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超
閱讀既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基礎項和常規(guī)項,又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不容忽視的重要渠道。在應試教學模式下,語文閱讀往往以“單文本”形式為主,幾乎普遍存在“碎片化、淺表化、浮躁化”等基本特征。即使有了整本書閱讀,不是偶爾出現的“福利發(fā)放”現象,就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閱讀過程單調,閱讀內容過于結果化;教師的教讀方法簡單,學生的自讀效果呈現出低效性或無效性,這樣的整本書閱讀效果往往是“有聊勝于無”而已。隨著語文課程及其教學活動的不斷改革展,“整本書閱讀”的內涵、價值和作用在日益顯現。就高中語文學科來說,如何開展核心素養(yǎng)引領下的整本書閱讀呢?
有業(yè)內人士說過:“閱讀是閱讀者的閱讀。”這一充滿客觀性和辯證性的信條式經典之論,在于強調閱讀活動的“自主性”和“體驗性”特征。如何沒有良好的閱讀心境和環(huán)境,真正的閱讀活動又從何談起呢?再者,與單文本閱讀相比較,“整本書閱讀”對于時空與情感等方面的要求甚高,如果缺乏應有的閱讀心態(tài)和情境,要么難以長時間地維持下去,要么就是事倍功半。尤其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學業(yè)任務較重、思想壓力較大、學習時間緊張,他們對于整本書閱讀在環(huán)境與氛圍上的要求往往更高更大。
作為無可或缺的主導力量,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努力營造濃厚熱烈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引領學生樹立正確閱讀觀念與推動整本書閱讀不斷地向縱深發(fā)展打好基礎、激發(fā)活力。比如,引導學生建立各種形式的閱讀學習小組,在教室內建立“閱讀角”,在班集體、年級組內打造同類書籍閱讀活動的“分享鏈”,在校園內建立相應的“閱讀文學社”。在此基礎上,通過豐富多元的“以賽激趣促讀”活動,不斷放大整本書閱讀的良好效應。這種閱讀氛圍的營造既非常必要又十分重要。
首先,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始終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根據不同層面的學生特征,認真制訂與之相應的閱讀方案,從而積極有效地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掌握方法,以此引領他們不斷地增強閱讀精神和成功信念。
其次,在正式開始并深入推進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幫助學生從中獲取必要的閱讀信息,如整本書的主體內容、思想情感、基本線索、顯性成分、隱性資源、“空白”現象等,以此切實推動他們的閱讀進程。
再次,“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弊顬橹匾囊稽c,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語境”為抓手,更好地觸摸并揣摩作者的內在想法,以此培養(yǎng)并逐步深化學生的閱讀情感。這既是整本書閱讀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也是保證完整閱讀、有效閱讀的根本因素。
最后,教師要組織并引導學生對整個閱讀過程中所獲取的豐富信息進行梳理與整合、分析與提煉,以此促進他們在“讀有所悟、讀有所得”中獲得可持續(xù)性的長足進展。理論和實踐表明,只有構建一套完整有序的整本書閱讀體系,才能在不斷深化閱讀情感與閱讀意志中逐步地增加閱讀厚度,幫助學生在持續(xù)向好中養(yǎng)成應有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素養(yǎng)。
古語云:“授之以魚,僅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漁,可保衣食無憂?!边@一流傳甚遠的“魚漁兼授”之言,深刻地闡述了“方法與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與達爾文倡導的“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以蕭紅的《呼蘭河傳》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來談一談如何讓學生魚漁兼得。
一是品讀整本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呼蘭河傳》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這個小鎮(zhèn)及其鄉(xiāng)風民俗和人物活動。通篇語言質樸,洋溢著白山黑水式的意蘊和自然。如蕭紅對北方吃食的描寫,不加任何修飾和點綴的質樸語言,猶如“清水煮面條——再無它物”。通過閱讀賞析與引領,能讓學生在“清新脫俗”中產生興趣,在“學用結合”中提升語言建構能力。
二是梳理整本書思路,凝練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教師可以從全篇角度來厘清寫作順序,分析人物特征,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嚴密性,進而體悟作者那“回憶式”的“控訴和無奈”。比如“馮歪嘴子”的堅強與勇氣,集中地體現在——追求幸福與愛情,追求“做人”的權利,努力改變命運。再如“小團圓媳婦”,在治病土方的折磨下最終慘死。這些“人與事”的串聯和交織,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看似“質樸、恬淡”卻很“愚昧、冷漠”。
三是篩選整本書經典,鍛鑄學生的審美鑒賞情趣?!逗籼m河傳》有許多經典的片段,如“大地被凍裂”“趕車夫的吆喝”“買豆腐與搶饅頭”等,這些場面與語言的描寫猶如趙本山的“東北小品”,雅俗共賞、精妙多彩,有利于學生在品讀與體悟中提高審美情趣。
四是回歸整本書內核,賦予學生文化傳承的意識。無論是“科學著作”還是“文藝著作”,整本書閱讀的根本目的在于“學習與傳承”。因此,在整本書閱讀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歸到“精神內核”上來,以此增強學生歷史傳承的意識和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蹦敲?,“整本書閱讀”教學與指導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首先從歷史經驗來看,整本書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最實用、最有效的平臺之一。教師要善于把“激發(fā)興趣”與“有效引導”相結合,努力把學生引入其中。
其次,教師要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學生閱讀交流與分享。比如,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并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故事演講、閱讀人物解析、閱讀專題辯討、閱讀心得交流、閱讀筆記展評等一系列活動。這種“交流與分享”,既可在同一部整本書閱讀中進行,也可在不同部整本書閱讀中進行。如此而為,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同書閱讀”交流中相互學習、和諧相生,而且有利于學生在“異書閱讀”交流中相互吸引、滾動閱讀。
再次,無論在“教師評學”環(huán)節(jié),還是在“學生自評(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本著“人文關懷”的指導思想,積極開展以“賞識與激勵”為主的“因人施評”活動。尤其對于“見仁見智”的個性化見解,切不可“強勢統(tǒng)一”,而要珍視甚至保護,不斷激發(fā)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無限活力。
總之,整本書閱讀并非新生事物,在我國古代早已出現,并歷時較長。今天之所以再次強調整本書閱讀,因為它是改變當前“碎片化、淺表化、浮躁化”閱讀現狀的有效措施,還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優(yōu)質平臺。語文教師理應努力貢獻自己的心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