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巖
(華東師范大學(xué)國際漢語文化學(xué)院,上海 200062)
清水江文書“數(shù)量之浩繁,內(nèi)容之豐富,完全可與徽州文書、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自貢檔案契約媲美……繼敦煌學(xué)、徽學(xué)、藏學(xué)之后,清水江學(xué)亦必將成為又一新的重要顯學(xué)”[1]。《貴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約文書》是清水江文書的一部分,包括《九南篇》[2]和《亮寨篇》[3]兩輯,共收集了清至民國時期貴州清水江地區(qū)800余份契約文書,主要有田土買賣、山林買賣、租賃典當(dāng)、財產(chǎn)析分等內(nèi)容,該資料的整理出版為法學(xué)、經(jīng)濟(jì)學(xué)、歷史學(xué)、語言學(xué)、文字學(xué)等學(xué)科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文獻(xiàn)。
原始資料的整理和釋讀,可謂是一切學(xué)術(shù)研究的開端。近年來,清水江文書不斷刊布,研究成果日益豐富,其中不乏字詞辯證類文章。目前對清水江文書字詞進(jìn)行釋讀辯證的學(xué)者主要有唐智燕[4-8]、盧慶全[9]、王勇[10]等。唐文對清水江文書中90余處誤釋、漏釋的俗字進(jìn)行了考辨,并對民間文書標(biāo)題的構(gòu)擬問題提出了建設(shè)性意見。盧文詳細(xì)考察了《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中的5則俗字失察情況。王文系統(tǒng)歸納了清水江文書整理中的5類19處語言文字方面的舛誤。他們夯實了清水江文書全方位、深層次研究的基礎(chǔ)。
近來,通過比勘圖版與錄文,我們發(fā)現(xiàn)《貴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約文書》在字詞釋讀等方面,尚存有一些誤識誤校之處。今不揣淺陋,對其中五則進(jìn)行校釋,以求錄文及釋讀的準(zhǔn)確性,亦冀有助于“清水江學(xué)”的深入開展。
(1)《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陸再清因爭論斷賣杉山契》:“愿將祖上所共杉山,坐落地名溪廟邊下手爛木坪杉山一塊出斷?!保?]7①引文除與說明內(nèi)容有關(guān)之處外,其余一律改為規(guī)范簡體漢字,俗別字于原字后括號內(nèi)注明正字。
“甯溪”在清水江文書中常見,為該地區(qū)一處地名。如《清道光十年(1830年)陸再違甯溪高達(dá)茶山斷賣契》:“為因缺少銀無處出,自己愿將坐落土名甯溪高達(dá)茶山一塊,杉樹山一并在內(nèi),要行斷?!保?]22是其證。
(2)《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陸衛(wèi)儒得三公之業(yè)分單》:“土名油寨沖圳坎下一股,中間在清坎下一股……溪圳頭山以一塊,平存草坡一塊,各自名下管業(yè),日后二公三公之子不得異言?!保?]254
(3)《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陸再清甯溪茶山斷賣契》:“為因家下缺少銀用,無從得出,自愿將地名溪大圳頭茶山杉樹在內(nèi),要行出斷。”[2]8
(4)《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熊君邦弟兄寗溪杉木賣契》:“為因家下缺少銀用無出,自己將坐落土名寗溪南岳廟后沖杉木山壹塊……請中問到本寨陸昌禮名下承賣(買)為業(yè)?!保?]41
(5)《清咸豐六年(1856年)楊進(jìn)海弟兄甯溪田出典契》:“自愿將先年得典潘姓,坐落土明(名)溪田大小三丘,計谷貳拾石,憑中出典與九南寨龍用輝名下承典為業(yè)?!保?]301
(6)《清道光七年(1827年)陸遠(yuǎn)達(dá)弟兄分關(guān)契》:“陸遠(yuǎn)達(dá)分與土名溪巖灣達(dá)田一丘?!保?]258
以上“甯”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構(gòu)件“心”作“必”,例(2)-(6)均是其例。構(gòu)件“心”作“必”并不罕見,如“愛”作“愛”,字見《金石文字辨異·去聲·隊韻》引《北齊天保八年造像記》。又《字匯·宀部》:“寗,俗甯字?!币嗥淅6?,受下“溪”字影響增“氵”旁,如例(5)(6)。三是,構(gòu)件“用”保留外形輪廓,如例(4)作“冉”,例(5)作“冃”等。
