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霞
一直以來,美景都是人們欣賞和贊美的對象。在寫作中,景物描寫是最為常見的描寫手法,好的景物描寫,能夠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還能夠傳達作者濃烈的思想情感,提升文章質(zhì)量,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在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曾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敝欢潭?4個字,就將瀑布的雄偉壯闊寫得淋漓盡致。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描寫景物的能力,讓學生深入感知和歸納景物的特點,掌握景物描寫的技巧,提升寫作水平。本文主要分析寫景作文的指導方法,以期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1.給學生直觀感受,使場景更加具體
小學生活動范圍有限,基本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導致要寫景物作文時,他們就撓頭不已,不知道寫什么。教師在布置寫景作文時,可以給學生展示景物影像,使學生在視覺上獲得清晰的感知,從而把模糊的景物具象化,繼而產(chǎn)生感悟,提高寫作能力。
例如在《落花生》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梅花”或者“梔子花”作為題目寫作文。有的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見過這兩種花,很難寫出豐富的感情,教師可以找一些圖片,讓學生對圖片細致觀察,包括花的葉脈、花瓣、花蕊等。學生觀察清楚后,教師再講解其生長環(huán)境和特性,讓學生深入了解。這種利用觀察影像以及教師輔助講解的方法,使學生對所要描寫的景物有了一定認識,寫作時不再兩眼一抹黑,寫作過程會更加順利。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不少文人墨客都會借景抒情,通過不同景物表現(xiàn)不同的感情。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作時使用這種方法,賦予景物以人的感情,情景交融,使寫景作文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通過景物描寫,作者的心境有哪些變化。開始,作者被盛開的紫藤蘿吸引,停住了腳步,此時作者的心情是悲傷的。作者看見紫藤蘿的花瓣都在盛放,作者又轉憂為喜。這時教師適時給學生講述寫作背景,當時作者弟弟身患絕癥,作者痛心疾首。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通過借景抒情,借紫藤蘿花開,作者心情由悲到喜,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美好。
3.運用不同寫作手法,彰顯景物的美
描寫景物時,學生可以結合具體情況,嘗試運用多種寫作手法。不同寫作手法的應用,彰顯景物不同側面的美,為寫景作文加分。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這段景物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給他們時間思考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學生在認真思考后踴躍回答,學習到不同的寫作技巧。教師最后帶領學生總結,便于學生日后借鑒并運用到寫作中。
4.從不同角度描寫,使景物內(nèi)涵更加豐富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著豐富的資源,里面有很多描寫景物的佳作,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變換角度進行景物描寫,能夠有效地拓寬描寫內(nèi)容,讓景物描寫變得更加形象和具體,給予讀者更加真實的情感體驗,確保寫作的質(zhì)量。
例如:《三峽》的作者運用了不同角度描寫三峽不同時期的美景。先整體遠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然后在近處觀察,“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即便是同一景物,觀察的角度不同,描寫的內(nèi)容也不相同。教師可以讓學生借鑒文中景物描寫手法,從不同角度觀察,寫出景物不同角度的美。
總之,大自然的美景能帶給人美好的情感體驗和視覺沖擊。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注意觀察,學生擁有了發(fā)現(xiàn)美景的眼睛后,才能產(chǎn)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寫出文質(zhì)兼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