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余
拙作《身處溝渠無礙仰望星空》①發(fā)表后,被多家門戶網(wǎng)站和《半月談》等知名報刊轉(zhuǎn)載,還被選為當年多地中考語文試卷閱讀理解素材。說老實話,有點意外,因文章題材不夠宏大,既無關(guān)國家大政方針,也不屬“三工”題材。之所以大家覺得還不錯,筆者琢磨,有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標題比較打眼。最早也沒想定這個標題,原擬定的標題大概是快遞小哥登頂詩詞大會的啟示之類,但文章寫到最后,引用到王爾德的名言,就突然有了現(xiàn)在的這個標題。當然也是“化”來的,原文是“吾輩皆身處溝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王爾德的原意更有哲學意味,但“身處溝渠”對文章中提到的外賣小哥雷海為來說,不是哲學意義上的,而是日常生活本身,“身處溝渠”仍能“仰望星空”,遂成就了雷海為的人生逆襲。雷海為的魅力正在于二者之間的強烈反差。“身處溝渠無礙仰望星空”,既能生動詮釋快遞小哥登頂詩詞大會的成因,也隱含著對更多的普羅大眾追求人生價值的勸諭,很貼切,也進行了一定的升華。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好文章的一半,對于評論來說,一個打眼的標題同樣有著類似重要的作用。這個標題可能是預設(shè)的,也可能是寫作過程中臨時起意的。在某種意義上,后者可能更能體現(xiàn)寫作者發(fā)現(xiàn)未知的樂趣。在《身處溝渠無礙仰望星空》寫作過程中,筆者也充分體驗到了這種樂趣。
二是論點比較集中。嚴格來說,本文是“遵命文章”。起因是工人日報社總編輯劉家偉在編前會上提起快遞小哥登頂詩詞大會的新聞,表示這樣正能量的新聞,本報應該及時跟進,哪怕發(fā)篇評論也行。后筆者和新聞評論部主任劉文寧溝通,表達了寫作的想法,本意也沒想寫成社評,而是照著“我在我思”的路子寫,因為那樣行文可能會更輕松些。在寫作過程中,筆者也壓根沒考慮文章最終的呈現(xiàn)形式是社評,而是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按照自己的想法一路寫下來。文章搜集資料時間較長,寫作過程則很快,基本屬于一氣呵成。
快遞小哥登頂詩詞大會,可以有各種角度的解讀,可從個人角度,也可從社會角度,甚至從家庭角度也無不可。但我最終選擇了從個人角度。全文緊扣“堅持和熱愛的力量”,逐層鋪排,最后落腳到結(jié)論——“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活終歸于平凡。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善美,從時代的變化中看懂生命的永恒,從而更加熱愛平凡的生活,這比擁有夢想、實現(xiàn)夢想之類更為現(xiàn)實,也更為迫切。”“平凡的人也會發(fā)光。有許多堅持和熱愛無關(guān)職業(yè)、財富、出身,卻有關(guān)生活的品質(zhì)、生命的厚度。”從呈現(xiàn)效果看,確實有點雞湯味,但自認為是發(fā)自肺腑的雞湯。誰說社評不能有一點雞湯味呢?
評論文章需不需要面面俱到?筆者覺得不能一概而論,有些題材特別重大或者特別重要的評論,的確需要全面和平衡,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評論體文章來說,更需要觀點集中,完全可以只攻一點,不及其余。對于寫作者來說,這樣更有利于文章的鋪陳和結(jié)構(gòu)的精練,對于閱讀者來說,他們也更樂于看到這樣觀點鮮明的文章。讀者通常不喜歡看無比正確的廢話,從接受心理上講,“片面而深刻”,大多數(shù)時候比“正確而全面”更吸引人。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評論部在編輯此稿時,壓縮了一些許多人都知道的有關(guān)雷海為的勵志素材,同時增加了“身有殘疾的余秀華創(chuàng)作的詩歌打動很多讀者”,還有“校園保安考取碩士研究生步入名校殿堂”等論據(jù),使文章結(jié)構(gòu)更精練,立論更厚實,這樣的處理是恰當而必要的,也在某種意義上為文章加了分。
三是寫得比較走心。如前所述,寫作此稿時,筆者并未感受到文體上或呈現(xiàn)形式上的壓力,搜集資料很多,但寫作過程比較放松,行文也較為自然流暢。整篇文章就事論事,但又適當引申、生發(fā),沒有說教,沒有半點強加于人的意思,更沒有“應該”“必須”等生硬的字眼。雷海為為平凡人立言,本篇文章也站在平凡人的角度,力圖去發(fā)掘平凡人的不凡魅力,結(jié)語“愿你我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做那個時時不忘仰望星空的人”,把作者也置于和讀者一樣的平凡人的立場,是勸諭,也是互勉,顯得較為自然和親切。
文章無定法,評論也無定規(guī)?,F(xiàn)在新媒體上的評論更是五花八門,可視化、講故事、夾敘夾議、隨筆化……五花八門,同樣讓人應接不暇。紙媒評論大抵還是需要端莊大氣,但也不必都是一個面孔,只要沒有輿論導向問題,大可進行各種創(chuàng)新。
注釋:
①劉穎余:《身處溝渠無礙仰望星空》,人民網(wǎng),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412/c1003-2992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