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史料的另面與史事的另面

    2020-02-14 06:12:32張耕華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20年1期
    關鍵詞:史料

    [關鍵詞]史料,正面信息,反面信息,實證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20)01-0003-05

    按筆者的理解,歷史學的“實證”,實在就是用史料(或史事)來作證明。雖然這里的“實證”不能與自然科學的“實證”相提并論,但歷史界的同仁還是喜歡用“實證”一詞,以強調歷史學是一門講究證據的學科,無論是歷史陳述,還是歷史評價,都是以證據為其立言、立論之基礎,這大約也是“新課標”①將“史料實證”列為歷史教學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原因。本文受中學歷史教學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研討之啟發(fā),就中學歷史史料教學問題談兩點教學上的建議,以供教學界的同仁參考,或可引出更深入的研討。

    某份歷史試卷,有一道“城市與環(huán)境”的史料分析題,擬題者給出各種史料,其中有三條“大事記”式的文字史料,要求考生依據史料進行分析論證。這三條“大事記”式的文字史料,是這樣寫的:

    a.1842年,英國“查德威克報告”呼吁改善城市供水、排水系統(tǒng)和垃圾處理方式。

    b.1848年,英國頒布第一部公共衛(wèi)生法。

    c.1853年,法國政府率先實施巴黎城市規(guī)劃,建成下水系統(tǒng)。

    根據考生答題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是重復史料的陳述,甚至有不少學生只是直接照抄史料。部分學生以史料中的關鍵詞為框架,用自己的語言來陳述或分析,雖然未直接照抄史料,但分析論證也與直錄史料相差無多。換言之,學生的陳述、分析或論證,大都重復了史 料已經告訴我們的歷史內容。看到這種情況,我推測,這一定是學生在史料信息的提取上出了問題,也就是說學生能夠提取史料的正面信息,但不會或忽視提取史料的另面信息。

    什么是史料的正面與另面信息呢?這別無深意:正面信息,就是史料表面陳述的歷史信息;另面信息,就是隱藏在史料背后的歷史信息,也可以稱為“背面”信息。我們不妨用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的一則史學札記《屯田之弊》②為例來加以說明:

    《三國志·魏志·袁渙傳》云:“(袁渙)拜為沛南部都尉。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說?!?/p>

    《袁渙傳》的這一段史料的正面信息是容易提取的,如果讓學生提取這段史料里的歷史信息,他們只是把這段史料的內容以今日通用的語言陳述出來,這當然也是一種基本能力。但是要學生以此信息對史事做進一步的解讀、分析或論述,學生就會感到無多少話可說。其實,這段史料的背面還隱藏著很豐富的歷史信息,需要使用者有意識地加以深究追問。呂先生在引用了這段史料之后就進一步推究:“屯田客”如果無田可耕,怎會“不樂,多逃亡”呢?而袁渙說“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那么這些“不欲”“不樂意”的“屯田客”一定是強制招募的,他們之所以“不欲”“不樂意”,那是因為他們原是有田可耕的“有業(yè)之民”,于是才會有“不樂”而“逃亡”的現象。呂先生又進一步追問:何以要將這些“有業(yè)之民”強制招募為“屯田客”呢?那一定是官員“欲見屯田之功,即不恤廢其舊有之業(yè)也”。這豈不是蘇軾所說“一牛之失,則隱而不報,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的翻版嗎?他又由此聯(lián)想到,史書上記載的所謂“官之所謂功,如是者多矣”,這也是“政事之所以難言,考績之所以不易”的真原因。這樣,呂先生把《袁渙傳》中未曾直接寫出的“背面”信息揭示出來。有了史料正面、背面的歷史信息,呂先生就可以看到稍為完整的史事面貌,就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寫出很多分析與解讀。

