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為什么要做小先生?做小先生有什么意義?這是每一個小學生或識字小孩都應該問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吹昧酥R就應該傳給別人?
我要問你:你怎么可以進學校?因為有你的父母為你出學費,并且給你飯吃。
你的父母都識字嗎?他們都得了你所得到的知識嗎?如果他們沒有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機會,你也應該盡你的責任分點給他們嗎?有些學生受了父母的栽培,連一封信也不寫回去。等到放假回家,不是嫌父母無知,便是嫌家里不衛(wèi)生。他從不耐煩把他所得的知識去向父母說明。假使你有幾個兄弟姊妹,你可知道為什么只有你一個人上學?錢不夠。你的兄弟姊妹就不想長進嗎?你既進了學校,若不引導他們共同長進,你覺得心安嗎?
再進一步說:你的學堂是誰辦的?假如說是政府辦的,政府的錢又從哪里來的呢?不消說得,關稅啊,鹽稅啊,田稅啊,……出口貨的關稅是每一個生產(chǎn)者都出了錢。進口貨的關稅是每一個消費者都出了錢。鹽是人人都要吃,即是人人都出了錢。田稅是地主從地租中劃出一部分所納,地租是出于每一個農人之勞動力?,F(xiàn)在開辦學校之錢是人人所出,而教育只有很少數(shù)的人享受。多數(shù)的人只是“出錢給人讀死書,自己一個大字也不識”。勞苦大眾既然出了錢,使你上學的學堂可以開辦成功,你就應當負起責任,把你所學得的知識提取精華,教給勞苦大眾和他們的小孩。這是每一個小先生所要明白的根本意義。死讀書而不肯教人的學生,顯然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守知奴。
小先生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找學生。“找學生”便是上第一課。這是你和你的學生初次見面,連說話都不可以隨便。因為第一個行動是有力量決定以后的行動的方向。你對于每一句想說的話都應該預先想一想:“這句話應該說嗎?我為什么要這樣說?”我知道你是很心急的,要趕快地找到學生。有時你想用種種方法把你所要找的人說服。但是心急的時候,很容易說錯話。當你遇著一群失學的孩子的時候,你會把古時候苦孩子讀書的故事講給他們聽。
臨了,你會引一兩句成語勸他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蹦憧稍堰@兩句話的意思想過沒有?我是聽得太多了。不懂事的大先生老是用這種話來勉勵小先生,不用頭腦的小先生也是照樣畫葫蘆地拿這種話哄騙別的孩子。我們吃苦的目的,就是要做“人上人”嗎?我們用功的目的就是要求個人升官發(fā)財嗎?為什么要讀書?讀了書就應該把自己的腳站在別人的頭上嗎?我有一位朋友,把這兩句話改成:“吃得苦中苦,不為人上人?!蔽矣X得這位朋友所改的語氣有些消極,又把它改成:“吃得苦上苦,方為人中人。”公平的世界里只有人中人,不該有“人上人”和“人下人”。無論怎樣改法,你都覺得不便拿它來做那勸學的招牌了。其實,你是用不著這種哄人的糖果。如果你所教的是有趣而又有用的書,倘使沒有人阻止,誰都愿意學。你可以說:“這本書有趣得很,也有用。你若愿意讀,我可以教你,試試看吧?!薄白x了書,可以看報,寫信,明白事理?!边@種平常的話,是比花言巧語好得多。只要你的心是熱的,總有一天能感動人。倘若你不擇手段,拿虛榮來鼓勵人求學,將見他學成之日,便是你的教育完全失敗之日,那真是白費心血了。你若嫌我說的那幾句話太平凡,而愿意想出更有力的話來代替,我當然高興。但是,我希望你必須想一想:“這句話應該說嗎?我為什么要這樣說?沒有更好的話可說嗎?”
