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華
(福州理工學院英語教研室,福建 福州 350506)
為響應教育部號召,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民辦院校紛紛轉型為應用型院校。而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必修課,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意義重大。加之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不斷滲入,英語教改如火如荼。尤其是在大范圍疫情爆發(fā)的特殊時期,依托于互聯網的線上學習資源為“停課不停學”提供了絕佳解決方案。顯而易見,傳統教學模式已然無法滿足需求。然而,現階段大學英語視聽教學中“啞巴英語”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民辦院校由于師資力量相對不足,生源相對欠佳,英語視聽課教改迫在眉睫。文章聚焦福州理工學院,旨在管中窺豹分析原因,探究其視聽課教改可行方案。
視聽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以四六級考試為例,歷經多次改革后,聽力分值依然占據35%之多,命題趨向于“內容更豐富……體裁范圍也更加廣泛,語音更加多元化,語速也較過去稍快”[1]。四六級考試作為當前檢測大學生英文水平最權威的英語考試,足以反映社會對大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高要求。英語視聽教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然而在部分民辦本科院校中,大學英語視聽教學依然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視聽教學仍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模式單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率不高;外語交際語境嚴重缺失;口語考試沒有科學的評分標準等”[2]。福州理工學院不外如是。
無論在教育資源、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生源素質等各方面,多數民辦院校與公立院校存在明顯差距。在英語視聽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境如下:
福州理工學院前身為??圃盒?。2015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正式升格為本科應用型高校。抽查該校18級非英語專業(yè)100名學生,共計23人在大一下學期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究其原因,參加調查的學生中86%認為自身英語基礎差,無法達到四級水平。其中僅5名學生通過四級筆試,最高分為483,聽力最高分為187。英語基礎薄弱束縛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高達62%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并不重要,很難提高英語水平。
“民辦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市場機制 ,是通過風云變幻的市場來調節(jié)辦學的”[3]。為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增加了更多應用型、實訓類課程;相對應的,大學英語類通識類公共課程的課時一再壓縮。以福州理工學院為例,大學英語課程(課程內容包含大學英語精讀與視聽說)為一學期48課時,平均一周3小節(jié)課,甚至部分專業(yè)縮減至32課時。除此之外并未單獨開設視聽課程。
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民辦院校的班級人數往往超過公辦院校。大多數班級人數在50人左右。在課時緊縮的情況下,有效的師生互動就成了一大難題,多數的視聽課程成了“播放聽力——核對答案——教師答疑”的枯燥循環(huán)。長此以往,視聽課程早已背離其課程初衷,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在講臺下被動接收,機械地聽材料對答案,極少有演練的機會。
良好開放的英語交際語境對于英語學習者提升自身視聽能力至關重要。該民辦本科院校并無外教,也沒有足夠多的英語視聽說課外活動,依靠寥寥幾堂課不足以形成較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少了外部驅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更難調動。
教學上的創(chuàng)新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也需要院校方在政策上引導,在資金上扶持,然而民辦本科院校在這方面的反應遠遠落后于公辦院校。此次疫情的爆發(fā),各地各校紛紛開設線上課程,根據福建省教育廳發(fā)布的福建省內各高校在線課程目錄,公辦院校能提供的線上課程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不乏眾多精品課程??傮w而言,民辦院校所能提供的線上課程數量偏少,質量也略遜一籌。福州理工學院此前未有任何線上課程,為應對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政策,教師臨危受命學習制作線上課程。差距之大應引起校方和教師的重視和反思。院校和教師決不能安于傳統的教學模式。
依據上述分析,結合民辦本科院校的院校性質,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改善:
2007 年教育部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盵4]因材施教的分級教學模式在國內許多高校中得到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5]考慮到民辦院校的性質,在不改變現有課時設置、班級人數規(guī)模的前提下,分級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同水平學生課堂積極性,滿足學生英語視聽學習需求。
多模態(tài)話語是指運用多種交流模式,通過語言、圖像、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6]英語視聽教學有別于傳統教學(使用單一語言模態(tài),偶爾使用非語言模態(tài),如體態(tài)等),須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而教師在教學中承擔著無可替代的引導作用,在視聽教學中更應當注意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主動了解新興教學模式,重視英語視聽的交際需求,增強師生互動,積極投身教改浪潮中。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依托于網絡技術,將傳統線下授課和在線學習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7]視聽教學必然涉及大量聽力技巧與視聽練習,尤其針對民辦院校課時緊,練習不足;學生多,互動不夠等問題,將線上課程融入課堂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是最佳解決方案。線上以學生練習為主、線下由教師講解答疑主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上專注于講授聽力技巧,增加互動問答等,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相比于傳統的紙質作業(yè)批閱模式,當前的線上課程有更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便于教師跟進學生的練習情況,更直觀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與遇到的問題。
在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媒介的調查中,接受調查的110名學生,100%選擇了智能手機。智能手機上的應用平臺為英語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除了視聽APP(每日英語聽力等)以及交互式口語練習 APP(英語流利說、趣配音等),學生也能利用智能手機登陸慕課、超星之類的線上學習平臺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此類學習平臺,課程多樣,時間靈活,極大滿足學生視聽學習需求。
民辦院校應化被動為主動,才能更有效推進英語視聽教學,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期待的應用型人才。教師應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注重視聽教學的多模態(tài)特征,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合理利用線上課程、智能手機學習平臺等,為英語視聽創(chuàng)造更豐富多彩的學習語境,結合更新奇有趣的學習渠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和動力,從而加強大學生綜合英語應用能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符合社會期待的應用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