又,“甯”或作“寜”。“甯”,《說文解字·用部》:“所愿也?!倍斡癫米ⅲ骸按伺c《丂部》‘寧’音義皆通,許意‘寧’為愿詞,‘甯’為所愿,略區(qū)別耳?!鼻迳坨墩f文解字群經(jīng)正字》:“今經(jīng)典惟以甯為邑名,無以為愿詞者。”可見,“甯”與“寧”音同,“甯”多用作地名。古籍亦見地名“甯”作“寧”例,如《左傳·僖公七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母。”李富孫異文釋:“谷梁作寧?!保?1]1478又如《安徽師范大學(xué)館藏千年徽州契約文書集萃》第6冊《清乾隆五十八年至光緒九年休寧縣易知單》的首句均作“江南徽州知府休寧縣為分戶征收,以杜淆混事案,奉各憲檄行”。其中“寧”寫法較多,下表擇要示之。②表格所引字例出自《安徽師范大學(xué)館藏千年徽州契約文書集萃》(第6冊,安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其中第一列標(biāo)明序號,第二列為“寧”的異寫,第三列注明頁碼。
表1 “寧”的異體字寫法
上表可以說明,作為地名,“甯”“寜”可互換使用。此外,“甯”的構(gòu)件“用”作“冉”“”“川”等形與上列清水江契約的情形一致,皆保留“用”之外形輪廓。其中,第五例“甯”的構(gòu)件“用”作“川”,“心”作“必”,與清水江契約“”形同,可謂“”形即“甯”的直接證據(jù)。
(7)《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龍用文叔侄綱立茶山斷賣契》:“又代得嶺上茶山一塊,左右憑用連茶山為界,共合二處,其有山內(nèi)杉木、雜木等衍一并在內(nèi),四至分名(明),要行出斷。”[2]26
(8)《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龍用登田產(chǎn)地業(yè)坐屋分書》:“新盤寨田一丘,德左沖大小四丘……茶山:金龍坡一塊、江力茶山一塊、淂茶山一塊、得洞茶山一塊、坡階子茶山一塊、得岑田一丘?!保?]260
以上,“得”“德”音同,“淂”同“得”,《正字通·水部》:“淂,今俗以淂為得?!崩?)“”與“甯”形似,例(8)“”“”不見于字書,為“寜”的增“冫”旁俗寫。
查傳世文獻(xiàn),貴州清水江地區(qū)亦確有“甯溪”,如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一百二十一《貴州二》:“又甯溪水,在府東,源出府東南六十里之丑家山,北流經(jīng)甯溪堡,又北入于斂材溪?!保?2]481《8清史稿》卷七十五《地理志·貴州》:“清水江自清江入,烏下江合二水東北流注之。新化江出天甫山,亦東北流注之,入天柱。永從溪自永從入,東北流曰潘老河,東入湖南靖州。東:寧溪關(guān)、黃泥關(guān)。東南:燕窩關(guān)。錦屏縣丞一。有汛。朗洞縣丞一?!保?3]2364
又《〈清史稿·地理志·貴州〉研究》一書指出:“‘寧溪關(guān)’,《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〇八‘黎平府’條載:寧溪關(guān)在‘開泰縣東九十里’……‘錦屏’,雍正五年(1727年)開始設(shè)置,縣治舊址在今錦屏縣銅鼓鄉(xiāng)政府駐地,屬黎平府統(tǒng)轄。道光十二年(1832年),朝廷撤錦屏縣設(shè)錦屏縣丞,屬開泰縣?!保?4]245上引文書出自九南村,九南村位于今錦屏縣敦寨鎮(zhèn),北以得洞溪為界,與銅鼓鎮(zhèn)高寨和小塘村相鄰,歷史上正屬于黎平府管轄。①九南村地址參自《貴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約文書——九南篇》序,第12頁。由此可知“甯溪水”“甯溪堡”“寧溪關(guān)”均與上舉契約之“溪”所指相同。也就是說,“溪”即“甯溪”,或作“寧溪”。
2.懷-懷-怌
(1)《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龍道烈八烈核桃山賣契》:“代筆:龍怌珍。”[2]80
(2)《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龍怌珍八烈挑頭山撥換契》:“立撥換八烈挑頭山字人龍怌珍……怌珍不得異言。”[2]81
(3)《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龍興讓與興順屋基撥換契》:“先年得賣(買)龍興怌坐屋一間,與興順得岑田以坎園基三墾,二比自愿撥換龍興順名下管業(yè)。”[2]403
