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平
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丁有寬教師結合自己在農(nóng)村小學執(zhí)教的經(jīng)驗,創(chuàng)立了讀寫同步的“讀寫結合法”,主張以閱讀為基礎,從閱讀中學習寫作,在寫作中促進閱讀。閱讀是厚積,表達是薄發(fā)。只有積累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流暢。“跟著課文學表達”,在教學中要依托文本,充分發(fā)揮兒童的想象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同時根據(jù)課文表達生發(fā)點的不同,適時改變方向、改變順序、改變角色,讓兒童的思維與表達齊飛舞。
一、改變方向,讓表達由平實到創(chuàng)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語言學習的起始階段是“模仿”。模仿是語言學習的有效途徑,也是語言訓練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課文當作表達訓練的例文,讓學生反復讀,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課文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
課文《玲玲的畫》寫了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臟了,來不及重新畫一張,又著急又傷心。后來在爸爸的啟發(fā)下,玲玲開動腦筋,在弄臟的地方畫了只小狗,不僅掩蓋了瑕疵,還讓作品變得更有味道。課文到此結束了,但是教學沒有結束,教師讓學生發(fā)散思維,讓表達跟著課文延續(xù):如果你的畫在參加比賽前被弄臟了,你會在弄臟的地方畫什么?結果會怎樣?
仿照文中的表達方式,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我想了想,拿起筆在弄臟的地方畫一只小花貓。小花貓全身毛茸茸的,陽光下,小花貓的毛金光閃閃,像是在發(fā)光。陽光照在小花貓的身上,小花貓懶洋洋地睡著了。畫完后,我仔細地看了看,整張畫看上去更好看了,我滿意地笑了。
學生開動腦筋,任思緒自由馳騁,表達讓人耳目一新。畫面的瑕疵在學生的表達中變成了美好的事物,學生在模仿中也懂得了通過努力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的道理。
二、改變順序,讓表達由單一到多元
表達是模擬閱讀的行為,表達過程也是模擬讀者閱讀的過程;而閱讀是模擬表達的行為,因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揣摩作者的意圖,然后再深入地體會思考。閱讀與表達相輔相成,有了精準的文本解讀,有了充分的預設,表達才能走向多元。
《黃山奇石》一文描寫了好幾種神奇有趣的石頭,介紹了奇石的名字和形狀,但是寫法各不相同。有的先介紹名字,再說形狀。有的表達順序則相反,先說形狀,再介紹名字,避免重復單調(diào)。教學時,讓學生先了解表達的順序,再想一想圖片中的石頭像什么,為什么會這么想。
學生的思維打開了,紛紛說出奇思妙想: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塊巨石,每當月亮升起,遠遠望去,這塊巨石就變成了一只閃閃發(fā)光的天狗。它趴在地上,抬起頭,伸長脖子,一動不動地望著天上的月亮,這就是“天狗望月”。每當太陽升起,山峰上的巨石好像一位駝背的老人在深山里采藥,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老僧采藥”。老僧穿著長長的袍子,背上背著滿滿一筐藥材。更有趣的是,他手指藍天,好像讓人們抬頭看看藍天與白云,多美的景色啊。
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小處著手,從細節(jié)出發(fā),按照不同的表達順序?qū)W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積極探索文字背后蘊藏的價值,直抵兒童心靈,對兒童的表達有重要的影響。
三、改變角色,讓表達由淺顯到深入
統(tǒng)編新教材里的一些文章故事性較強,富有情趣,引人入勝。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往往比較活躍,教師可以預設幾種可能性,讓學生的表達向更深處邁進,讓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坐井觀天》寫了青蛙坐在井底,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到處飛,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天空。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看法。無奈之下,小鳥讓青蛙跳出井來看一看。教學時,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假如你是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跳出井口后,會遇到誰?又會發(fā)生什么故事?
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個性化表達:青蛙聽了小鳥的話,鼓足了勇氣從井里跳出來。他抬頭一看,大吃一驚。哇!天空就像覆蓋在大地上的藍寶石,很多小鳥在天空中飛翔。地上有綠油油的小草和美麗的鮮花,還有各種小動物,好美的景色!小鳥說:“小青蛙,這回大開眼界了吧,快去幫農(nóng)民伯伯捉害蟲吧!”于是,青蛙來到田野,和小伙伴一起捉害蟲,再也不想回到井里了。
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有意尋找文本中的表達訓練點,在指導學生理解文本、體會情感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語言表達特點。將閱讀的感悟運用于實踐,引導學生積累語言,使學生樂于表達,讓表達成為學習生活中的美好旅程。
(此文系《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跟著課文學表達”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