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強調(diào)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而批判性思維是思維發(fā)展的重要維度。批判性思維指的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一種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批判性思維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理、說明、自我校準等各種不同的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學者余黨緒提出,批判性理解不是為了顛覆,而是為了說服自己,進而說服他人,在這樣的分析論證過程中,人們才能更好地讀懂經(jīng)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指導學生展開整本書閱讀活動,學生則能在此過程中品味經(jīng)典,并提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在引導學展生開整本書閱讀之前,教師可以采用鏈接名家品評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他人對這部作品的看法。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則結(jié)合這些觀點加以辨析,看看自己是否同意對方的觀點,如果同意,如何證明該觀點正確;如果不同意,如何提出自己的反駁觀點。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學生能提升自己辯證思考的能力,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學習《雷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必然會對其中幾對人物的情感深感興趣,想要知道他們之間的感情究竟怎樣。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名家的評論,這能給學生一定的幫助。如學者王育生認為,周樸園是徹頭徹尾的惡人,他對魯侍萍的思念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情感。但是學者藍棣之的觀點卻不一樣,認為在其年輕的時候有過一往情深而不可得的愛情。作者曹禺自己認為,周樸園的生活中也需要有情感的溫暖,這是他的人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綜合分析這些觀點,并結(jié)合文章的內(nèi)容展開思索,嘗試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有學生就認為:“作者刻畫的是真正的人,是人就會有情感。周樸園在少年時也曾經(jīng)有過真摯的情感,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情感發(fā)生了變化?!?/p>
在鏈接名家品評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反駁觀點,更要讓學生認識到這種批判和質(zhì)疑要建立在實證和邏輯的基礎(chǔ)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和其他資料中尋找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通過擺事實的方式以理服人,既不封閉自己,也不盲目信任別人,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提升辯證識別的思維能力。
整本書由于篇幅較長,學生常常在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后又會遇到另一個問題?;谶@種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構(gòu)筑問題鏈,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讓思維輻射出去,思考是否有其他不同的看法,這樣才能用問題連帶問題,構(gòu)筑層層深入的思維網(wǎng)絡,展開深度思考,進而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學習《邊城》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作品中的人性美。首先鼓勵學生探究能從哪些角度入手探究作品中的人性美。學生認為:“可以從翠翠追求愛情的過程入手探究人性美?!睂W生沿著這個問題入手一步步展開思考,連帶探究若干個小問題:“翠翠對于愛情的追求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翠翠分別遇到了哪些人,他們的身上是否也展現(xiàn)出了人性美?”在解決了這個問題后,學生還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如:“翠翠的這種人性美是因為什么而形成的呢?和她所生存的這個環(huán)境之間是否有關(guān)系呢?”“作者為何要給這段愛情安排一個悲慘的結(jié)局呢?”學生沿著這些問題思考下去,批判思維能力會更強。
在問題連帶問題的思考中,學生認識到思考問題的角度要全面,更要深入,不能停留于表面。在整本書閱讀的時候要基于全書的內(nèi)容分析人物形象,還要將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當時的時代特點融入進去,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讓思維更有深度。
學生在自主展開整本書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形成各種個性化的觀點,此時若只是閉門自讀,那么學生的視野不夠?qū)掗?,思維的活躍度也不夠。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圍繞學生都有想法的地方展開辯論活動,在各自陳述觀點、碰撞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會得到提高。
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活動,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有不少學生認為,林黛玉代表了舊時代柔弱的女性形象,但是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林黛玉的身上有堅強和富有個性的一面。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展開主題辯論活動,讓學生傾聽他人的觀點,看看自己是否贊同對方的觀點,能否找到邏輯上的漏洞。如有學生認為,林黛玉在看到落花后啼哭,這表現(xiàn)了她柔弱的一面。反對這一看法的學生則認為,這只能證明林黛玉是一個多情的人,從林黛玉對待愛情的看法能看出這是一個有自己主張的人,她勇敢地追尋自己的愛情,而且十分執(zhí)著。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構(gòu)筑聽說讀寫統(tǒng)一的語文課堂,在展開主題辯論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仔細聆聽他人的觀點,然后要有針對性地思考,找到對方觀點上的紕漏,并整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條理地表達個人觀點,最后還要整合大家的觀點,形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批判思維能力也隨之得到發(fā)展。
整本書閱讀不僅要入乎其內(nèi),更要出乎其外,要讓學生將經(jīng)典作品變成“我”的經(jīng)典,再利用“我”的經(jīng)典表達“我”的看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整本書閱讀的收獲展開個性化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續(xù)寫,展開各種文體的改寫,也可以撰寫評論性文章,這樣學生自我校準的能力會得到提升。
學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原著《巴黎圣母院》,并圍繞該作品展開個性化創(chuàng)作的活動。給學生若干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分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展開主題創(chuàng)作活動。有的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作品中美和丑的對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一下各個人物形象,探究其到底是美的還是丑的;又或者引導學生思考藝術(shù)作品中的美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的學生對作品的情節(jié)發(fā)展很感興趣,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續(xù)寫,嘗試編寫后續(xù)故事;或者以其中的某一個配角為主要人物,寫一下該人物身上發(fā)生的故事。這些寫作活動都富有個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內(nèi)容,并展開自主創(chuàng)作的活動。
教師在引導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觀點,思考自己對整本書的認識是否深刻,還有沒有疑問。這種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校準的過程,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的思維更有批判性。
整本書閱讀指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化思考,對全書的脈絡進行通盤把握,對書本的內(nèi)容進行周延思考。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提升。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在閱讀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做到“入乎其內(nèi)”并“出乎其外”,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