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助力農村教育,提升國民整體文化素養(yǎng),是精準扶貧內容的重中之重,需要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工作?!笆舜蟆币詠恚逃鲐毐毁x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使命。精準扶貧,教育先行。目前,西部農村教育的發(fā)展相對滯后,在信息時代,教育應該更加智能、更加高效,借力互聯網技術,探究農村教育發(fā)展的新路子。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教育;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5-019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5.185
一、教育發(fā)展之路
“蘋果手機之父”喬布斯生前發(fā)問:“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喬布斯之惑”不是給技術提出問題,而是給教育提出問題。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永葆教育的活力。想使教育更加智能,更加高效,就需要借力互聯網技術,探究農村教育發(fā)展的新路子。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之后教育部推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規(guī)劃。走好科學發(fā)展教育之路,關鍵是將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精神深度融合,實踐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為科學的教育教學服務。
二、農村教育現狀
在城鄉(xiāng)一體化背景下,伴隨著以城市為中心的產業(yè)結構調整,農村地區(qū)的中小學大范圍地撤點并校,一場“城市包圍農村”的“教育革命”拉開了序幕。農村教育走向蕭條,城鄉(xiāng)之間的教育鴻溝有增無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方面
撤點并校導致家校距離遠,學生不得不寄宿求學,導致親子教育、人格教育欠缺,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
(二)家長方面
很多家長視教育為孩子逃離農村的跳板,但受高教育成本的影響,多數家長無力承擔孩子教育培養(yǎng)的費用。經濟富裕的家庭,又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如何為孩子投資教育。
(三)教師方面
師資結構不合理,部分教師或轉崗或進城工作,優(yōu)秀師資的流失,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
(四)學校方面
硬件設施落后,不能滿足信息技術時代的高效教育,學生流失嚴重,無孩子可教。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合師資力量,配齊配全硬件設施,科學有效地利用“互聯網+”開展農村教育,亦是教育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
三、借力“互聯網+”,實現農村教育精準脫貧
互聯網時代,農村教育要想改變現狀,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出臺相配套的指導策略和相關措施,走新路,求發(fā)展。
(一)教育工具的更新換代
在這樣一個信息瞬息變化的時代,城市中的教師早已拋棄了傳統的教育工具,普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交互式電子白板等上課。但農村教師依然借助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進行教學。黑板色調單一,呈現內容有限,教師上課需要不斷地擦寫講授內容,費時費力。學生看著滿黑板的文字,求知欲一落千丈。教材涵蓋知識有限、片面,不能及時更新。而我們的教學時間又非常有限,教育工具的落后嚴重阻礙了教育質量的有效提高。因此,精準扶貧亟須更新農村的教學工具,讓農村教師能夠適時運用移動互聯網開展同步課堂教學,共享全球海量的教學資源。
(二)培養(yǎng)思維的精準扶貧
1.過去的教學,通過面面相授、口口相傳的單一培養(yǎng)方式進行教學,只能將教育限制在教室內,教學行為的核心是教師,而非學生。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構成課堂教學的四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就拿講故事來說,傳統的課堂上,教師講得眉飛色舞,但是受年齡和知識量的限制,學生聽得稀里糊涂,興致不高,根本進入不了故事的情境中。一個班上三四十個學生,能夠復述故事的只有那么一兩個,教育效果一般。2.農村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少就蒙混過關,稀里糊涂度過短短的四十分鐘教學時間,更不能因“寒門難出貴子”的思維辜負了學生。3.利用技術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培養(yǎng)思維,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城鄉(xiāng)教育無差別,學生才不會大量涌入城市,造成農村學校無生可教的局面。
(三)文化格局的精準扶貧
農村學校管理者要改變過去那種一言堂的思想,重建評價機制,重塑學校教育文化。農村學校要借精準扶貧的春風,大力引進新的教育思想,對于國家投資大批新型設備,如安裝多媒體一體機、配備交互式電子白板、架設移動終端網絡等,要真正地使用起來,而不能把一體機當作電視只是供學生看一下動畫片,電子白板只發(fā)揮簡單的畫板作用,網絡只為教師們聊天提供便利條件。教研工作的開展,要圍繞創(chuàng)新路,利用互聯網,讓其更好地服務于自己的教育工作。
總之,“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農村教育,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農村學校要創(chuàng)設有別于傳統教育的網絡教育學習氛圍,促使教師學習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教學?!耙Фㄇ嗌讲环潘伞?,學校牢牢把握住當前形勢,借助精準扶貧的春風,科學運用互聯網技術助力服務農村教育,才能讓農村教育插上騰飛的翅膀,在未來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黎加厚.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2).
[2]林業(yè).“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課程,2015(7).
[3]劉傳鐵.教育是最根本的精準扶貧[J].內蒙古教育,2016(2).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許燕霞(1981.11— ),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農村教育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