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0世紀以來,西方學界激起了“人道”與“結構”之間哪個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哪個形態(tài)才是馬克思真正所要表達的核心內涵,兩者對立的局勢也在不斷加深,直至今天國內外的學者仍然在爭論。這兩大流派都機械地固守“人道”和“結構”中的一個方面,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片面化、機械化,以至于有些貶低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在本文中將重點分析兩者的價值論斷以及價值目標來挖掘他們之間的張力結構。他們之間的對立絕對不是片面的,而是互相制約,他們之間的對立與爭論只是表面的,用張力論來解釋這一場結構與主體的實際之爭,對于我們理解西方馬克思主義有著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人道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1-0022-02
西方馬克思主義大致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首先是以盧卡奇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階段,應該清楚明白在這個階段是以主體為研究的核心,第二個階段是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這一階段嚴重貶低意識形態(tài)思想,弘揚科學主義思想,認為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有“認識論斷裂”,第三個階段就是在法國68運動的發(fā)起,使得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進入低潮階段,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并起,形成一種差異性的發(fā)展趨勢。
一、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立腳點——主體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例如盧卡奇、葛蘭西、薩特等,他們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具有人道主義的傾向,即緊緊關注于主體本身的生存境遇與發(fā)展??梢源_定的是主體的問題一直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程,例如,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者盧卡奇,構建無產階級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形成對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總體性認識,反對單一經濟決定論,主客體應該在理論與實踐兩者的良性交互中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立腳點在于主體的革命精神以及反抗性,不斷加強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做準備。與盧卡奇他們不同,法蘭克福學派繼承并揚棄了盧卡奇的思想,將研究領域轉向文化哲學領域,認為由于西方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工業(yè)體系所帶來的技術理性使得無產階級喪失了革命性,而且這種理性不斷壓抑人們的欲望,以霍克海默為代表希望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批判現(xiàn)代資本,法蘭克福學派的其他學者則從個體的角度出發(fā)尋找實現(xiàn)人主體性的實踐方式,以馬爾庫塞以及哈貝馬斯為代表,不斷重視以日常交往的倫理實踐方式。
主體性與薩特的學說也是密不可分的,他積極挽救人的主體性,挖掘人更多的自由性。在1961年12月薩特應邀葛蘭西學院在羅馬做報告。在這場報告會中,薩特賦予主體兩個特點:一個是“非知”、一個是“要成為”。他將重點放在“非知”上,認為意識就是指人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是未經加工處理過的意識,他強調“反思前的我思”“在反思活動中,我對被反思的意識做出一些判斷,我為它感到羞恥,我為它感到驕傲,我希望它,我否認它等等……”[1]。其次,薩特揚棄了存在主義思想,賦予存在主義實踐性,認為正是人的對象性的活動影響了人的認識,主體應該是可以被感知到的存在,不是抽象的空動的,而且薩特的存在主義學說不是一種悲觀的哲學,是通過人的自由以及責任將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聯(lián)系起來的哲學,因此存在主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是一種關于行動,人如何成為自己的人道主義。
因此,我們總結道: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重視主體的重要作用可以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者都反對西方現(xiàn)代資本對人產生的“異化”,其中,包括盧卡奇的物化現(xiàn)象,以及布洛赫的希望哲學等等,這些學者都旨在用自己的理論拯救處在異化當中的人們,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擺脫資本主義對個體的束縛。其次,他們都積極構建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的價值觀,注重人的生存環(huán)境,人的精神建設,從各個方面都關注人的境遇狀況,并且不斷為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方案。
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立腳點——科學性
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是以一種必然性的趨勢出現(xiàn)的,以阿爾都塞為例,他主張應該保持一種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知,不帶有任何的倫理色彩,科學本身就是一件純粹的認知活動,不受任何因素的影響,所以意識形態(tài)內在的多變性以及各種利益因素都不符合科學性,所以人道主義不是科學。與人道主義不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主張要忽略個體的存在,應該需要找出主體與客體背后之間真正的科學關系,也就是說,結構主義注重的是如何科學地認識對象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阿爾都塞不是簡單地對人道主義進行批判,他說:“社會主義不是理論上的人道主義的實現(xiàn),而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結果,是社會生活發(fā)展的客觀必然趨勢,馬克思主義哲學不過是這一進程的理論表現(xiàn)而已,在這一點上,人本主義是大錯特錯了?!盵2]阿爾都塞就是要保衛(wèi)馬克思的科學性,因此作為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阿爾都塞對人道主義的批判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部分:首先是對意識形態(tài)批判,上文已經闡述過,其次,就是對從結構主義角度對馬克思的理論做出科學的分析。他把主客體之間發(fā)生關系的時間性抽掉了,兩者是靠著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來達到目的,以至于他把歷史過程當作是無主體的過程,否定主體的作用。阿爾都塞“認識論斷裂”的學說,更是對馬克思的科學性保衛(wèi)到了極致。
