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清
新課標對高中生在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提倡自主、獨立、探究性學習的前提下,要培養(yǎng)“感受·鑒賞”的能力,感受中華文化的淵博,鑒賞古詩詞的深厚寓意[1]。然而,今日的高中生,在古詩詞閱讀版塊,卻顯得十分的薄弱。教師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意,導致高中生課堂積極性不高,對古詩詞鑒賞不感興趣等等,這些都成為古詩詞閱讀教學面臨的問題。因此,新課程背景下,對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經(jīng)過多年的古詩詞教學,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的古典詩詞閱讀積累較薄弱、古詩詞課堂教學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等,這些問題導致高中生對古詩詞閱讀缺乏興趣,文學積累和鑒賞能力欠缺。下面重點講述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俗話說“厚積薄發(fā)”“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沒有深厚的積累,無法在需要的時候爆發(fā)出來。學習古詩詞亦如此[2]。學生的古詩詞閱讀積累薄弱,首先體現(xiàn)在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面非常狹窄,除了課本中的必學古詩詞,幾乎很少有人會課下選擇古詩詞閱讀。
在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方面,一些教師因教學內容有限,教學模式缺乏新意,故無法將包含在古詩詞中的中華文化精髓淋漓盡致地講解出來,所以也就無法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詩詞鑒賞中去。
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自己學有所得,學有所成。而這點恰恰正是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所缺乏的。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找準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而這出發(fā)點可以是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可以旁征博引,從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點出發(fā)等等。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習和研究,探尋出更多吸引學生興趣愛好的出發(fā)點,作為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契合點,讓學生愛上古詩詞閱讀。
為了改變古詩詞閱讀現(xiàn)狀,必須研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便學生和教師在日后學習工作中嚴格遵守,以此為參照,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講解一下高中古詩詞閱讀的教學對策,希望能夠對一些教師有所幫助。
針對學生掌握的古詩詞篇目比較少,文學積累薄弱這一現(xiàn)象,制定有效的閱讀計劃是一種良好的對策。放任不管,學生恐怕很少有主動自覺地去閱讀古詩詞的習慣;制定有效的閱讀計劃,從原則上強制學生拿出一定的時間來閱讀古詩詞,增強文學修養(yǎng),提高鑒賞古詩詞的能力,是一件十分現(xiàn)實且有意義的事情。在具體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1.安排合理的閱讀時間
制定閱讀計劃,需要嚴格執(zhí)行。所以閱讀時間的安排至關重要。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可以將計劃長期有效地執(zhí)行下去,并且達到一定的目標。比如可以安排學生利用周末的半天時間,來閱讀古詩詞。當然也可以利用課余十分鐘。同學們一定不要小瞧這十分鐘的作用,大家都明白滴水穿石的故事,也應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的確,每天十分鐘,一周便一個小時,慢慢地,就會將閱讀古詩詞作為一種習慣堅持下去。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量就會豐富,鑒賞能力就會提高。
2.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何為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是說在閱讀時,除了弄懂字面意思,還要探究更深一層的含義。除了弄清字詞句的含義外,還要學會品味語言、表現(xiàn)手法和詩詞中滲透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都應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悟。閱讀不是簡單的讀,而是要在讀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唯有這樣,學生的審美情趣才可以得以很好培養(yǎng);唯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鑒賞能力才可以得以很好提升。