    回到上面的習題,材料說“英國‘查德威克報告呼吁改善城市供水、排水系統(tǒng)和垃圾處理方式”,那顯然當時因為城市供水、排水系統(tǒng)和垃圾處理方式的不善已經導致了城市環(huán)境的嚴重惡化,不然這個報告就是無的放矢;說“英國頒布第一部公共衛(wèi)生法,賦予城市廣泛權力建設現代衛(wèi)生系統(tǒng)”,即明白告訴我們當時英國還沒有頒布過公共衛(wèi)生法,時政當局也無這方面的權限,不然就不能稱其為“第一部”。學生如果只提取史料的正面信息,那么史料信息提取的任務只能說是做了一半,而且是表面的、容易的一半。他如果僅憑借這一半的歷史信息去進行敘事或分析論證,那自然就是重復材料、感到無多少話可寫。無話可寫又不得不寫,于是便把課本上他認為與之有關的內容抄上去。反之,他如能把史料中另面的信息提取出來,那么獲得的信息就豐富了,他看到的史事就較為完整和全面了;他的敘述、論證也就可以展開了,他就會有話可寫、甚至會感到有很多話可寫了。

    史料的另面信息,不僅是指它的“背面”信息,還可以指它的“反面”信息?!胺疵妗钡臍v史信息,也是隱藏在史料背后的信息,稱其“反面”,只是強調它在邏輯上與正面顯示的歷史信息正好相反。這也可選用呂先生的讀史札記《后魏吏治之壞》為例來做點分析,該札記云:

    《廿二史劄記》謂魏入中原,頗以吏治為意,及其末造,國亂政淆,宰縣者多廝役,入北齊而更甚(卷十五)。此誤也。拓跋氏非知體者,其屢詔整飭吏治,必其虐民實甚,更難坐視。此不足見其留意吏治,適足見其吏治之壞耳?!瓪v代詔令頻繁,所述守宰貪暴之狀,悉出意表,即可知其吏治之壞,實為古今所罕覯矣。①

    趙翼也是史學大家,他的《廿二史劄記》有一則《北齊以廝役為縣令》,②引北魏明元帝神瑞元年、二年、太武帝神?元年、太延三年之政府詔書,以證明北魏“頗以吏治為意”,“能整飭官吏,不至猥濫”,只是到了后期,國亂政淆,吏治才告敗壞。此條札記,趙翼只從正面解讀史料,自然也可以獲得真實的歷史信息(“屢詔整飭吏治”“頗以吏治為意”都是真實的歷史信息),但疏忽了有些史料是要從它的正面讀出反面信息的。《北齊以廝役為縣令》中所引用的這些史料,不光該從正面看(如“屢詔整飭吏治”“頗以吏治為意”等),更要從其“反面”看——北魏初年的“屢詔整飭吏治”“頗以吏治為意”,正可見當時吏治之敗壞,否則朝廷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頒布詔令整頓吏治?而詔令“所述守宰貪暴之狀”即是明證。其實,查閱史書可以知曉:北魏初年,官吏并無俸祿,都是靠貪污、受賄或搜刮來謀生的,如此吏治如何不敗壞?直到太和八年(484年)“始班俸祿”后,官吏的橫征暴斂、貪贓受賄風氣才大有收斂。這些正面史料的“反面”解讀,完全可以與其他史料的記載相互證。

    “新課標”在“核心素養(yǎng)水平劃分”的“史料實證”一欄里,有四個層次的水平區(qū)分。③史料信息的提取被列在“水平一”里,因為它是整個“史料實證”的基礎,也應該是史料教學的基礎。老師們切不可因其處于“水平一”里有所看輕或忽視。試想:如果連史料里的信息都提取不了,你怎么知道哪個材料應該收集,哪個材料不必保留?至于“水平三”的史料整理與辨析、史料的互證,以及“水平四”的探究史源,辨別史料作者的意圖,還有更高“水平”的要求,即依據史料來進行歷史敘述或分析論證,那就需要訓練學生史料信息的提取,尤其是史料的正面與另面信息的提取、解讀能力。一般說來,中學歷史教學不會在史料(古漢語)的閱讀上做太多的訓練,考查測量也不會在古漢語的理解上有過多的要求。教學和考試所選用的史料,總以常見、易懂為原則。前輩學者教人讀史,總強調從“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入手,那么指導學生提取史料的信息,尤其是提取史料的正面、背面與反面的信息就是最基礎的訓練。