普及初步教育離不開文字。文字是什么?該怎樣教?我們必須弄明白,才不致走入歧路。
文字是生活的符號。它必須與民眾的生活打成一片,才能發(fā)生效力。我們要想鼓起民眾讀書的興趣,必須拿他們生活所需要的文字來教。但這種生活需要有經(jīng)常的,也有臨時的;有共同的,也有個別的。經(jīng)常共同需要的文字,可以編成課本。個別需要的文字,可以編成補充材料,以適應一地方、一職業(yè)或任何之特殊生活。臨時需要的文字是要靠教者之靈敏,抓住當前的機會指導民眾。
普及文字教育,最好是要采用一種最為適合民眾經(jīng)常共同需要之課本,以便每天求進,否則怕要間斷。實際上,失學民眾是歡迎課本。沒有課本是不易維持繼續(xù)求進的興趣。這是當然的啰,你請客吃飯是必須用碗盛呀,課本便是用碗端來的飯,吃起來很便當。否則,一粒粒散在桌上,是多么的難吃呵。
課本雖是需要,但教人的人不可死靠課本,他必定要運用補充材料及臨時材料,以適應特殊及當前生活之需要。
識字運動每每引起人的誤解。字是應當識的,但不是為識字而識字,而且字也不是單靠一個個地分開去認識。例如,《老少通千字課》內的第二課:
起得早,
睡得早,
省油省燈草。
一共有“起,得,早,睡,省,油,燈,草”八個字。如果只拿這八個字一個個地分開來教,誰也不高興學。即使認得了,也是不大會用。所以單單教人識字,一定要令人望而生畏,引不起民眾自動讀書的興趣。倘若換個法子,先教民眾學生把課文讀一遍,他耳朵聽懂了整課的意義,覺得有趣,你再把一個個生字分開來教他,他就高興學了。最后再把課文教他讀幾遍,是文也會讀了,字也會認了,那是多么有趣啊。你再教他寫,教他用,等到會用這些字,才算真的認識這些字。一課的生字很少,固然不容易教人運用,但是幾課、幾十課的生字就能千變萬化地運用起來。有時一課教了之后,就拿課內有限的字來運用。例如,教他把本課里的字隨便湊成一句話。如果他把“早起早睡”四個字聯(lián)了起來,就是很會運用了。我們必須教他用字寫文,才算是真正達到識字的目的。
小先生起初教人識字讀書,必須借重課本,才能引人繼續(xù)不斷地上進。這個道理我在前面已經(jīng)說了一個大概。但是課本有固定的,有活動的,我們不能把它看呆了。除了固定的課本之外,小先生必須抓住眼前的機會,運用活動的材料教人。什么是活動的材料呢?比如,一個人拿了一張鈔票付你媽媽的工錢。這時,你媽媽的心里所急于要知道的有幾件事:這鈔票當真是五元呢,還是一元;是本地通用的呢,還是本地不通用的;發(fā)鈔票的銀行是有信用的呢,還是將要倒閉的?好,這張鈔票便是一張頂好的活動材料,一位靈敏的小先生,決不把這個機會放過。他必定要把鈔票上的數(shù)目字、地名、銀行名指給媽媽看。這樣指點一回、兩回、三回……媽媽不久就會認識了。這種活動的材料多著咧:發(fā)票、收條、門牌號數(shù)、來往的信都是頂自然的活動課本。又比如,你的婆婆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你給她開一個詳細的路線,那路線乃是最能令人注意的活動材料。有時不識字的人自己說了幾句很精彩的話,你把它寫出來教他讀,他是頂有興趣了。一次,丁光生小先生教妹妹畫畫,他的不識字的父親,也要了一張紙去畫了一只菱角和一只烏龜。丁光生問爸爸為什么把這兩樣東西畫在一塊兒。他的爸爸說:“菱角怕烏龜,烏龜歡喜吃菱角?!边@兩句話是多么有趣味啊。后來丁光生把這件事告訴我,我向他提議,把這兩句話寫出來,教他的父親讀,讀會了再教他寫,寫在畫上。這張畫現(xiàn)在是在我的小小陳列所里,這是小先生抓住當前機會教人的一個好例子。