(4)《民國十年(1921年)陸孟禎大崇樹園基賣契》:“自己請中問到本寨內(nèi)兄龍怌德兄弟名下承買為業(yè)。”[2]411
按,以上諸“怌”,整理者皆照錄作“怌”,誤,字當(dāng)為“懷”之俗寫。
俗書構(gòu)件“不”常作“丕”,“懷”作“怌”于古籍中比比皆是,例如:
(5)(明)劉三吾《坦齋文集》卷上:“徐中山圍常州,屢騰柵先登,身犯矢石,功聞,授怌遠(yuǎn)大將軍右副元帥?!保?5]64b
(6)(清)陳端生《再生緣全傳》卷十二:“朕賜你筆研,可做一首詠怌的詩來,佳與不佳就知虛實?!保?6]45b
上例“怌”均為“懷”。例(5)之事,明徐纮《明名臣琬琰錄》卷四亦有記載,其中“怌遠(yuǎn)將軍”清四庫全書本作“懷遠(yuǎn)將軍”[17]10b。“懷遠(yuǎn)將軍”為明代第十六級武散階稱號,屬從三品官的初授之階。明徐石麒《官爵志》卷一《武散官》:“從三品初授懷遠(yuǎn)將軍,升授定遠(yuǎn)將軍,加授安遠(yuǎn)將軍?!保?8]3例(6)“詠懷”即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抱負(fù)之意。
又“環(huán)”作“?”,可類比之,用例如下:
(7)(宋)朱熹《家禮》卷四:“下旬之首擇來月三旬各一日,或丁或亥,設(shè)桌子于祠堂門外,置香爐、香合、?珓、盤子于其上?!保?9]54b
(8)(清)李世忠《梨園集成·新著寡蟒臺全曲》:“你三人扣定連?陣,齊心勇力把他擒?!保?0]2b
上揭“?”皆為“環(huán)”之異寫。“?珓”即“環(huán)珓”,是一種占卜方式。如《朱子語類》卷七十:“初但有占而無文,往往如今之環(huán)珓相似耳?!保?1]1768
又有“杯”作“柸”者,如:
(9)(唐)張祜《張承吉文集》卷一《公子行》:“春色滿城池,柸盤看處移?!保?2]38
(10)(明)薛論道《林石逸興》卷六《樂閑》:“任紅塵亂飛不來心上,酒柸詩卷,曲水流觴?!保?3]3b
值得一提的是,上例(1)(2)中人名“龍怌珍”又作“龍懷珍”,用例如下:
(11)《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龍懷珍龍懷珠弟兄棉花地賣契》:“立賣緡(棉)花地字人龍懷珍、龍懷珠弟兄,為父親亡故缺少葬費,自己愿將受分祖業(yè)……要行出賣?!保?]172
(12)《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龍懷珍出典田契》:“立典田人龍懷珍,為因家下缺少口良(糧)無出,愿將德歸田一丘,計谷貳石,代原良(糧)九勺,要行出典。”[2]319
(13)《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龍懷珍德達(dá)荒核桃山斷賣契》:“立斷賣核桃山字人龍懷珍、龍道先二人,為因家下缺少艮(銀)用,無從得出,自愿將德達(dá)放坊(荒)核桃[山],上下平(憑)田、左買主、右平(憑)□□,四至分明,要行出賣?!保?]75
(14)《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龍懷珍等瓦屋斷賣契》:“立斷賣老瓦物(屋)一間字約人龍懷珍、龍懷碧同母歐氏商議,為因家下缺少用費無處,自己愿將瓦屋一間出賣?!保?]395
綜上,“怌”即“懷(懷)”的俗字。鑒于該書以“現(xiàn)代規(guī)范的簡化字”行文的體例,“怌”當(dāng)錄作“懷”。①《貴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約文書——九南篇》凡例言“為方便讀者閱讀和研究,本書將文書原件照片與轉(zhuǎn)換為現(xiàn)代規(guī)范的簡化字并分段和加以標(biāo)點符號后的文書‘原文’并列排版。”
(1)《民國六年(1917年)楊昌泗等人合伙買山合同》:“情因合伙同買地步等處之杉、茶山計大小玖塊,各出本錢數(shù)千文,均矢繳金之志,各存攻石之心?!保?]45
“斷金之志”即同心之志,典出《周易》卷九《系辭上傳》:“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24]38“5矢”即發(fā)誓,《爾雅》卷三《釋言》:“矢,誓也。相約誓。”[25]1“5矢志不渝”即是其例?!熬笖嘟鹬尽奔慈巳耸脑竿?。又“斷金之志”與“攻石之心”相應(yīng)?!肮ナ豹q“勒石”,即刊刻于石,以表不變之心。如清陸心源《唐文拾遺》卷四十四《有唐新羅國故知異山雙溪寺教謚真鑒禪師碑銘并序》:“斷金為心,勒石是請?!保?6]又明朱開泰《達(dá)摩出身傳燈傳·撰碑賜謚》:“遂親筆撰碑,勒石以表其誠?!保?7]69