    當然,史料信息的正面、背面或反面,都是一種比喻,實際的情況往往更加復雜。昔人說“讀書不受古人欺”,實在并不是古人有意要欺騙我們(有意欺騙的歷史書寫,當然也是存在的),而是這些背面的、反面的歷史信息,有些是不必寫,有些是不便寫的。然而,片言只語中隱含著的蛛絲馬跡,仍是古代史家“苦心”為我們留下的史事真相的另一面。不能提取史料里的另面信息,史料的信息實在是“未盡其用”。史料的信息不能被充分地提取揭示,那“新課標”中對“史料實證”所列出的那么多教學目標或教學要求,又如何真正落到實處呢?

    俗話說,“聽話聽音,鑼鼓聽聲”。讀出史料中的正面、背面或反面的歷史信息,如同日常生活的對話交流,所謂聽出話語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樣,并不需要有什么特別高深的學問或高妙的方法。問學生何以“想不到”去提取史料另面的信息?回答的還是“想不到”三個字,即根本就未往那個方面去思考。其實,學生不僅“想不到”史料有另面,也同樣“想不到”史事也有另一面。換言之,當下“史料實證”的教學,大都是遵照教科書的思路,只“實證”史事的一面,而未及史事的另面。比如,教科書中敘述西漢盛世的課文,大都引用司馬遷《史記·平準書》里的史料,引用的原文是這樣的:

    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平準書》的這段記載(下文簡稱A段)是客觀的,依此為據的歷史敘述當然也是真實的。問題是,該段文字后面的幾句話卻少有引錄,這幾句話(下文簡稱B段)是這樣寫的:

    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①

    其實,司馬遷的觀察與記載是全面的:A段記載了史事的A面,B段記載了史事的B面。而教科書只陳述史事A面,未陳述史事的B面,只引用能“實證”A面的一段,未引用有關B面的一段。就這樣,司馬遷的原文就按教科書的敘事目的做了截取。其實,離開了B面的參照,后人對A面的解讀就會發(fā)生偏差或誤解。關于史事(西漢盛世)的B面,董仲舒的《賢良對策》說得很清楚,漢武帝當然也不會不知道。據《漢書·董仲舒?zhèn)鳌匪洝杜e賢良對策》,有幾段是這么說的: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內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德歸誼,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說“功不加于百姓者”,也就是“盛世”的恩澤未能施及百姓;說“殆王心未加焉”,那就是責備武帝未曾留意民間的疾苦。

    董仲舒又說:

    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

    這“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十六個字,豈是“盛世”該有的事?

    他還云:

    臣竊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習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盜賊,囹圄空虛,德潤草木,澤被四海,鳳皇來集,麒麟來游,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繆盭而陵夷若是?①

    照董仲舒看來,當時的社會情形,與所謂的“大治”相差甚遠。這是《漢書》所載董仲舒“賢良對策”中的“盛世”,與《史記·平準書》中有關“盛世”B面的記載可以互證。教科書遵循“史料實證”的原則專門“實證”“西漢盛世”的A面,如果課堂教學再跟著教科書做一番A面的“史料實證”,那么這樣的“史料實證”只能是修飾性的。它除了強化教科書的陳述或結論外,并不能增加新的歷史信息;而過于強化,就會導致認知上的盲區(qū)或理解上的偏差。

    如何糾正或防止這種偏差,按當下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狀況而言,我想提議采用補充史事另面的史料教學思路。比如,關于宋代的社會經濟,各種教科書都專設一課,其正文詳細敘述宋代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貿易等領域的繁榮狀況,附文則有《清明上河圖》(局部)、《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史料閱讀。為了方便討論,筆者把教科書上的陳述(正文以及用于佐證的史料)稱之為史事的A面。教科書上有關史事A面的陳述都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引用的史料也是真實可靠的,且文字既精煉又通俗,學生通讀一遍,即可理解其大要,沒有什么特別的困難需要老師來深入解讀。如果教師授課仍以“史料實證”的方式再來將史事A面做一次“實證”;或者再補充同類史料,將史事A面再做一番“實證”,這樣的史料教學實在無意義。我認為,與其做“疊床架屋”或“錦上添花”式的“實證”史事A面,倒不如以“史料實證”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史事的B面。史事的B面怎么“實證”?老師們可以