小先生還有幾個機會要抓住。當你在鄉(xiāng)下開留聲機的時候,你總是看見一群一群的人跑到你的面前,把個留聲機緊緊地包圍住。是的,蜜蜂見了蜜園,哪有不擁來的道理?中國的民眾是歡喜聽曲,不懂也高興聽,如果懂得里面的意思,那就更加高興聽了。你曉得現(xiàn)在的唱片都附有一張美麗的歌詞,聰明的小先生必定是抓住這個機會,不肯放手。他要把這張歌詞,寫在黑板上,或用復寫紙寫幾張,或用油印印起來,或叫各人分頭預先傳抄,教大家讀,讀會了再開唱片。這樣一來,聽眾不但是增加了聽曲的興趣,而且多識一些字,并感覺識字之需要了。無線電播音也要同樣把報紙上發(fā)表的詞曲拿來教人。比如,我們每逢星期三就要換一首歌,接連廣播一星期,歌詞在星期二的《新夜報》上發(fā)表,就是希望小先生預先把歌詞教人。等到次日播音的時候,聽者便能一面溫習歌詞,一面格外聽得高興,不久就可以把這首歌學會了。這樣小先生和留聲機或無線電是聯(lián)合起來做了民眾的一位音樂和國語教師了。
民眾歡喜看圖畫,你只要走到街頭巷角的書攤旁邊看看就知道了。那些連環(huán)圖畫把民眾的心靈都吸收去了,連小學生都把這些書租去看,每一個小先生都應當想法子多攏一些圖畫書去指導學生。你要想多得學生,并且教你的學生高興看書,把書看上癮,必須借重圖畫。
一天晚上,我到北孫宅去參觀農人開會。我想,應該送點什么禮物去呢?匆匆忙忙的我就把《良友畫報》《大眾畫報》《時代畫報》《現(xiàn)代畫報》每樣買了一本,帶去送他們,希望第二天教師指導他們看。哪里曉得幾十位農友當晚就要看,一直看到十二點鐘也不覺疲倦??梢姷脠D畫書吸引力量之偉大。
你必定要用圖畫來抓住你的學生。假使沒有錢買圖畫書,可以向朋友借。若無處可借,還有一個經(jīng)濟的辦法,可以自做圖畫書。你預備一本白報紙裝訂的簿子,把每天日報上的好圖畫剪下來,貼在簿上。有標題的連標題一起剪貼。無標題的可以補寫上去。一個月干下來,你就知道這本圖畫簿是多么得力的一個助手。你若將圖畫簿照西洋信紙簿一樣訂,訂的一端在上,活葉垂下,圖畫直貼,你可以將訂的一端掛在壁上,把圖畫一張一張翻給學生看,更覺便利。不久,你可以教你的學生也干起來。每人得到不同的報,便可造成各種的圖畫書,那是多么豐富的收獲啊!老太太們想把舊報換錢,你請她先讓你剪下圖畫再賣。只這一辦法,我們每年就可以得到許許多多民眾圖畫書。
小先生教的什么?你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你知道什么就教什么。有的人以為小先生只會教人識字,這是一個錯誤。有的小先生雖然也會拿別的重要東西教人,也是單單教人識字,更是可惜。你要明白除了教人認字之外,你還有別的本領。你雖然不會干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但是七變八變,你是干得來的。
