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日娜
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各民族在傳統的婚俗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形式。文章主要采用的是文獻綜述和調查法對科爾沁地區(qū)蒙漢傳統婚俗的異同展開論述,目的是讓讀者對科爾沁地區(qū)傳統婚俗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和認識。
關鍵詞:科爾沁;蒙古民族;傳統婚俗
1 科爾沁蒙古族婚姻形態(tài)
1.1 聘娶婚
在科爾沁蒙古族,聘娶制是比較普遍的婚姻制度。有關聘娶制度記載比較詳細的是《蒙古秘史》。文中寫道:“在成吉思汗只有9歲的時候,其父母就開始商議著帶成吉思汗去訶額侖母族弘吉剌部,目的是為他選個妻子成婚。父親也速該帶著成吉思汗騎著馬趕到了弘吉剌部的所屬范圍,由于天色已晚便在當地借宿一宿,并且與主家相談甚歡。主家德薛禪在得知是為鐵木真找妻子的時候,觀察其容光煥發(fā)、眼睛有神、方面大耳,必然是有所成就之人,于是說道:‘我有一女兒,假如你們同意的話,可以許配給鐵木真。主家把女兒叫到跟前,也速該見其相貌適宜,舉止端莊,也就愉快地定了親。這時德薛禪提到‘我將女兒許給你,你將鐵木真留下作我女婿?!睆倪@些記載中我們能夠了解那時候科爾沁蒙古族的聘娶情況與規(guī)則,也可知曉婚前要準備的內容。在科爾沁地區(qū),蒙漢兩族聘娶婚基本相同,在以前他們都會遵循父母之命,因為父母是權威的象征。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制度變得越來越開放。
1.2 入贅婚
在科爾沁地區(qū),蒙漢兩族的入贅制是有區(qū)別的。漢族的入贅婚制中,雙方生的頭一胎要隨父親的姓,剩下的孩子隨母親的姓。但是在蒙古族的家庭中,孩子的姓都隨自己的父親。
1.3 收繼婚
科爾沁地區(qū)的蒙古族人民至今仍保留著收繼婚,他們認為收繼婚可以大大減少財產的外流。
1.4 搶婚制
在科爾沁蒙古族搶婚制是比較流行的。搶婚主要是指幾個部落通過發(fā)動戰(zhàn)爭的方式來得到失敗者的妻女,也指通過戰(zhàn)爭去爭搶其他部落的女子。在現代社會中,科爾沁地區(qū)漢族和蒙古族的婚禮習俗中雖然可以看到搶親的痕跡,但這時的搶親與傳統的搶親已不太相同了,人們多為增添喜慶的氣氛。
2 科爾沁蒙古族訂婚儀式
2.1 說媒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科爾沁地區(qū)的蒙古族已經沒有了男方向女方獻哈達的禮儀。科爾沁地區(qū)的蒙漢兩族在說媒方面沒有什么區(qū)別,一般來說,說媒的環(huán)節(jié)會被省略掉。
2.2 訂婚儀式
一般會在訂婚儀式酒席上商定大酒禮的日期。大酒禮日期的確定是男方家庭邀請有名的喇嘛選擇吉日,相關的花費也由男方承擔。在宴席結束以后,男女雙方的關鍵性人物會重新擺專門的宴席,商議關于彩禮的事項,同時確定好娶親的日期,娶親時間一般也是由喇嘛確定的。
在大酒禮階段,男方管事人會帶著新郎對所有在場人敬酒。在敬酒完成之后,新娘的嫂子會將新娘自己做的男鞋與錢袋等都讓新郎穿戴上。在宴席完成以后,女方家長也會將準備好的哈達等禮物回贈給男方家。男方則按照提前商議好的彩禮內容準備好彩禮,由男方媒人帶著相關人員到女方家贈禮。女方則會準備好豐盛的餐食予以招待。席間也會由專門的祝詞人展開一些對歌對詞的節(jié)目活動,來表達雙方的喜悅。
2.3 聘禮
