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董忻悅
(1.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16病區(qū),上海 200030;2.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內科,上海 200032)
精神分裂癥是指以思維、情感、感知覺等多種臨床表現的慢性精神疾病,特征為精神活動的不協調且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1]。目前,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是很清楚,可能與社會心理學、遺傳因素及神經生物學有關[2-3]。據文獻顯示,隨著社會生活競爭的加劇,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率達8.4%且具有增高趨勢,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極大工作、學習、生活負擔[4-5]。故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癥臨床療效及預后的改善一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6]?;诖耍狙芯繛榫穹至寻Y患者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及認知行為治療的臨床療效及預后研究,進行了一定探索,現在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50 例存活并出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選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并進行每月定期隨訪研究,隨訪一年期間因搬遷或外地務工還鄉(xiāng)等失訪10 例。其余140 例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70 例。
1.2 排納標準 納入標準:①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 版》[7]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且均為首發(fā);②接受全程足量的兩種以上抗精病藥物而無效的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60 分;③入院前均有自殘或傷害他人至輕傷以上,小學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①伴有癲癇、腦血管疾病等不能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者,不配合無法完成試驗者;②1 周內進行電休克治療者;③嚴重貧血及內分泌疾病患者。
1.3 方法 其中,對照組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選擇兩側前額葉作為刺激部位,使用Magstim rapid2 顱磁刺激儀(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12 第2211591 號),刺激頻率為8Hz,線圈與頭骨平行放置,刺激強度為運動閾值的100%。間歇性3s,治療20 分鐘,每周5 次,治療持續(xù)4 周。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包括指導患者自我監(jiān)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樹立求助機制。矯正不適應認知,引導患者認清自己有病,使患者患病前后疾病有差異,提高對治療的堅持和正確認識。對原有的認知進行新的認知,結合現實與患者討論暴力行為對他人和自身造成的危害及預防的必要性。讓患者重新評估自我處理認知情況,增強患者自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供最佳的預防方案。了解疾病的詳細情況和家庭的社會生活成長背景,安排患者與其家人相互溝通,進行家庭干預,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理解和支持。出院前,檢查患者對治療內容的掌握和實施情況,加強和鞏固治療內容。
1.4 觀察指標 采用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tài)量表(RBANS)、 PANSS 評估、 PANSS 減分率(每組患者的治療前評分減去治療4 周后評分除去治療前評分乘以100%)評價患者臨床療效,即:顯效PANSS 減分率為75%~100%,有效PANSS 減分率為50%~74%,好轉PANSS 減分率為25%~49%,無效PANSS 減分率為0%~2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好轉)例數/總例數。RBANS 評分計5 個因素12 項內容,共500 分,分數越小說明患者臨床療效越好。PANSS 評估共30 項,每項1~7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臨床療效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軟件為SPSS 25.0,采用t 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的計量資料;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檢驗或χ2檢驗以百分比(%)表示的計數資料;以統計學P<0.05 有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 經t 檢驗及卡方檢驗,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首次發(fā)病年齡及婚姻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2.2 相關評分比較 治療組患者不同隨訪時間的RBANS 評分高于對照組,PANSS 評估低于對照組,統計學顯示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相關評分比較
2.3 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97.33%高于治療組的88.00%,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預后分析 隨訪4 周后,對照組患者的口干、心動過速、體質量增加、嗜睡、急性肌張力障礙、頭暈頭痛的發(fā)生率高于治療組,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預后并發(fā)癥比較[n(%)]
重復經顱磁刺激是近年來被廣泛采用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療方法,在國內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專家共識[8-9]。精神分裂癥患者似乎有異常的皮質抑制,這與精神分裂癥的多巴胺研究的發(fā)射機異常是一致的[10]。雖然精神分裂癥患者對重復經顱磁刺激有不同的皮質反應,但可以傳遞多巴胺神經,改善了抑制作用,對患者癥狀的改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11]。研究發(fā)現,重復經顱磁刺激對改善患者消極癥狀和認知障礙有較好的效果,這可能與前額皮質功能障礙的部分恢復有關[12]。認知行為療法旨在通過幫助患者改變認知非理性成分,調整扭曲的思維、信仰、擺脫消極概念及消除不適行為和不良情緒反應[13]。通過易于接受的溝通方式與患者進行壓力干預,使患者能夠輕松暴露其內心的矛盾和不安全感,幫助引導患者了解暴力行為的本質和危害,提高應對生活事件和環(huán)境協調的能力,從而降低暴力本身對患者心理健康的損害程度[14]。以上文獻報道觀點與本研究結果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基本一致。
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不同隨訪時間的RBANS 評分高于對照組,PANSS 評估低于對照組,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認知障礙以及精神狀態(tài)異常,其機制主要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有異常的多巴胺影響性腺軸,從而影響性激素水平,引起 PRL 增加,而PRL 增加反過來影響多巴胺,進一步導致認知障礙以及精神狀態(tài)異常[15]。本研究中,隨訪4 周后對照組患者的口干、心動過速、體質量增加、嗜睡、急性肌張力障礙、頭暈頭痛的發(fā)生率16.00%高于治療組5.33%。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既往文獻報道較低的原因可能為,納入標準不一致,本研究選取的患者均為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方法不一致,本研究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及認知行為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不良反應,認知行為治療嚴格按照認知行為干預程序進行治療,具有較好效果。
由于研究資源不足,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所選樣本全部來自我院,數量少,研究成果可能有區(qū)域差異;第二,未能采用平行雙盲設計,否則結果可能偏差。最后,對長期臨床治療效果的趨勢沒有進行深入的隨訪研究。綜上所述,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不良反應,在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