中國人害冤枉病的多著咧。每年死于癆病、天花、霍亂、傷寒、瘧疾的總有幾百萬。小先生能幫助人避免這些病痛。你一學會了預防的方法,就可以告訴別人照樣去干。要想避免肺病,必須享有新鮮空氣、充分陽光、適當休息、滋養(yǎng)食物,并且不與有肺病者之咳嗽噴嚏接近。已經(jīng)得了肺病的人,除了上面幾點應該注意之外,還要火化痰涕,并不向人咳嗽噴嚏。小學生知道了這些辦法之后,不但自己要實行,并且要逢人說明。種了牛痘,三年之內便不致于出天花。打了霍亂傷寒混合防疫針,一年之內便不致于害霍亂傷寒。組織滅蚊隊導去死水,肅清痰盂、水缸、陰溝及一切死水里的孑孓和蚊卵,并在池塘里養(yǎng)育專吃孑孓之魚類,則瘧蚊便不能發(fā)生。小學生知道了這些道理之后,一方面要自己實行,一方面要向人宣傳,一方面應當群策群力的,還要聯(lián)合大家共同進行。你如果這樣做,便成了衛(wèi)生小先生了。
學過科學的小朋友該曉得月亮自己不會發(fā)光,要太陽光照在月亮上才看得見月亮?!霸挛g”是地球走到月亮與太陽中間,把太陽光擋住,因此月亮就好像被一個無形的東西吞了下去。等到地球漸漸移開,月亮才漸漸出現(xiàn),又好像被那個東西吐了出來。無知識的人就說是天狗吃月亮。中國人迷信月亮是保佑他們的。月亮今天遇難,他們必須救月亮;將來他們遇難,月亮也會救他們。所以大家放爆竹,把天狗嚇跑。等到月亮重新出來,他們歡喜得了不得,以為是他們放爆竹的功勞。依我的估計,每次“月蝕”,全國至少是要花費二百萬塊錢。小朋友聽了“月蝕”的演講,還得做一個小實驗。你用一支蠟燭當作太陽放在左邊,叫一個人站在中間,把他的頭當作地球,另叫一個人站在右邊,把他的頭當作月亮。這兩個人的頭要擺得一樣高低,站在中間的頭把燭光遮住,右邊的人的頭上照不著光,這便代表了“月蝕”的現(xiàn)象。只要中間的人移動,右邊的人的頭上就有了光。所有蝕前、初蝕、蝕后種種現(xiàn)象都可以一一表演。你這樣做給別人看,講給別人聽,便成了一位科學小先生。如果全國的小先生會玩這套把戲,每次月蝕,中國可省去二百萬元。
小先生能夠干的事多著咧。上面所寫的不過是舉了幾個例子。你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你知道什么就教什么。不知道的和不能教的,當然是不應該教。
學生一面求學一面教人,時間夠他分配嗎?時間若不敷分配,身體不要受害嗎?有些人是在懷疑小學生沒有功夫做小先生。最可惜的是他們不想法解決問題。籠統(tǒng)地抱了一個時間不夠的成見,便把小先生運動耽誤了。
這也難怪。有些熱心普及教育的人是太熱心了,做得過火了。他們恨不得要把不識字的民眾一口氣教好。他們每天讓小先生一連教兩三個鐘頭。這樣一來,小先生不但是耽誤了自己的功課,而且把身體也弄得精疲力倦。別人看見這種現(xiàn)象,以為做小先生非如此不可,便不敢輕于提倡。甚至以這種事實為憑,隨嘴反對小先生。
其實,做小先生并不要花這么多的時間。我從起初一直到現(xiàn)在,只希望學生們每天費半小時教人。只要天天不間斷,連十分鐘、二十分鐘也是好的。我誠懇地勸告小先生,每天教人不要超過半小時。若費時太多,恐怕難以持久。每天教人半小時,是于人有益無損,于自己也有益無損。這樣才能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不致半途而廢。
你找到了學生,就得把他留住。如果今天找著,明天失掉,那不是白費心血嗎?是啊,你得想一想:有什么事情得罪了你的學生?
