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劉春茹 孫永輝 王苗苗 紀月然
河北以嶺醫(yī)院康復科,河北石家莊 050091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中風”,是指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引起腦缺血而導致的腦組織損傷性疾病。據(jù)統(tǒng)計,腦卒中已經成為我國第一死亡原因和首要致殘因素,受到了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1]。腦卒中引起的傷殘以偏癱為主,臨床多以常規(guī)用藥聯(lián)合康復訓練進行治療[2]??祻陀柧殞Υ竽X組織有重塑性作用,并促進大腦功能重組,因此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有改善性作用[3-4]。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痰瘀互結、阻滯經絡為中風恢復期的主要病機[5]。河北以嶺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以自擬方化痰通遂湯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為科學地評價化痰通遂湯的作用,本研究對化痰通道湯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進行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120 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 例。治療組男37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59.3±7.2)歲;平均病程(3.26±1.32)個月。對照組男31 例,女29 例;平均年齡(61.4±5.3)歲;平均病程(3.32±1.6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醫(yī)學腦卒中診斷標準[6];②中風病中醫(yī)辨證屬痰濁壅塞、瘀阻經絡型;③年齡45~70 歲;④發(fā)病次數(shù)<2 次,病灶為單側,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楚,能夠配合治療;⑤患者自愿參加本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的并發(fā)癥或合并癥,如心、肝、肺、腎、造血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或有嚴重精神障礙、癡呆、帕金森病等;②患者在治療期間服用可能對療效評估產生影響的其他藥物。
診斷標準: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6]中的腦梗死或腦出血后遺癥的頭顱CT 或MRI 檢查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7]中關于痰濁壅塞、瘀阻經絡的診斷標準:半身不遂,神智昏蒙,舌強言蹇或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感覺減退或消失,頭痛,眩暈,飲水發(fā)嗆,共濟失調;喉間痰鳴,神疲乏力,舌質黯紅,苔白膩,脈弦滑。
治療組患者除常規(guī)抗凝、抗血小板、降脂治療,配合上肢康復訓練外,口服化痰通遂湯,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xù)45 d。對照組患者除不服用化痰通遂湯外,其余與治療組相同。
康復訓練[8]:采用Brunnstrom、Bobath、運動再學習等相結合的方法,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分別制訂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內容??祻陀柧氈饕獌热莅ù采狭贾坏恼_擺放、橋式訓練、翻身、臥位-坐位練習、坐位-站立位訓練、平衡能力訓練、轉移能力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誘發(fā)正常運動模式訓練,上肢訓練、預防肌肉萎縮等綜合訓練。痙攣期則采用抑制痙攣及異常運動、促進分離運動等訓練方法。上述康復訓練每日2 次,每次60 min。
1.3.1 治療前后兩組臨床癥狀進行評分 兩組在治療前后分別按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7](1996 年試行方案)進行臨床癥狀的評分,滿分為52 分。
1.3.2 治療前后兩組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分 采用簡化Fugl-Meyer 量表[9],每項內容按運動功能分別評為0~2 分,上肢33 項合計66 分。以表面肌電圖儀測定三角肌、肱三頭肌、前臂伸肌肌群最大等長收縮時肌電積分:患者取坐位,清洗皮膚,待干燥后將表面電極片分別置于上肢三角肌、肱三頭肌、前臂伸肌肌群肌腹處,患者分別行最大肩外展、伸肘、伸指和伸腕動作,并保持15 s,取最大肌電信號值進行分析。
1.3.3 檢測治療前后兩組血液生化指標 清晨空腹采血,離心分離血清,以半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取全血,以錐板黏度計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及血漿黏度)。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期間,對照組2 例患者自覺效果不佳,1 例患者失訪,共脫落3 例;治療組由于失訪,脫落1 例。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均降低(P <0.05),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治療前,兩組上肢運動功能積分及肌電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及肌電積分均升高,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 <0.05
治療前,兩組血清TC 及T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TC與TG 水平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C 及TG 水平比較(m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C 及TG 水平比較(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 <0.05。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
治療前,兩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對照組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 <0.05
現(xiàn)代研究顯示,大腦組織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持續(xù)的康復訓練能夠促使大腦結構重組[10-12]。臨床應用也證實,康復訓練對于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減輕殘疾程度,提高生活能力有重要的意義[13-17]。但單純的康復訓練,無法改變患者誘發(fā)腦卒中的基礎體質及危險因素,因此,還需配合使用藥物消除致病因素?,F(xiàn)代臨床多以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西醫(yī)臨床治療腦卒中多采用擴血管、抗血小板、溶解血栓等藥物。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腦卒中”屬于中醫(yī)“中風病”范疇,其病因多與素體痰濕、飲食勞倦、情志不暢等有關,并與“痰”和“瘀”密切相關。痰瘀癥已經成為了卒中的主要證型,幾乎貫穿全病程。在發(fā)病過程中,痰瘀同生,互為因果,引起痰瘀互結,痹阻脈道,遏滯氣機,更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惡性循環(huán)[18-20]。因此,中醫(yī)治療腦卒中多以祛痰化瘀為法。
我院康復科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在二陳湯和血府逐瘀湯基礎上自擬化痰通遂湯[21-22]。本方以陳皮、半夏、桃仁與紅花為君藥,其中陳皮與半夏理氣化痰,桃仁與紅花破血、逐瘀、止痛。茯苓、橘紅、地龍、土鱉蟲、全蝎、鉤藤六味為臣藥,橘紅行氣化痰,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絕生痰之源;兩藥與君藥配伍,可助陳皮、半夏化已生之痰。土鱉蟲、全蝎、地龍性善走竄,可增強君藥破瘀通絡之力[23];地龍與鉤藤可清肝熱、息風止痙。穿山甲通經、皂角刺搜風,佐助君藥消散瘀血、通暢絡道。羌活、桑枝、牛膝為使藥,桑枝溫通經脈,羌活祛風祛濕,牛膝活血祛瘀,并有引藥下行之功,尤善治腦部諸疾。諸藥共湊化痰祛瘀、破血通絡、息風止痙之功。
本研究對化痰通遂湯結合常規(guī)用藥和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的效果進行評價,并與未用本方的患者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因上肢功能相對精細、復雜,偏癱側上肢功能的恢復較慢,故本研究以表面肌電圖儀測定三角肌、肱三頭肌、前臂伸肌肌群最大等長收縮時肌電積分。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及肌電積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且治療組此兩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結果證實,化痰通遂湯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和康復訓練能夠更為有效地改善上肢肌群控制、協(xié)作能力。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化痰通遂湯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的作用機制?,F(xiàn)代研究已證實,脂代謝紊亂是腦卒中發(fā)生的重要誘因,并對偏癱癥狀的改善及遠期預后極為不利[24]。研究結果顯示,加用化痰通遂湯治療的患者血脂水平顯著降低,其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證實本方有改善脂代謝紊亂的作用。此外,治療組患者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含量也顯著低于治療前,且低于對照組(P <0.05),證實化痰通遂湯有改善血液流變性的作用。因此推測,化痰通遂湯可能通過調節(jié)血脂水平,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含量,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修復神經元的受損,重建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能力產生改善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