聘禮是指男女雙方在訂婚以后男方給女方家的彩禮。經過筆者調查發(fā)現,科爾沁地區(qū)在送聘禮時蒙古族人民會將牛、羊、馬作為禮物送出。在數字方面,“9”是科爾沁蒙古族人民的幸運數字,所以在送禮的時候他們會選擇“9”作為參照數字。在贈送牲畜時,人們會選擇從“一九”到“九九”不等的數字綜述,但是最多不會超過81,因為牧民們常常將“九九”視作“長壽”的意思[1]。
3 科爾沁蒙古族的婚禮
3.1 娶親
科爾沁地區(qū)的娶親對于科爾沁蒙古族的人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儀式。在以前,男方會提前穿上新郎的服裝:長袍、腰帶、紅纓帽、皮靴,手中還會拿上弓箭。伴郎也會穿上婚禮的服裝,拿上彩禮,跟著新郎到女方家娶親。在近現代的漢族社會,娶親時男方一般會西裝筆挺,帶著自己的娶親隊伍和“四色禮”到女方家去娶親。四色禮具體是指煙、酒、茶葉和離娘肉四種。
3.2 送親
送親是指女方的家長會派人將自己的女兒護送到婆家??茽柷呙晒抛宓墓媚锍黾迺r,送親的人數最好是單數,除了姑姑、姨姨和姐姐不能送親之外,哥哥、嫂子、舅舅等人都可以參加送親的儀式。漢族人送親的人數必須是雙數,因為寓意成雙成對。兩個民族在“姑不送,姨不娶,姐姐送了妹妹命”的說法上是一致的[2]。
3.3 婚禮儀式
結婚前的晚上男方會向女方家贈送饈斯,也就是女方婚宴上使用的食材與酒水等。即使女方自己準備好了酒肉,男方還是需要禮節(jié)性地贈送饈斯。
在婚禮過程中,通常是由女方嫂子為新郎換裝。在換裝之前,女方的祝詞人會進行頌辭活動,女方長輩也會贈送給新女婿白箭。新郎換上結婚用的長袍,在外套上馬褂,系上專門的腰帶,并在上面掛上短刀、象牙筷以及火鐮等物品,同時也會折搭兩條白哈達象征吉利與長壽,并在上面垂吊新娘繡好的荷包。新郎還會換上牛皮靴子。
男方要想知道新娘的名字、年齡以及生辰等信息,就需要向新娘嫂子討教,通常是由男方祝頌人進行的。祝頌人會在向新娘的嫂子敬酒的同時歌頌一些問年齡的辭,不過新娘的嫂子也不會立即回答,那么就會進行男女雙方互相交替的對辭,直到問出新娘的準確信息才算結束。
女方親人會將新娘的一些日用品放到新娘出嫁所準備的箱子里。這時,新娘可能會蒙頭大哭,最終由家族長輩將其抱到送親的喜車中。
在送親車隊出發(fā)之后,新郎和男方隨伴會先返回家中,進行拜佛,并說明送親隊伍的進展狀況。然后男方的首席人、隨伴等會帶著哈達、酒肉等東西來到約定好的地方點著篝火,等待與歡迎送親隊伍的到來。新郎通過哈達托杯的形式按照順序向女方送親隊伍敬酒,然后送親隊伍才能繼續(xù)前行。到達庭院的時候,除新娘以外的人員進到房內修整,同時庭院中會擺好專用的香案,新娘在伴娘的幫扶下下車,準備進行最為關鍵的婚禮。
在主持人的指引下,新郎與新娘首先向著篝火進行跪拜,然后向著四方跪拜,最后向著男方的祖墳方向進行跪拜。跪拜結束以后,將蒙著頭的新娘扶到屋中。房間的門檻上會放置空鞍板,一人用皮條系木叉橫于門,盡可能地阻攔新娘入房。在經歷數次舌戰(zhàn)以后,新娘會向祝辭人等送靴子或者荷包以后才能順利進入房間。在新娘打扮一番之后,需要與新郎一同進行拜佛、拜父母以及長輩等,并且適當贈送靴子或者荷包。而受拜的長輩也會給予祝辭,同時給予一些物品或者錢財賞賜等。
4 結語
現階段,蒙古族傳統婚禮已經從草原牧區(qū)逐步走向城市,越來越多的城市蒙古族年輕人選擇舉行蒙古族傳統婚禮步入婚姻的殿堂。通過研究科爾沁地區(qū)蒙古族的傳統婚禮習俗,能夠更加近距離地觀察蒙古族特有的風俗與生活習慣,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的美好情懷。今天的蒙古民族以更加開放、自信的態(tài)度迎接新的挑戰(zhàn)與生活,向全世界介紹蒙古民族,展示蒙古民族?!?/p>
參考文獻
[1]趙伯樂.少數民族婚禮的社會功能[J].云南社會科學,2000(4).
[2]劉娜.蒙古民族與漢民族傳統婚俗文化比較研究[D].鄭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