我知道有些小先生歡喜擺架子,擺成一個先生的架子。這種臭架子會把學生趕跑了。我記得有一個小先生找到了兩個學生:一個是他的表姐,另一個是他的父親。他在頭一天上課的時候,就擺起架子來。他對他的父親說:我叫您念一課的時候,您應該站起來。因為這是學堂里上課的規(guī)矩。
他的父親居然就站起來念。這是一幕有趣的滑稽把戲,幸而這位父親脾氣好,照著兒子先生的話行。若是遇著第二三個,這位小先生就要討沒趣。還有一位小先生,起初找到了四個學生。他一上課就擺起威風來。他要學生們向他鞠躬。他要學生們服從他的命令。他弄了一根棍子做教鞭,耀武揚威地在學生們頭上巡禮。架子十足!結果呢?他的學生都跟了別的小先生跑了,把自己變成一只沒人理睬的孤鴉。
其實,我們不能瞎怪這些小先生。他們是有來歷。這些臭架子沒有一樣不是從大先生那里學來的。所以與其怪小先生,還不如怪大先生。
前進的大先生,是沒有這些架子了。他們把學生當作朋友看待。在新興的學校里,我們到處可以聽見“小朋友”的稱呼。運用朋友的關系,彼此自由交換學識,是比擺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學生的問題,體諒學生的困難,處處都顯出你愿意幫助學生求學而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耐煩,這樣才夠得上做朋友,才夠得上做小先生。
小先生必須用功求學,才能教人。自己不長進,決不能做小先生。我所寫的《小先生歌》里有一首是注重這個教學相長的關系。
我是小先生,
這樣指導學生:
學會趕快去教人,
教了又來做學生。
我們要繼續(xù)不斷地學,才能繼續(xù)不斷地教??鬃诱f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要連起來看,不可分作兩句讀。我們要“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其次,因為要教人,就不得不把所教的知識弄明白。一個負責任的小先生是“以教人者教己”。他所學的比一個普通的學生要正確得多。他不但是要明白這一課的意義,并且是要想法把他所明白的也叫別人明白。一個有準備的小先生對于所教的功課是有雙層的了解,即對于學得的益處是有雙倍的深刻。
最后,你還要跟你的學生學。你要知道你的學生需要什么,才教他什么。這個,你必得虛心請教你的學生,才能知道。你決不可憑著你的主觀去教人。你還得明白你所找到的成人學生,白米比你多吃幾擔,必定有許多東西可以教你。你既虛心地請教他,他也會虛心地請教你。最好的教育是有來有往。老是靠你一方面講話,你不變成了一個話匣子嗎?你不但要忘記他是你的學生,并且要叫他忘記你是他的先生,這樣,你才能做到一個進步的小先生。
小學生不但要自己做小先生,并且要教別的小孩做小先生,最要緊的是要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得一個小先生的頭銜,乃是要運用“即知即傳”的原則,把知識公開給沒有機會受教育的人。你既盡了義務教導別的人,如果他沒有得著你的“即知即傳”的精神,并且把這種精神實行出去,還是空的。他或者是為著升官發(fā)財來向你求學。這種自私自利的人是不配受教育。假使小先生所教的學生都是自私自利的人,而不肯再把知識傳出去,那么,做小先生又有什么意義呢?古時候,苦讀書的人多著咧。車胤把螢火蟲裝在紗囊里照著讀書;孫康把書映在雪上讀;朱買臣一面挑柴一面讀書;李密把書掛在牛角上,有空便讀。這些都是苦讀書的例子。但是問他們?yōu)槭裁匆@樣苦讀,就很少不是自私自利的。特別是朱買臣,他苦讀書只是想做官,想做人上人。如此小先生所教的學生,都像朱買臣那樣自私自利,不是白費心血嗎?
因此,小先生上了幾天的課之后就得說明白:我盡義務教你們,你們也要盡義務教別人,不肯盡義務教別人的人,是不配受教育。你不久就得開始教你的學生去找學生,還要教他如何克服他所碰著的釘子??偠灾∠壬呢熑尾粏问墙虒W生,而且是教學生做小先生和傳遞先生。
個人的力量小,團體的力量大。一個個的小先生要組織成“小先生團”,才能發(fā)揮充分的力量。小先生團是要拿團體的力量來制裁個人的行動,它是要把每一個人的力量集合起來,使這力量向著共同的目標發(fā)揮出去。每一個地方有了兩個以上的小先生,就應該成立小先生團,每一個小先生都應該加入小先生團。如果沒有現(xiàn)成的小先生團,小先生們就該動手組織一個,以負起你們共同的使命。