兩者針對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問題是不同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針對西歐共產黨內的教條問題,在解決這個教條問題的同時也快速促進了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發(fā)展潮流??傮w來說以人為本作為標桿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或作為統(tǒng)一的價值觀是不符合科學性的,它帶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認為帶有各種倫理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看似正確的教條主義。
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者也存在著相同的方面,但是兩者所代表的含義和解釋的方面卻不盡相同。首先是他們都反對單一的經濟決定論,但是他們批判的歸宿是不同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主張的是對現(xiàn)代資本條件下對人造成的異化進行思考,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從辯證法的角度來對經濟決定論進行批判;其次,他們兩者都反對實證主義,但是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考慮的是實證主義條件下的主體性的實現(xiàn)問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表明實證主義只能看到事物之間表面的聯(lián)系,卻無法探明事物的科學內在本質,據(jù)此我們根據(jù)上文的論述可以得出結論:人道主義與結構主義價值觀與目的上的對立,實際上是兩者在不同語境與當時大環(huán)境下的指向,并且這種對立一定不是絕對的。
三、“人道”與“結構”之爭——解
筆者認為,他們兩者之間不僅僅是絕對的水火不相容的對立關系,他們兩者之間的價值取向還存在著相似之處,即存在著某些和諧的關系。首先,兩者都是在西方理性主義中產生的,兩者都統(tǒng)一于理性主義之中,也都發(fā)揚了不同價值理念的馬克思主義,都具有強烈的反思性。他們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挽救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恢復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因此,盡管兩者的方法以及觀念不一樣,但是在批判的內容上卻具有相似性。其次,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相互平行相互補充,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作用在于恢復人的主體性,并且借助人的主體性來推進以人的價值為目標的社會發(fā)展體系,希望拯救當時西方社會危機,渴望創(chuàng)造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人道主義并沒有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而是也在不斷探尋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希望通過對主體性的發(fā)揮追尋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地位,只是兩者所追求的科學的內涵是不同的,再者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也在秉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雖然反對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道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不具有科學性,但是這并不能說明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完全徹底否定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阿爾都塞指出:“歷史唯物主義不能設想共產主義社會可以沒有意識形態(tài),不論這種意識形態(tài)是倫理、藝術或者‘世界的表象?!盵3]
兩種流派之間的對立,主要表現(xiàn)為結構與主體的對立,但是,我們無法說明其中的一種就代表著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濃縮了馬克思主義的精華,他們之間的對立我們可以看作為是一種雙方提出背景以及價值目標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錯位現(xiàn)象。筆者認為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種聯(lián)系著的對立關系,雙方在對立中相互促進,在互相批判的關系中發(fā)展,即“兩級相連”的關系。他們都同樣是身處西方世界水深火熱的環(huán)境中,只不過人道主義是以解決西方工業(yè)社會中的人類文化危機,而結構主義解決的是西方政治問題,但是兩者所提出的方法都致力于用理性的方式去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都是用哲學的方式反思批判現(xiàn)實世界,兩者的差別最重要的只不過是以恢復個體的能動作用推動理性價值文化的復歸還是以系統(tǒng)的理性結構去解決實際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
四、總結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也絕對不是他們兩者相加,還會存在別的內容與本質。這是可以肯定的。任何一個事物的出現(xiàn),都是為了解決當時出現(xiàn)的問題而產生的,都是與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筆者認為它們兩者的關系更像是一個具有多邊關系的圖形上的兩個重要的“邊”它們相互制約著,具有復雜的張力結構關系,相互拉扯,他們兩者的相加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絕對不能沒有這兩者,他們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我們也要理解,任何一個理論家的學說的發(fā)展要通過批判他人的學說才能實現(xiàn)自身學說的發(fā)展,看到他人理論的不足,來豐富自身的理論,所以我們也應該把這個因素考量進西方馬克思兩大流派之間爭論的原因之一。最起碼他們兩者在一種更長遠的思想價值方面來說,例如在環(huán)境倫理方面,他們是合而不謀的,他們之間的爭論只是表面的。兩者之間張力結構的關系,對于我們理解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0.
[2]張一兵.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邏輯[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223:229-230.
[3][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02.
收稿日期:2019-08-05
作者簡介:梁棟(1995-),男,山西晉中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