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紅艷,陳冰顏,余金水
(1.麗水學院 民族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2.廣東科貿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奠定了不同時期的革命精神本質同一性的基礎,“浙西南革命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紅船精神等革命精神具有高度內在一致性,共同構成中國共產黨在前進道路上戰(zhàn)勝一切荊棘載途的強大精神力量。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大學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優(yōu)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保持基層黨組織先進性的重要舉措。當前,高校學生黨組 織在政治、思想、文化建設方面正面臨新挑戰(zhàn)。在新形勢下,深入挖掘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時代內涵,通過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領新時 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不僅有助于紅色革命精神 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而且還能增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生機活力,促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質增效。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浙西南(今麗水市)及其周邊毗鄰地區(q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締 造、凝結而成的戰(zhàn)斗精神、勝利精神,滲透在浙西南革命斗爭實踐的全過程。時至今日,浙西南革命精神仍為浙西南地區(qū)甚至更廣闊地區(qū)的人民群眾,在追求美好的物質精神生活的過程中,提供 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1.忠誠使命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靈魂
“‘忠誠使命’精神的提煉,是浙西南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石,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邏輯起點。”[1]“忠誠”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一以貫之的精神特質。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90 多年,入黨誓詞雖然歷經多次變化,但對黨忠誠、對共產主義的追求是無數共產黨員始終不變的信念和信仰。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建立于中國革命低潮期,當時南方游擊戰(zhàn)爭處于最艱苦、最困難階段,戰(zhàn)爭環(huán)境險惡、條件艱難、戰(zhàn)斗殘酷,在浙江革命史上絕無僅有,但革命戰(zhàn)士始終堅持對黨忠誠,對“為民族謀獨立、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自由、謀幸福”這一使命的忠誠。對黨忠誠是共產黨員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和血脈傳承,只有保持高度政治站位,對黨忠誠并將其視若生命,才有奮斗的動力,才能為黨的事業(yè),為人民的事業(yè)奮斗終生[[1]。
2.求是挺進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精髓
“求是挺進”精神是浙西南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精髓。浙西南革命之所以能取得偉大勝利、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離不開共產黨人的求是精神與堅忍不拔、不畏犧牲的挺進精神。劉英、粟裕在松陽縣小吉村召開的挺進師政委會上提出在浙西南創(chuàng)建游擊根據地,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政權、土地革命三者有機結合,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zhàn)向運動戰(zhàn)發(fā)展的問題,有效地解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問題和農民關心的吃飯、穿衣、耕地等問題,打破了傳統(tǒng)的思想禁錮和教條主義的束縛。粟裕等人在浙西南進行游擊戰(zhàn)爭中,創(chuàng)造了“敵進我進”的策略,還有在敵我爭奪激烈的地區(qū)建立“白皮紅心”政權等,都是“求是”的體現(xiàn)。求是挺進精神始終貫穿浙西南地區(qū)的革命者、人民群眾———從革命開始到戰(zhàn)勝無數艱難險阻并取得最終勝利這一光輝的、偉大的革命斗爭過程。
3.植根人民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本質
“植根人民”是浙西南革命 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法寶和根本保證,也是浙西南革命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他們創(chuàng)造了社 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浙西南革命始終堅持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爸哺嗣瘛本褙瀼赜谡阄髂细锩氖冀K。先遣隊從閩入浙途中,通過召開各種群 眾性會議,提出“一致對外——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打土豪、分土地”等口號[2],激發(fā)了民眾的革命熱情,民眾紛紛要求加入紅軍。粟裕還要求紅軍戰(zhàn)士按時找群眾談話,及時解決民眾困難,得到民眾支持,為后來浙西 南和浙江的解放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浙西南革命地區(qū)人民群眾為謀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所形成的革命斗爭精神的升華。它所帶來的忠誠、自強、創(chuàng)新、奉獻、挺進等一系列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精神特質,彰顯 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整個中國革命精神譜系中的特有價值,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不僅對當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戰(zhàn)爭具有重要作用,還為當前基層黨組織面臨 的各種挑戰(zhàn)、各種機遇,尤其為高校學生黨員的 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源泉。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締造出來的,它豐富了中國革命精神的譜系,為高校大學生黨組織建設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在“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新時代,青年學生黨員應當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堅定理想信念,忠誠使命 、求是挺進、植根人民,奮力成為新時代青年的先進代表,成為國家繁榮、民族復興和社 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
1.忠誠使命是對當代青年黨員的基本要求
“忠誠”就是對黨、國家、人民的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格。忠誠使命是中國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是黨組織對黨員的最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黨員的基本義務?!案骷夵h組織和廣大黨員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把對黨絕對忠誠作為根本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紀律,始終在思 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盵3]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上,正是由于無數的黨員和烈 士對黨的絕對忠誠,絕對聽從黨的 指揮,中國革命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青年黨員尤其是青年大學生黨員是黨的新鮮血液,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優(yōu)秀建設者,是黨和國家革命事業(yè)的可靠接班人。對黨絕對忠誠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戰(zhàn)斗力的重要保障,更是實現(xiàn)“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保證。
2.求是挺進是當代青年黨員的重要指引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思想路線,是當代大學生“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取得成功的重要指引。求是挺進,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敢闖敢拼,不斷“挺進”,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作風,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做出應有的作為。隨著一些不良社會思潮滲透進入大學校園,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產生一定程度的動搖。浙西南革命 精神中的“求是挺進”精神 內涵 鼓 勵人們百折不撓、一往無前、永不懈怠、永不退縮。立足新時代,通過 學習浙西南革命精神,培養(yǎng)黨員勇于面對各種困難、風險和挑戰(zhàn),在“入山問樵、入水問漁”中練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強大本領。從偉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中汲取不畏艱難險阻、毅然 挺進的前進動能,堅定不移地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履行新時代大學生黨員的新職責。