    帶學生一起讀讀《宋史·呂蒙正傳》:

    嘗燈夕設宴,蒙正侍,上語之曰:“五代之際,生靈凋喪,周太祖自鄴南歸,士庶皆罹剽掠,下則火災,上則慧孛,觀者恐懼,當時謂無復太平之日矣。朕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致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饑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愿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鄙献兩谎?。蒙正侃然復位,同列多其直諒。②

    將此段史料與教科書的陳述相比較,就會明白:教科書所陳述(以及用來佐證的史料)的,就是《呂蒙正傳》上所說的“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然而,都城之外的情境沒有陳述,如果到城外數里稍作觀察,不難發(fā)現那里卻是“饑寒而死者甚眾”。由此可見,教科書只陳述了史事的A面,史事的B面需要用《呂蒙正傳》來補充。史事的A面與B面的差別,也就是宋太祖的所見所感與呂蒙正所見所感的差別。宋太祖所見無非是“乘輿所在,士庶走集”的京城場景,故有“繁盛如此”之感慨,進而既感謝“上天之貺”,又自我表揚說什么“理亂在人”,得意自夸而全然忘卻了民間的疾苦。這是他看到史事的A面進而引發(fā)的感慨。呂蒙正自然也看到京城的繁盛,但更看到了都城外的民眾生活窘困的情景,因揪心于“饑寒而死者甚眾”,故告誡為政者不能為[前的“繁盛”景象所迷惑,要皇帝“視近以及遠”,恩澤遍于百姓。這是看到了史事的B面進而引發(fā)的感慨。對呂蒙正而言,只要城外還是“饑寒而死者甚眾”,城內的“繁盛如此”便無太大的意義。大約正是怕后人被史事的A面所迷惑,呂思勉先生撰寫的歷史教科書,就特地指出:“從唐中葉以后,豪強兼并,地權不平均,歷五代、兩宋之世,始終沒有能夠改正。加以南渡以后,兩浙的腴田,都落入富豪世家之手,收租奇重。末年,賈似道做宰相,因國用窘迫,又把賤價強買做官田,即以私租為官稅?!彼浴八纬霓r民是很困苦的”。①

    如上所述,“新課標”關于“史料實證”的“水平劃分”,提出了諸如能夠運用史料論證觀點、用史料互證并做出解釋、運用史料進行敘事等能力要求(水平二、水平三),這都是“史料教學”的應有之義。但是,不管是教材的書寫者,還是課堂的講授者,內心應該明白:學生能夠從史料中看到什么,能夠用史料來描述怎樣的歷史場景,能夠用史料論證怎樣的歷史觀念,或做出怎樣的歷史敘事,全在于你給他哪些史料、給他怎樣的史料。所見的史料不同,描述出來的歷史場景便不同,用來論證的觀點或做出的歷史敘事也不相同。讀了《呂蒙正傳》里的史料,就面臨著一種選擇:是跟著宋太祖走,讓宋太祖帶著我們去看開封都城的“繁盛如此”?還是跟著呂蒙正走,除了在開封城內看“乘輿所在,士庶走集”,也隨他到都城郊外走一走,去看看那里“饑寒而死者”的民眾?是期待學生像宋太祖那樣,抒發(fā)一通“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致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之類的感慨?還是讓學生感受呂蒙正的憂愁,進而體認古士大夫“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歷史教學是選擇前者,還是選擇后者呢?②

    “史料實證”,顧名思義,就是用史料來證明你的歷史陳述、歷史結論或歷史評價的正確性。如果我們的目的僅僅約束在用史料來做單方面的佐證,那么這樣的“史料實證”與不用史料佐證而純講歷史結論,如同“五十步”與“百步”,并無本質的區(qū)別。不僅無區(qū)別,它還存在著一種隱患:如果學生長期接受這種教學方法,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他就只相信與現有的歷史陳述、結論或評價相一致的史料,也只會運用與現有的歷史陳述、結論或評價不相悖的史料。這豈不是結論優(yōu)先、讓史料為佐證結論服務嗎?