每團要立下一個公約,人人必須遵守。全團要公舉團長一人,大家都要服從他的指揮。這位團長是一團共戴的領袖,他應該依據(jù)公約,分配職務,指揮進行。他若違反公約,大家可以推倒他。但當他執(zhí)行公約的時候,誰都應該服從,不可吊兒郎當,各干各的。團長之外,要有書記員專司記錄,監(jiān)察員專司個人行動之糾正。每團須隔幾天開團務會議一次,商議進行計劃,解決困難問題,批判本身錯誤。
這種團體是必要的。一來,我們最缺少的是集團生活。小先生為前進的小孩,必須過一過集團的生活,才能依據(jù)即知即傳的原則,引導別人去過同樣的生活。二來,小先生在社會上活動的時候,必定是會遇著許多問題,碰著許多釘子,有的要共同討論才能了解,有的要共同行動才會解決。三來,普及教育的工作,根本就不是散漫的個人所能干得好,必須有千千萬萬的即知即傳的集團,才能沖鋒陷陣,攻破那愚昧頑固的陣線。因此小先生不要專靠個人的力量干,要聯(lián)合大家的力量干。小先生必須組織小先生團。
俗語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得水吃。”和尚多了一個,水反少一桶,這都是個人自由搗的鬼。若有組織,把個人自由鎮(zhèn)壓下去,人越多,力量越大。小先生必得把個人自由獻給團體。你必定把領袖欲連根拔掉。你必不可以借團體來出風頭。你不可以假公濟私,揩公家的油。你若發(fā)現(xiàn)人家有錯誤,當面勸告他,或彼此來它一個自我批判,不可背后說人壞話,抱著大目的前進。鬧意氣是不長進。這些是每人都得努力修養(yǎng)。否則,小先生團是可以今天成立,明天破裂。那不是一樁最可惜的事嗎?我新近寫了一首歌謠,愿獻給小先生團做參考。
你說他不好。
他說你不好。
地上長茅草。
不打而自倒。
小先生團結了起來,便可以攻進“愚蠢”的王國,解除“迷信”的武裝,發(fā)出“真理”的光輝。
但是跑進一個人地生疏的村莊里去干普及教育工作,也不是一樁容易的事。你們雖然說得天花亂墜,若是人家不睬你們這些素不相識的小孩,你們也要覺得沒趣吧?你們不可以仗著“團的力量”蠻干。小先生團必得有新武器才能百戰(zhàn)百勝,你們若是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工作,下面所提的幾件東西可以帶去試一試:
(一)手提留聲機一架與幾張民眾愛聽的唱片;
(二)小藥庫一個與幾種民眾急需的藥品;
(三)圖畫書數(shù)十冊;
(四)小皮球幾個。
這些東西可以說是普及教育的“四大法寶”。拿著這四大法寶,小先生團如果認真干,那么,每到一個地方,必是勢如破竹。倘使小先生團里有人會唱歌,會講故事,留聲機就可以不帶。如果把這四大法寶運用得好,只須兩三天,你們在當?shù)鼐涂梢缘弥S許多多朋友。進一步,再教他們自己組織起來,依著即知即傳人的道理教導自己。你們還要運用訪問、通信、總集合、巡回輔導、流通圖書、互相參觀等方式與他們發(fā)生不斷的關系。這樣一來,小先生團就可以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地繁殖出去,對于普及教育,自有很大的貢獻。
最后,做小先生,要有恒心,虎頭蛇尾是沒有出息?!凹粗磦鳌笔且粋€終身的工作。你不能把你的學生教了幾天或幾個月就把他丟掉。
比如,你在小學里求學的時候,找到了兩位學生:一位是你的媽媽,另一位是鄰居的守牛小孩。天天把小學里學得的重要知識傳給他們,他們就好像是和你一起進了小學。你雖然每天只能教他們半小時,但繼續(xù)學了四年、六年,他們對于文字方面,最少是能看信了。等到你進了中學,你就可以用通信的方法,把你在中學里所學的知識,隨時提取精華教給他們。寒假、暑假回家,你還可以當面教導他們。他們對于不懂的事情,也可以隨時寫信問你。這樣,他們就好比是進了中學。當你進了大學,如果繼續(xù)地和他們通信,那么,他們也就可以算是進了大學。只要你不會忘記他們,他們是和你一同長進。這種終身共同長進的關系,是人類的一種寶貴的關系。在這種寶貴的關系里,我們可以看出小先生應該努力的方針。給人一點兒知識之后就把他丟掉,是一種輕薄的行為。五分鐘熱心是可恥的。
你要釘住你的學生,也讓你的學生釘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