3.植根人民是對當代青年黨員的根本要求
植根人民是實現(xiàn)“初心和使命”的具體體現(xiàn),是對當代青年大學生黨員的根本要求。植根人民是因為青年黨員來源于人民。從群眾中來,回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一以貫之地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是對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員的根本要求?!拔覀児伯a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 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盵4]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浙西南革命 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植根于人民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爸哺嗣穹侥軋?zhí)著于忠誠使命的不變信仰,催生著求是挺進的不竭動力?!盵5]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要求。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黨員,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共同理想聯(lián)系 在一起,與黨的偉大夢想聯(lián)系在一起,用所學知 識傾情奉獻于黨的偉大事業(yè)、偉大工程。在奉獻中牢記黨的初心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浙西南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廣大青年黨員要 將自己的青春熱情、過硬的智慧和本領,植根于人民,奉獻于社會,唯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前進道路上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的強大精神力 量和寶貴精神財富,也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鮮活的教材和豐富的理論營養(yǎng)。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領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不僅有利于引導當代青年弘揚革命精神、發(fā)揚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而且有利 于培養(yǎng)當代學生黨員“ 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使學生黨員知責善為、擔責敢為、盡責能為、永不懈怠、敢闖新路[1]。
1.引領政治建設,增強政治認同
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推進學生黨組織政治建設,引領“兩學一做”“三會一課”,如開展學習“浙西南革命精神”主題黨日活動、舉辦“浙西南革命精神”專題講座、舉行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動等。加深學生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歷史認識和情感認同,不斷促進學生黨員嚴格執(zhí)行黨章黨規(guī)、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堅定高校學生黨員政治信仰與政治規(guī)矩,增強黨的政治引領,保 持黨的先進 性與純潔性。通過政治建設促進高校學生黨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紀律建設等,帶動高校學生黨建提質增效。
2.引領思想建設,堅定理想 信念
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首位。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一致性與精神連續(xù)性,這奠定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對高校學生黨員思想引領的獨特地位。浙西南革命精神對高校學生黨員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通過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領高校學生黨組織思想建設,促進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高校應努力推進“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領學生黨員學習、生活、社會實踐方方面面,不斷加強學生黨員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思想認同。通過組織學生黨員參觀浙西南革命遺址、遺跡等促進黨員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認同,同時引導學生黨員學習浙西南革命時期形成的政治制度、思想理論等精神文化。組建浙西南革命精神傳唱小分隊、“音樂使者”宣唱等紅色文化活 動,通過歌聲唱響革命精神,用更鮮活的載體傳播浙西南革命精神,用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黨員。除物質、文化載體傳承浙西南革命精神外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載體,將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化為可看、可聽、可讀、可傳承的精神食糧。通過“互聯(lián)網 +”浙西南革命精神載體建設,以黨組 織“兩微一端”平臺為抓手,加強黨員線上交流學習,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促進學生黨員對黨的理論知識、最新政策的理解,不斷豐富學生黨員知識儲備。通過多種載體,鞏固學生黨員對浙西南革命精神認同感,擴大學生黨員教育覆蓋面,堅定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把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成一支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貼心黨組織,不斷增強高校黨建工作的凝聚力。
3.引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年代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廣泛地凝聚著中國文化與中國力量,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當前高校學生因閱歷淺、分辨能力薄 弱易受西方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奢靡主義的誘惑,不易對浙西南革命精神進行全面思考并與其產生共鳴。運 用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領高校學生黨組織文化 活動,不斷加強學生對革命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與 歸屬感,進一步發(fā)揮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輻射性價值。高校黨組織要通過開展浙西南革命精神 詩詞吟誦,浙西南革命精神征文、手抄報、攝影、書畫比賽,“相遇浙西南”歷史劇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促進學生黨員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體會與認同。同時,高校要加強浙西南革命精神文化活動的方式創(chuàng)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鼓勵全體師生積極參與,營造學習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文化氛圍。尤其要發(fā)揮學生黨員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先鋒模范作 用,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浙西南革命 精神的優(yōu)質文化活動。
4.引領實踐活動,加強服務意識
高校要充分發(fā)揮學生黨組織的實踐育人課程作用,通過整合各類實踐資源,豐富實踐內容,創(chuàng)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6]。高校黨組織不僅要深化學生黨員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思想認同,還要加強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領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創(chuàng)新。如麗水學院民族學院音樂系教師黨支部及學生黨支部利用專業(yè)優(yōu)勢,開展“音樂使者”黨建品牌項目建設。通過傳唱革命紅歌,探索黨性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成長教育,將“音樂使者”深入社區(qū)、深入學校、深入機關、深入農村,真正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傳播音樂中,傳播黨的最新理論方針政策。除此之外,高校黨委要不斷完善實踐育人支持機制,建立好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的保障體系,不斷探索高校學生黨組織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積極引導學生黨員在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中練就“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強大本領,不斷增強高校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是實現(xiàn)“青年興、青年強”的“壓艙石”和“催化劑”,而這個重任則落在了高校學生黨組織肩上。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當前加強高校學生黨建的“天然營養(yǎng)品”,對高校學生黨員逐漸呈現(xiàn)理論學習淡化、理想信念弱化等情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以浙西南革命精神全面引領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促進大學生黨員自覺走在社會前列,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