    自“新課標”推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后,“史料實證”已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熱點,諸如追溯史源、辨析真?zhèn)?、探究史料的主體性(即史料書寫者的主觀意圖等)等較為高端的史學方法,也進入了中學的歷史課堂。這是令人欣喜的成績。然而,欣喜之余,筆者仍不免有些擔心:一些最基本的有關史料的訓練,切不可忽視和看輕。離開了這些基礎性的訓練,再高端的方法,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笆妨蠈嵶C”強調的是“證據意識”“實證精神”。何謂歷史學的“證據意識”或“實證精神”?這需要有關專家做詳盡的解讀與分析,但其原則是明白的:那就是任何歷史陳述、歷史結論或歷史評價,在證據面前“一律平等”;都要平等地、無條件地接受證據的驗證。反之,不管使用了多少種史料,不管運用了怎么高端的考證方法,只“實證”了既有的歷史結論,只服務于既有的歷史敘事,如此,“史料實證”就被“異化”了,它就成了一種裝飾物,這實在與真正的“證據意識”“證據精神”大相徑庭。

    【作者簡介】張耕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

    ① 即《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頁。本文簡稱“新課標”,下同。

    ② 《呂思勉全集》(第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735頁。

    ① 《呂思勉全集》第10冊,第711頁。

    ②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320頁。

    ③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第71頁。

    ① 以上引文見(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20頁。

    ① 以上引文見(漢)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鳌?,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511、2512、2520頁。

    ② (元)脫脫等:《宋書·呂蒙正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9147頁。

    ① 呂思勉:《呂思勉講中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158~159頁。

    ② 此類現象并非個案,如教科書中述唐太宗虛心納諫,也是只敘史事的A面,不敘史事的B面。這當然也是真實客觀的,且教科書篇幅有限,豈能面面俱到。但課堂教學上是否該補充史事的B面呢?趙翼《廿二史劄記》有“貞觀中直諫者不止魏征”條云:“此當時君臣動色相戒,皆由殷鑒不遠,警于目而惕于心,故臣以進言為忠,君以聽言為急。其后勛業(yè)日隆,治平日久,即太宗已不能無稍厭。魏征謂貞觀之初,導人以嚴,三年后見諫者悅而從之,近一二年,勉強受諫而終不平。是可知貞觀中年,功成志滿,已不復能好臣其所受教(見(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第396頁)?!边@一段分析,把史事的A面、B面交代得清清楚楚。

    猜你喜歡
    史料
    史料實證素養(yǎng)貴在史料理解
    史料辨析方法與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專號”
    美育學刊(2020年6期)2020-12-10 08:00:10
    解放軍守護天一閣史料輯注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58
    史料二則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史料實證:誰是“鴉片戰(zhàn)爭議案”的決定者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學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例談數據史料的辨?zhèn)闻c解讀
    立足2016版新教材培養(yǎng)史料實證意識
    南昌市| 洛扎县| 通城县| 景宁| 历史| 洪湖市| 江津市| 崇信县| 康保县| 浙江省| 常山县| 延安市| 山西省| 顺昌县| 葫芦岛市| 山西省| 镇巴县| 延安市| 龙海市| 扶绥县| 仁怀市| 都江堰市| 仪陇县| 安吉县| 南雄市| 莒南县| 永平县| 漳平市| 滦平县| 海南省| 垣曲县| 肇东市| 始兴县| 兴海县| 达孜县| 清徐县| 香港| 洞头县| 夏津县| 松江区|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