我國古圣人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的,興趣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同樣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打造一堂高效而有趣的古詩詞閱讀教學課堂[3]。下面從以下三點來探討一下,如何打造高校有趣的課堂。
許多學生學習古詩詞時,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就是教師在授課時,講授的面比較狹窄,沒能展開進行詳細地精細地拓展,因此學生對于教師所講的內容覺得枯燥乏味,也就喪失了學習的興趣[4]。教師在講課時如果能夠做到豐富的課外拓展·延伸,那么相信會有很多學生喜歡上課,愛上古詩詞鑒賞。比如說講解一首古詩詞,教師能夠通過一種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地聯(lián)想到另外一種文學現(xiàn)象,同時對于這兩種文學現(xiàn)象能夠進行分辨,那么通過教師精心仔細地準備、苦口婆心地講解、豐富創(chuàng)意地拓展,學生肯定會收獲頗多,并且能夠對比記憶,活學活用。古詩詞的講授過程,需要豐富的課外拓展·延伸,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獲得古詩詞的相關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從而喜歡上閱讀古詩詞,鑒賞古詩詞。
比如在講解《柳永詞兩首》(望海潮、雨霖鈴)中的《雨霖鈴》一課時,詞中有一個表示送別意象的詞語“長亭”,由此,教師就可以充分進行課外拓展與延伸。對于古人而言,送別詩不盡其數(shù),流傳下來被人們傳頌的也是數(shù)量多多,因此,就可以進行一個送別意象的詞語的歸納與總結。在有些詩歌中以送別地點為意象,比如《柳永詞兩首·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在有些詩歌中以植物為意象,比如《詩經(jīng) 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此句中的“楊柳”便是送別的意象;在有些詩歌中以景物為意象,比如《送沈子福歸江東》一文中作者王維于詩中便表達了對朋友的分別之苦,表達得更是別有一番情趣:“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很明顯,在這首詩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將與朋友的分別比作了江南江北的春景,此種寫法十分獨特,以春景暗示了離別,化抽象的情感為具體的景色,不得不說作者想象之新鮮,筆法之創(chuàng)新。講到此,同學們就會感覺,原來詩詞的意象如此豐富,如此美妙。于是乎便會產(chǎn)生一種想自己創(chuàng)造詩詞的沖動。學生能夠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非常好,說明他已對古詩詞閱讀產(chǎn)生了一定的閱讀興趣。只要再稍加點撥,稍加引導,那么學生就會對古典詩詞產(chǎn)生更加美好的印象,對古詩詞閱讀的興趣便由此產(chǎn)生。
為了讓同學們對中國古詩詞閱讀產(chǎn)生興趣,還有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舉辦競賽的方法[5]。例如河北衛(wèi)視舉辦的《中華好詩詞》欄目如火如荼地進展著,收視率十分高,里面選手們的PK 就非常激烈,可以說每分每秒都是群英激戰(zhàn),到底花落誰家?大家都在屏住呼吸,拭目以待。這從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受眾對古詩詞的熱愛程度以及欄目策劃的成功。當看到這個節(jié)目時,突發(fā)奇想,在教學中,也可以以競賽的形式來激發(fā)同學們學習古詩詞的激情和動力。通過競賽,同學們可以形成一個PK 的局面,每個人都會具有參與感,還有都想成為勝出的一組,因此也就都有了為“成就感”而戰(zhàn)的決心,此種情況下,同學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得以激發(fā),會表現(xiàn)出異常優(yōu)秀的自我。例如在講解曹操的《短歌行》一詩之前,給同學們一段時間自己去準備老師有可能提問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會積極備戰(zhàn),好好積累。對于高考古詩詞閱讀非常有利。準備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以誰對曹操比較了解,列舉出作品最多為勝。通過篩選,符合一定水平的同學才能作為選手,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提問??梢哉f這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凡是被選為選手的同學,說明在古詩詞閱讀方面達到了一定的積累量,能夠勝任選手這一職責,能夠招架住教師的一些提問。
這種方法對于刺激學生大量閱讀古詩詞,積累古詩詞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辦法。當然了,能夠作為選手參加競賽的同學都是好樣的,在比賽中,無論勝負,都會得到一定的獎勵,這更是激發(fā)同學們踴躍參加活動的好策略,好法子。為了榮譽而戰(zhàn),同學們會選擇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同學們就得以進步,得以提升。
通過本文的內容,希望對一些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我們的高中師生對自身的古詩詞積累十分清楚,對古詩詞鑒賞在語文教學中,乃至今后的學習中的重要位置也十分明確。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加深對新課標的理解,從新課標的要求出發(fā),讓教學模式多樣化,靈活化,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