“斷”于契約文書中常見,故可與其他契約的寫法比較視之,如石倉契約《清同治四年(1865年)闕翰佐立賣斷截田契》:“立賣截契人闕翰佐?!保?8]108又如首都博物館藏契約《清同治四年(1865)廣東鎮(zhèn)平縣煥郎妻李氏賣地白契附民國官契(局部一)》:“其田一賣千秋,永葛藤。”[29]59“”“”與“”形近。
4.合-各
(1)《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龍廷爵高物路邊田斷賣契》:“為因缺少費用無出,自愿將祖預(yù)留下受分之業(yè),坐落土名高物路邊田一丘約谷五石整,并無升各勺?!保?]70
按:“升各勺”,整理者照錄,誤?!案鳌碑?dāng)校作“合”。
《正字通·口部》:“合,侯閣切。呵入聲,同也,相偶也……又干曷切,音合,借為量名,兩龠為合?!稘h律·歷志》:‘十龠為合,十合為升。’”由此可知,“合”實為多音字,用作量名時為“干曷切,音”,即gě?!昂稀弊鳌案鳌保w因作量詞時與“各”形音皆近而誤。
“升”“合”“勺”本是計量容積的單位。清水江地區(qū)土地契約中表達(dá)土地糧賦情況,即常用“隨代府糧×升×合”表示,如:
(2)《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龍士珍長凼壩典田斷賣契》:“坐落田名長凼壩田一坵約谷六石整,隨代府糧一升八合?!保?]88
(3)《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龍紹銀溝壩坪大小田斷賣契》:“自愿將本名溝壩坪大小田四坵,約谷廿拾肆石整,自愿將本命溝壩坪大小田四丘,約谷廿拾肆石整,隨代府糧七升三合。”[3]91
若無賦稅情況,則用“升”“合”“勺”等連用。表示并無丁點賒欠,原卷即有“并無(錢糧)升合”等固定表達(dá)形式,例如:
(4)《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龍紹全弟兄井格沖口田斷賣契》:“今憑中斷賣與寄兄名下耕種管業(yè),其田糧并無升合?!保?]102
(5)《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楊正鳳今猛田坡斷賣契》:“為因欠賬無歸,葬費無出,弟兄商議自愿將土名今猛田一分,大小共計十七丘、谷廿石,并無錢糧合勺?!保?]69
類似的表達(dá)還有“分厘”“厘毫”等等。
(6)《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姜善字、銀花兄弟賣木契》:“當(dāng)日憑中議定價銀玖兩整,親手領(lǐng)回應(yīng)用,價銀交足,分厘不欠?!保?2]3
(7)《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曾升安杜賣田土林園荒地文契》:“即日銀契兩交清楚,并無下欠厘毫。”[33]99
例(4)“升”“合”連文,例(5)“合”“勺”并列均表示數(shù)量之微,與上例“分厘”“厘毫”用法相同。由此便知,例(1)“升合勺”三字連用,意思應(yīng)與“升合”“合勺”“分厘”“厘毫”等一樣,亦極言數(shù)量之少。“府糧”“田糧”“錢糧”均為田賦之屬,故“并無升合勺”即表示此田沒有糧賦。
5.出斷-出斷賣
(1)《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胡本榮高懶坡田斷賣契》:“今憑中出斷,賣與核桃坪龍超鰲名下承斷為業(yè)?!保?]72
(2)《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龍世柏果園胡泥灣田斷賣契》:“今憑中出斷。賣與族叔紹能名下承買為業(yè)?!保?]160
(3)《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龍紹參姑寨塝田斷賣契》:“憑中出斷賣與司內(nèi)宗兄龍士祿名下承買為業(yè)?!保?]89
(4)《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吳朝用山背牛門口田斷賣契》:“今憑中出斷賣與龍池龍于炳名下承買為業(yè)?!保?]116
按,契約文書中常見“憑中出斷賣于某某名下為業(yè)”這類句式,該類句式多用以表明標(biāo)的物經(jīng)中證人轉(zhuǎn)讓于某人名下。此句整理者的句讀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如例(1)(2)將“出斷”與“賣”割裂,“出斷”屬上,“賣”屬下。第二種如例(3)(4)“出斷賣”處不做句讀。經(jīng)考察,我們認(rèn)為不應(yīng)斷開。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對“斷”的理解。
