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洲 芹
(重慶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重慶 402160)
“美國夢”是一個被眾多美國人普遍信仰的帶有金色光環(huán)的信念。人們希望通過個人的奮斗拼搏去實現“黃金夢”或者說“美國理想”——人們設想出了一個新的世界,一個包含著無限的機遇,完美得令人難以想象的天堂一樣的國度。然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造成了資本的高度集中,國家的命脈掌握在少數資產者手里,貧富差距擴大,人們的思想和認識慢慢發(fā)生了變化,美國夢也逐漸失去了最初的玫瑰色光環(huán)。美國夢以前追求的樂觀向上和艱苦奮斗精神漸漸走向虛無;相反,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開始興盛。有的人成功了,或成為了成功的“開拓者”;有的人則沒有那么幸運,而淪為失敗者。“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殘酷的現實也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美國夢’甚至對其感到失望。這其中也包括許多作家,他們將對‘美國夢’的失望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去。”[2]
杰克·倫敦的《馬丁·伊登》正是這樣一部作品。一個作家只能從他本身的社會地位和立場觀點來觀察和認識他所生活的世界。他的觀察和認識總要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局限,但也完全可以從一個特殊的角度達到一定的深度。杰克·倫敦借助作品表達了自己對一向頗具影響力的美國夢這一傳統(tǒng)價值觀所持的懷疑態(tài)度。
《馬丁·伊登》中美國夢的幻滅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價值觀的幻滅。夢想與現實的沖突太大了。馬丁的自我探索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他從不受歡迎的姐姐家搬到條件惡劣的地下室里,后來即使有錢了也是住在旅館里。雖然馬丁一生都在尋找,但是他沒有找到屬于他的家。馬丁·伊登與社會現實漸漸脫節(jié),常常感到空虛和幻滅,身心都備受折磨。他在上層社會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準備返歸無產階級朋友中找到自己的根時,卻很不情愿地發(fā)現:他最初的歸屬地也已經沒有他的立足之地了,他再也回不去了。他成了一個孤軍奮戰(zhàn)的人,沒有一人真正理解過他,就算成了人人吹捧的大作家后,他也開心不起來,別人夸贊他時,他只感到別人的偽善。他覺得誰也不是為了他自身的價值而喜歡他。他感到無聊透頂,沒有歸屬感。他沒有得到承認的感覺,他對生活慢慢失望了。相當諷刺的是,他為報復一家雜志編輯先前多次將他的稿件退稿,故意在成名后將垃圾稿件天價賣給他們,居然成功了!更讓他沒想到卻高興不起來的是,羅絲也哭哭啼啼跑回來要和他重敘舊情,但是他卻感覺到他以前對羅絲的愛其實是個錯覺。那個他深愛的羅絲只是他想象出來的仙子而已,根本不是真實的羅絲。同時他也覺得他似乎已經失去了任何價值,以前最在乎的東西現在都沒有意義了。換言之,馬丁的價值觀幻滅了。
二是真愛的幻滅。在馬丁眼里,一開始,羅絲宛如“纖細枝頭一朵嬌弱的花,是圣靈,是女神,擁有超乎塵世的高貴的美”[3]。然而羅絲的形象在馬丁的眼里慢慢發(fā)生了變化。后來馬丁更是認識到,羅絲對于真正的文學和藝術都是沒有悟性的,她的學歷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她對真實的生活是什么樣子更是一無所知。有一次,當馬丁偶然看到羅絲吃東西時嘴唇上沾有櫻桃漬時,他突然意識到羅絲也是一個凡人,不是個仙子。當羅絲評價他投稿屢遭退稿是 “賣不掉自己的貨”時,他因為她如此的評價和不能理解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對羅絲的好感也有所減弱。最后當羅絲根據父母的意思,要和他重敘舊情,他卻心如死水,冷冰冰地拒絕了她。他終于意識到原來他愛的一向是理想化的羅絲,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人。他最在乎的愛情就這樣幻滅,整個世界也跟著毀滅了。
