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榮新 云南省麗江邊屯文化研究會
再讀古典諷刺小說杰作《儒林外史》,多長了一個心眼,遂看出如今還活脫脫被云南省永勝縣鄉(xiāng)間婦孺運用自如的許多口語,原來大有來處;而永勝漢族與江蘇、安徽等地的淵源關系,被大作家吳敬梓及其大作再鐵定了一回!
先看原作與今永勝方言的幾個例證。
落后
《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學識同科,周蒙師暮年登上第》原文:“落后請將周先生來,顧老相公親自奉他三杯,尊為首席?!?/p>
永勝方言:“我剛到街上,落后她就尾來了。”
請注意,這里的“落后”,不是“先進”的反義詞,兩個例子都是說“隨后”、“不久”的意思。
尸皮子 靸(音SA)
第四回《薦亡齋和尚吃官司,打秋風鄉(xiāng)紳遭橫事》原文:“只有他媳婦兒,是莊南頭胡屠戶的女兒,一雙紅鑲邊的眼睛,一窩子黃頭發(fā),那日在這里住,鞋也沒有一雙,夏天靸著個薄窩子,歪腿爛腳的,而今弄兩件‘尸皮子’穿起來,聽見說做了夫人,好不體面!你說哪里看人去!”
永勝方言:“不要穿了件‘尸皮子’,就不當人看!”“鞋子靸來靸?nèi)?,跟都被你踩塌了。”“大熱的天,一雙靸靸鞋(音HAI)靸來靸?nèi)ィy嘛難看點,倒也涼爽方便?!?/p>
這里,“尸皮子”同指衣服,特指跟平時穿著不一樣的服裝,而穿了衣服的人,有些得意忘形、耀武揚威,故被譏諷為“尸皮子”“尸皮”,有點“借尸還魂”的味道。永勝方言,喜歡在名詞、名稱后加“子”,如“娃兒子”“爆鼓子”(爆米花)“老幺子”(最小的兒子)“貓里子”(毛驢)“半盤子”(二百五)等;“靸”,《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說,它是方言,兩個意思:其一,“把鞋后幫踩在腳后跟下”,其二,“穿(拖鞋)”。從兩個例句看出,事實確實如此,有人就喜歡把鞋后跟踩塌了穿。而永勝方言中,“靸靸鞋(音HAI)”,就指的是“拖鞋”。盛夏,南片期納壩人幾乎人人穿靸靸鞋,有的,甚至一年四季就靸了一雙拖鞋。這靸靸鞋,有布鞋,現(xiàn)在更多則是塑料涼鞋。
倒賠、倒反
第二十四回《匡超人高興長安道,牛布衣客死蕪湖關》原文:“給柬大喜,進去和夫人說下,擇了吉日,張燈結(jié)彩,倒賠數(shù)百金妝奩,把外甥女嫁與匡超人?!?/p>
上不得臺盤
第二十一回《認祖孫玉圃聯(lián)宗,愛郊游雪齋留客》原文:“牛玉圃惱了,沉著臉道:‘你原來是上不得臺盤的人!’忙叫小廝氈包里拿出一件衣裳來與他換了,先送他回下處?!?/p>
永勝方言:“三個兒子,都上不得臺盤,我只有老臉厚皮自己來求您了!”
上不得臺盤——內(nèi)向、猥瑣,見不得有頭有臉人物、上不得重要豪華場面。
辣燥
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原文:“鮑老太道:‘這管他怎的?現(xiàn)今這小廝傲頭傲腦,也要娶個辣燥些的媳婦來制著他才好?!?/p>
永勝方言:“你那個蘭花煙(土煙)辣燥,我吃不贏,還是吃我的紙煙?!?/p>
辣燥——像辣子一樣辣,像火焰一般燥,太厲害,惹不起。
焦心
第四十五回《敦友誼代兄受過,講堪輿回家葬親》原文:“余二先生道:‘老舅,我弟兄們的事,我自有主義,你不要替我焦心?!?/p>
永勝方言:“這娃兒出門幾天,總沒個信來,焦心死了!”
