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風
【摘要】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高中生物教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利用本地資源,對提高農村高中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教學中利用本地資源提升農村高中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存在的問題以及實踐展開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本地資源;農村;高中生物;科學素養(yǎng);實踐研究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形成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面對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而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條件和基礎,是每個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以及個人決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價值觀,是公民科學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教學中應著力提升高中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
一、當下農村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生物教師對課程理念沒有正確的認識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很多生物教師對課程的概念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很多教師依舊停留在教授生物學課本知識的層面上,運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急功近利的教“教材”,大量刷題,忽視了生物與實踐的關系,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抽象的生物知識。新課程要求學生不但要具有生物知識,同時要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面對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很多生物教師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課程概念沒有正確的認識,導致教師不重視或不知道應該怎樣利用本地資源進行生物教學。
(二)農村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條件有限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需要生物實驗以及不斷的實踐進行鞏固,而實驗也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高中生物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國家對農村學校的資金和實驗設備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在在農村的實際生物實驗教學中,實驗條件還是不能很好的支持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在新課程標準實施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實驗數量較原來教材中的實驗數量有所增加,農村學校的實驗室以及實驗設備普遍不能滿足當下的教學需求,嚴重阻礙了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本地資源提升農村高中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實踐
(一)開發(fā)和運用學生周邊的教學資源
生物學與人類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與學生經常可以接觸到的資源進行有效的結合,以此開展教學活動。農村孩子生活環(huán)境往往有得天獨厚的、可用于生物教學的資源,譬如小河、野生樹林、草灘等,還有學生家長種植的農作物、養(yǎng)殖魚塘、飼養(yǎng)的家禽家畜。由于農村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經常幫助家長干一些農活,所以對農作物生長、家禽家畜的飼養(yǎng)也非常熟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將學生熟悉的農業(yè)與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結合,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進行結合,形成有效的知識系統(tǒng)。例如,以《細胞的呼吸》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筆者立足教材內容,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沒有曬干的小麥、玉米等糧食谷堆的中間會產生很高的熱量,這是為什么呢?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經提出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已有生活經驗的驅使下,學生會積極探求問題的答案,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自然會對細胞的呼吸產生感性的認知,為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又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時,根據有些學生發(fā)現用熱水洗菜以及用涼水洗菜的水顏色不一樣這個事實,在課堂教學中,分小組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得出活細胞的細胞膜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選擇通透性的結論。教師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鼓勵一部分日常生活中有感性認識的學生得到科學的理論支持,然后帶動另一部分學生再進行實踐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世界觀。與此同時,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中解決問題,從而使生物科學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二)在實驗探究中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
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有著重要的地位。在當下高中生物教材中,根據教材中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水平、學校的實驗條件等一系列原因為學生安排了一定的探究實驗,其中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設計出合理且容易操作的實驗方案,用有效的方法控制和干涉實驗研究對象,在實驗的過程中歸納總結一些生命現象的基本規(guī)律,探究生命活動的一些本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開展探究實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的設計、動手操作、思考分析、交流探討等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探究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中尋找出影響光合作用的環(huán)境因素,提出有關的問題并做出大膽的假設;其次,可以從探究的材料中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選擇、因變量的檢測等,來確定實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進一步形成相應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和記錄,用文字、圖表等形式對實驗結果進行表述,從而更好的分析光合作用的知識以及解釋原理變化的原因。與此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探討實驗中存在的誤差,進而完善實驗方案。實驗教學結束后,帶領學生參觀、調研當地的大棚蔬菜種植管理,將課本中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學以致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本知識,逐漸養(yǎng)成探究的態(tài)度、方法和思維的品質,進而提升生物科學素養(yǎng)。
(三)運用本地生物資源,巧妙設置課堂導言
課堂導言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本地資源設計課堂導言,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高中生物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染色體變異》時,可以將本地產的紅棗與外地產的紅棗進行比對,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本地產的棗不僅大還甜,品質好,價格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隨后,教師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本地的紅棗染色體變異了?還是與本地的環(huán)境有關?什么使染色體變異呢?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漸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教師要利用生活化的實例,提出極具生活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生物知識、生活常識。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得到解決,把抽象變?yōu)樾蜗?,拉近學生與生物科學之間的距離,對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生物是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學科,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在農村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運用學生周邊得天獨厚的生物學習資源,不僅為學生學習生物知識帶來了一定的便利,還可以讓農村本地的資源得到充分的運用,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帶來更加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教師對農村本地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不僅可以提高生物的課程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生物成績,也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從而讓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得到更加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6年修訂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張雪.高中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及其培養(yǎng)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3]趙芳.高中生物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評價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2)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利用本地資源提升農村高中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