上例(1)“斷”出現(xiàn)兩次,其中“憑中出斷,賣與……”說明“斷”與出售義密切相關(guān),“承斷為業(yè)”又說明“斷”與購買義有聯(lián)系,下面分別論述。
相同句式中,與“出斷/出斷賣”相近的表達(dá)方式很多,舉例如下:
(5)《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姜今佼立斷賣山場杉木約》:“自愿請中出與本房姜維新名下承買為業(yè)。”[34]A-0117①該書沒有頁碼,故于上標(biāo)方括號外標(biāo)注契約編號。
(6)《清光緒五年(1879年)羅順喜大合工山斷賣契》:“自愿將賣與舅父龍廷寬、廷好?!保?]17
(7)《清光緒十年(1884年)龍強(qiáng)遠(yuǎn)井沖頭禾田斷賣契》:“當(dāng)面議定出賣與族弟遠(yuǎn)名下承買為業(yè)?!保?]82
(8)《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龍見林婆壩邊田斷賣契龍》:“ 憑中斷與祖鳳名下存(承)買。”[3]103
上例在與“出斷/出斷賣”相同的位置上,替換使用“出”“賣”“出賣”等詞語。其中例(6)(7)“賣”“出賣”的含義自不必贅言?,F(xiàn)就“出”稍做說明,“出”即出售,傳世文獻(xiàn)亦見用例,如宋曾鞏《本朝政要策·榷易》:“宋興,既收南越之地,而交阯奉貢職,海外之國亦通關(guān)市,犀象珠璣百貨之產(chǎn),皆入于中國。府庫既充,有司遂言,宜出于民,始置榷易之場?!保?5]674此例“宜出于民”即言應(yīng)當(dāng)出售于人民。例(8)徑直用“斷”表出售?!皵唷笨膳c“出”“賣”“出賣”一樣表示出售。
因此,“斷”又可與它們自由組合,或作“出斷”“斷賣”“賣斷”“出斷賣”“出賣斷”等,如:
(9)《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苗衣寨姜明甫賣山場杉木契》:“其股數(shù)分為二股,本名占一股,請中出斷與姜茂云公名下承買為業(yè)?!保?4]A-0012
(10)《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姜文蘭斷賣田契》:“立斷賣田契人姜文蘭……今將請中出斷賣與姜啟輝名下承買為業(yè)……其田自賣斷之后,任憑買主修理耕種,賣主日后不得翻悔異言。”[36]D-0008
(11)《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澤縣葉尚采賣田契》:“且采今因要得銀兩應(yīng)用,情愿托中說諭,即將前田立契出賣斷與游永發(fā)邊為業(yè)。”[37]154
上例(9)-(10),“出斷”“出斷賣”“出賣斷”處于相同的句式,例(10)“斷賣”“出斷賣”“賣斷”雜出。所以,以上詞語意義一致。又“斷”與“出”“賣”等語詞組合時,位置非常自由,說明它們并未凝結(jié)成詞?!皵唷北玖x為斷開,《說文解字·斤部》:“斷,截也?!焙笠曛笖嘟^,如成語“恩斷義絕”“斷子絕孫”中“斷”即表斷絕。以上種種表述皆為說明契約的性質(zhì)為“死契”。所謂死契即賣主一次性將地權(quán)賣斷,不再贖找,不再加價,出賣時收取田價銀后將土地所有權(quán)轉(zhuǎn)讓給買方(業(yè)戶),并由業(yè)戶負(fù)擔(dān)國家稅糧。這是永久性契約,俗稱絕賣契、賣斷契[38]81。
因此,除與表出售義的詞語組合之外,“斷”又可和表購買義的詞語組合,上例(1)-(4)的“承斷為業(yè)”“承買為業(yè)”即是其例。又有“承買斷”的表述,見《清同治三年(1864年)熊尚本兄弟瓦屋地基斷賣契》:“[問]到本寨龍興魁名下承買斷為業(yè)。”[2]374顯然,這里的“斷”和“買”相關(guān),“承斷”“承買斷”猶言“買斷”?!皵唷痹诖梭w現(xiàn)了其斷絕的語義色彩。
可見,不管是“承斷”“承買斷”還是“斷賣”“出斷賣”等,“斷”都是表示買賣的一種方式,即交易完成后賣主不再贖回?!皵唷睂嶋H上呈現(xiàn)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賣主斷賣,即買主買斷。也就是說,“斷”僅表語義程度,與語義指向無關(guān)。正因如此,“斷”可以修飾“買”和“賣”兩種語義完全相反的語詞。所以,“出斷賣”為表示徹底出賣的短語,不斷開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