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琦?李昕燁?宗琛?車祉誼
左丘明家族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幾經(jīng)滄桑變幻,家族文化卻歷久彌新。邱氏家族文化不但記錄了每個人的生前身后,還記載了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激勵后人,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家族文化見證了人們耕讀傳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萬萬個后代,是一個家族引以為傲并值得世代傳承的“珍寶”。
史圣左丘明公生于春秋末期(周靈王十六年),是周師齊祖姜太公的二十一代裔孫,成年后繼任魯國左史官,是我丘氏一族的偉大始先祖。他著有文史巨著《左傳》、《國語》、《世本》等名載中華史冊,書傳古今中外,備受世人尊敬,被孔子和司馬遷尊為君子。被唐太宗封為“經(jīng)師”,歷代稱他為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
一、左丘明姓氏
關于左丘明到底姓什么的問題,許多人始終存有疑惑,姓左?還是姓左丘?都不是。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左史是官名。在春秋時晉、楚兩國設置。所以人們都在前面加上官職,稱為左丘明。就像周公位大宰曾被稱為“宰周公”,司馬遷曾被稱為“史遷”一樣。
從姓氏類書、譜系及實地調(diào)查來看,左丘明的后裔有丘、邱、左三姓。自古至近現(xiàn)代,左丘明后人由于求學、經(jīng)商、海事等原因,在韓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新加坡、法國等皆有分布。而在左丘明故里肥城衡魚的左丘明后裔則為邱姓。邱,本應是“丘”,為避圣人孔子的名諱而改寫為“邱”。《福建省長河田丘穆公祠碑》中記載:“穆公為姜太公三子,太公封齊建國,而令穆公領鎮(zhèn)營丘,其族人遂以丘為氏。清雍正三年,為避孔丘名諱,雍正皇帝下令在丘旁加邑為邱,從此改為邱姓。民國成立后,一部分人恢復丘姓,一部分人仍延用邱姓?!鼻骞饩w三十四年《肥城鄉(xiāng)土志·氏族》中記載:“邱氏,先儒左丘明后,世居衡魚等村,為本境望族,今傳七十四代?!笔瘷M鎮(zhèn)衡魚村邱氏家族會長邱仲秋則為丘穆公第93世、丘明公第74世,邱氏現(xiàn)已傳至丘穆公第106世、丘明公第87世,人丁興旺,枝繁葉茂。
二、左丘明后代遷移與海外分布
有關丘氏的國內(nèi)分布情況,主要體現(xiàn)在這么幾處位置:山東肥城、岱岳、平陰、滕州,河北棗強、豐寧、圍場,安徽旸山等9個地區(qū)。
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關于左丘明的史料,有理由斷定其后裔分成了兩大姓三支。兩大姓為丘姓和左姓,其中,丘姓又演化出了邱姓。他們當中不但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左傳精舍志》姓譜載“左丘明先世出于姜姓,其遠租為太公支子印,遂以丘為姓。祖倚相為楚良史,父成避亂適魯,左丘明為魯國太史是表承父業(yè)。自遷楚適魯以來,因世為魯左史官故以左為氏。自其后裔十五代孫起開始,因王葬征召不就。懸及于桐,又去左表丘,隱居陶陽,復以丘為姓氏。考之地理,今肥城衡魚北二十里處有陶山,相傳為古代越國名士范蓋隱居處。由此可證以上記述大致不謹。”
丘氏一分為二是清代的事情。山東肥城衡魚《丘氏譜族》載:“雍正已已,車旨丘旁添耳,日邱氏,至今相仍。”河南堂丘氏文獻為由,諭令吾族丘氏旁加耳為邱。及至辛亥后,滿清即倒,閩杭舉人邱簡公臺籍進土邱逢甲倡議恢復丘姓,登報于閩粵,沿海及南洋與山東等人聞悉者頗多,響應恢復了丘姓。
自古至近現(xiàn)代,除了韓國之外,丘氏后人由于求學、經(jīng)商、海事等原因,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新加坡、法國等皆有分布。
三、后世祭祀及傳承
左丘明墓地以及邱氏祠堂現(xiàn)位于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zhèn)東衡魚村村東,墓地占地約2公頃左右,于1996年6月在原址重新修復,并不斷地進行修繕。根據(jù)邱式家譜來看,邱氏后人在古代就對左丘明的墓地進行維護,對左丘明的著作進行整理完善。
建國后,本著對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的精神,也為了弘揚邱氏家族的傳統(tǒng)美德與家風,多次舉行了公祭丘明公的典禮儀式。家儒代表團以及宗親代表在肥城市政府、政協(xié)以及石橫鎮(zhèn)黨委、政府的陪同下奔赴丘明故里衡魚村舉行祭祀活動。在丘明公誕辰2570周年更是舉辦了宏達的祭祀大典。肥城市始終高度重視對左丘明這一寶貴歷史資源的挖掘和保護,積極研究左丘明的思想,秉承史圣遺風,傳承先賢文脈,弘揚君子之風,助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在衡魚村村東的左丘明墓地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祠墓地楹聯(lián):“姜尚六韜開國族,丘明一傳述春秋”“天下仰讀左傳國語,萬眾朝圣始祖故里”“左傳國語經(jīng)典著作垂萬載,文宗史祖君子風范耀千秋”……這些楹聯(lián)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邱氏后代專門題寫的,有的目前定居于北京、廣東等一線城市,也有不遠千里從臺灣來到石橫鎮(zhèn)來尋根問祖,追溯淵源。根據(jù)邱會長的敘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家越來越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挖掘,當?shù)卣矊iT撥款進行墓地和祠堂的維護和修繕,邱氏后代也自愿進行捐獻用于各類支出,同時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宗親等也會來進行歷史調(diào)研和學習。
根據(jù)國家教育戰(zhàn)略的調(diào)整,由企業(yè)辦學轉為地方政府辦學后,肥城市原礦區(qū)中學充分開發(fā)當?shù)匚幕Y源,把“礦區(qū)中學”更名為“山東省肥城市丘明中學”,校園中由學校領導和教職工自愿捐資豎起高達5米多的史圣左丘明銅像成為學校的典范標志,引導全校師生及社會對先祖引以為榮,并繼承、廣大其君子風范。2011年12月16日,丘明中學成立“左丘明文化研究會”,得到了來自海內(nèi)外邱氏宗親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邱氏家族作為豪門望族,人才濟濟,后世有諸多豪杰文士,由邱家儒主編、邱樹森執(zhí)行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9月版的《中華邱氏人物大辭典》中就輯錄了從正史、地方志、家譜、碑刻中和各網(wǎng)站搜集的邱氏人物資料,以及各地分會提供的當?shù)厝宋镔Y料,整理出邱氏人物小傳一萬多條,邱式家譜把邱氏人物編撰在一起,供宗親鑒賞,以達到增強家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目的。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淵源。尊宗敬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世代相傳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邱氏家族將左丘明文化傳承至今,在“尋根熱”的今天,為海外華人尋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寄托,實乃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舉措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