義在日常生活中同樣被使用,比如“香港小姐”“世界小姐”??梢娙说闹饔^因素對詞義感情色彩的影響力是顯著的。
(三)語言系統(tǒng)。
語言系統(tǒng)具有內部調節(jié)功能,同樣對詞義的解釋產生作用,其中包括修辭手法的影響。王力先生(2000)曾指出詞義的演變和修辭有密切的關系。在許多情況下,由于修辭手法的運用,引起了詞義的變遷。例如“托”在《現(xiàn)漢》中的解釋為:手掌或其他東西向上承受(物體)的托子。受此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演變產生“托兒”這一詞語,有“醫(yī)托”“婚托”這些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
又比如“死黨”在《現(xiàn)漢》中的解釋為:(1)為某人或某集團出死力的黨羽(含貶義);(2)頑固的反動集團。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多數(shù)已經(jīng)被用來形容兩個人的關系密切,友誼堅固??梢姡Z言本身內部對詞義解釋的影響也是廣泛的。關于詞義的諸多影響因素,吳曉雪(2014)提道:“詞義褒貶色彩的演變并不是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孤立作用的結果,相反,內外因素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相互配合,并彼此制約,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完成了詞義褒貶色彩的變化。”
四、結語
本文從漢代漢語詞語的感情色彩出發(fā),初步討論了詞匯中感情色彩的變化形式和特點及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F(xiàn)代漢語的學習是一個靈活主動的過程,離不開以發(fā)展的態(tài)度進行理解和分析。漢語詞匯的感情色彩無論在學習研究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應該得到重視,因為語言的目的在于溝通與交流。在清楚理解和掌握詞語的理性含義和色彩含義之后,對于清晰、得體、符合語言要求的表達來說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出了綜合分析和論述,但由于語言學界對于褒貶色彩的討論較少,加之褒貶色彩本身的主觀性,研究存在不夠深入的缺憾。針對本文的不足之處,以后會繼續(xù)加深理論基礎,廣泛收集文獻材料,保持學習熱情和動力,并進一步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楊振蘭.現(xiàn)代漢語詞彩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1.
[2]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04.
[3]章炎.淺談詞語的感情色彩[D].沈陽:遼寧大學,1983:92.
[4]吳曉雪.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詞義褒貶色彩變化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