焦心——操心、擔心,心火烤焦了心。
《儒林外史》敘述語言,特別是在人物對話語言中,與永勝方言字面和詞義相同的,絕對不僅是以上例舉的這些。隨手翻翻,兩相對照,竟還有“挺覺”“廊檐下”“望天的日子遠,入地的日子近”“窮得淌屎”“偏生多”“把腳不住”“搜檢(收拾)”“大清天白日”“耿”“難為你”“不瞅不睬”“誣賴”“插嘴”,等等,全書不下三四十處。這些話語、詞語,不知“原產(chǎn)地”南京等還用不用,在永勝,生命力還極其旺盛的。有一個詞,或不如說有一種水果,我聽說,在南京等地已經(jīng)不用,而在福建等地被叫做“龍眼”“桂圓”的,它就是永勝程海湖以南普遍栽種、有幾百年歷史、甜得不得了的“圓眼”: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認祖孫玉圃聯(lián)宗,愛郊游雪齋留客》寫道:“第二日清早,卜誠起來,掃了客堂里的地,把囤米的折子搬在窗外廊檐下;取六張椅子,對面放著;叫渾家生起炭爐子,煨出一壺茶來;尋了一個捧盤,兩個茶杯,兩張茶匙,又剝了四個圓眼,一杯里放兩個,伺候停當?!薄@章回,故事發(fā)生在安徽蕪湖;二十回后,在南京,又寫到了“圓眼肉”。于此,私下作想,永勝圓眼樹,究竟引種于安徽,還是江蘇?
為什么《儒林外史》很多語言與今永勝方言相同,甚至不再使用的詞語如“圓眼”等,還在永勝廣為使用?除了它是真正的“白話小說”,流傳廣、影響大,我想,主要原因還得從小說所寫的地域及作者的經(jīng)歷上去尋找。
作者吳敬梓,1701年生于安徽全椒縣,字敏軒,又字文木,生員出生,青年時期生活放縱,后因家業(yè)衰落,移居到江寧。他沒有中舉,更不是進士,但“善詩賦”,尤以小說見長,很有才學,安徽巡撫愛惜人才,想舉薦他參加“博學宏詞”考試,他以病為托不予理睬。吳敬梓33歲時,值雍正十年,他舉家遷往南京,開始他的賣文生涯。諷刺科舉成人、害人也誤人的選拔制度,表明儒林外大有含辛茹苦、悲歡離合之人才,《儒林外史》可謂是作家切身體驗的結(jié)晶,有著他及更多入不了官門人的血淚。作品成于乾隆元年(1736年),雖述山東、安徽、浙江、四川等故事,但重點在明洪武的首府南京。這也難怪,因為貧困交加,直到病逝,整整20年,作家都生活在南京,最熟悉、最難以割舍的,當數(shù)清朝初年這“六朝故都”南京。而長江之尾的南京,怎么就跟長江上游、大西南的云南省滇西北之永勝縣掛上了號呢?因為明洪武。
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朱元璋令潁川侯傅友德為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副,率30萬大軍平定云南,北勝府世襲高土司、章土司、子土司歸降朝廷,仍分守自己領地。據(jù)《明實錄·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調(diào)云南中衛(wèi)與北勝州,置瀾滄衛(wèi),大批中原漢族將士正式踏上今永勝這塊土地屯田戍邊。次年,指揮王佐率瀾滄衛(wèi)官兵和所屬北勝、永寧、蒗蕖三州軍民,在元代北勝府大樹坪城南三里另建新城,是為瀾滄衛(wèi)城。該城磚石砌就,高一丈六尺,周長五里三分,環(huán)城挖有水濠護衛(wèi);城開四門,并各建城樓一座:東曰“迎旭”,西曰“揚輝”,南曰“來薰”,北曰“拱極”。瀾滄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有世襲指揮使司一名,有同知二員、經(jīng)歷司二員和鎮(zhèn)撫司一員,還于城區(qū)和南北兩個富裕壩區(qū)設有5個千戶所、20個百戶伍;官兵“七分屯田,三分守衛(wèi)”,擁有三分馬步騎兵395名、七分屯軍1126名、舍丁1221名及軍余6262名。查地方志,這最初的9000名漢族,加上后來民屯、商屯的不少移民,或許南京人多,但并非盡數(shù)來自江蘇“南京柳樹灣”,也有燕京、安徽、江西、湖廣等省的。為啥至今永勝方言會獨具一格,與湖南湘鄉(xiāng)、貴州鎮(zhèn)遠及云南鳳慶等地相同,卻又不少與《儒林外史》中的語言相一致?可能是因為,到云南的征南將士,大部分在南京柳樹灣集結(jié)過,南京作為明朝開國首都,其軍事、政治影響力十分強,當時的南京話,可能就像如今的“普通話”,當做全國通用的標準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