三是追尋美國夢的主體的幻滅,即馬丁之死。經過常人難以忍受的奮斗之路,馬丁·伊登終于成為知名大作家。人們開始關注他:這個馬丁·伊登是何許人也?他是如何成功的?那些資產階級報社的態(tài)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從前是看都不看就退稿,現在則搶先定稿,即使離譜的價錢也愿意接受??墒钦l又能真正理解馬丁寫的東西呢?沒有人能理解,包括羅絲,可以說她根本不懂得愛她的那個人。羅絲愛過馬丁,但她后來選擇離開了他,父母反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其實是對馬丁一直沒信心,終于放棄了。但在馬丁成為紅遍美國甚至全世界的大作家之后,虛榮促使她又主動回來找馬丁了??上яR丁卻不是以前那個馬丁了,他不為羅絲的眼淚所打動,冷冰冰地拒絕了羅絲。羅絲在這種情況下想和他和好,讓馬丁開始思量他那已經消逝的愛情,他認為一切都太晚了。他很直接地對羅絲說:“你要依法炮制我,使我成為你的階級當中的一個,具有你的階級的理想、階級的評價、階級的偏見,由于你的所謂好意,你差不多毀了我的寫作和事業(yè)?!盵4]馬丁進入上流社會生活圈子后,飽嘗了世態(tài)的炎涼、愛情的虛偽,看到了資產階級名利場上的虛假,感到非常失望。他厭倦了,沒有了生活的熱情。更糟糕的是他總是認為自己所寫的那些作品其實在出名前早就寫好了,那不是現在的成績。另外,在追求成功和出名的同時,他已背離了自己的階級,而且再也回不去了。馬丁對羅絲說:“以往我對人生毫不畏懼,可是人生已將我填滿到這種地步,我現在一點兒欲望也沒有了?!盵5]心灰意冷之下,他選擇了逃避和死亡。
發(fā)表于1909年的《馬丁·伊登》,反映了深刻的社會意義。當時的美國經濟發(fā)展很快,美國夢進一步發(fā)展,很多人相信只要努力,窮人也能變成有錢人。有了錢,就代表著更接近自由和幸福,更容易得到愛情和美滿的家庭。所以很多來自社會底層的人,對美國夢充滿了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好運氣,很多人都失敗了?!恶R丁·伊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背景和社會現象。
《馬丁·伊登》的社會背景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資本家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勤勞致富的觀念早已飛到了萬里之遙的云霄之外。作者杰克·倫敦正是以他深刻有力的筆觸在《馬丁·伊登》中反映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社會現實和時代特征。社會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處于動蕩時期。“這個時期,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給社會創(chuàng)造巨大財富的同時,調節(jié)各種需要的尺度就不可能再是原來的樣子,因為這種尺度是隨著社會財富的變化而變化的,大致確定每一社會財富的分配標準被打亂,但是另一方面新的標準又沒有立刻建立?!盵6]作品中馬丁一生從追求到成功到幻滅的歷程,形象地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個人的成功也就意味著其幻滅時刻的到來。
當馬丁為了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而擺脫了他原來勞動人民出身時,意識到了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偽善和冷酷;但再要回到他原來出身的階層,他又痛苦地發(fā)現自己與無產階級又已經融不到一起去了。已經爬上社會“頂峰”的馬丁看透了趨炎附勢的所謂的上層社會;名譽和金錢,虛假的友誼和庸俗的愛情再也激不起他對生活的熱情。許多人爭先恐后宴請他,他卻很反感。“他想吃飯的時候,誰也不來請他吃,如今他吃得起成千上萬頓飯。胃口也愈來愈差了。人家可偏偏一次次地硬來請他……”[7]馬丁在拒絕羅絲在他成名后要求重歸于好時,很直白地評價道:“在那里,生活里的種種價值全是架空、虛偽而庸俗的。資產階級的教養(yǎng)和文化是建筑在庸俗的基礎上的———我得承認,庸俗得無以復加?!盵8]作品中的馬丁·伊登在成功進入中產階級的同時,卻悲哀地成為失去精神歸宿的迷失者。馬丁成名后的悲慘經歷就是美國式“資本主義夢想”的幻滅。
《馬丁·伊登》這部小說有很深刻的社會意義,因為它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偽善和資本主義文明的空虛。
《馬丁·伊登》是比較典型的現實主義小說,成功表現了“美國夢”的幻滅這一主題,代表了杰克·倫敦社會批判的態(tài)度。毫無疑問,《馬丁·伊登》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在美國社會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杰克·倫敦以生動的形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所謂一個人可經過個人奮斗而達到成功的“美國夢”,并且指出其結局不過是幻滅。馬丁夢想的破碎讓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