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雯
(北京服裝學(xué)院,北京 100029)
赫哲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期以來,赫哲族人居住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的三江流域,其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朝的肅慎文化時期。據(jù)史料記載,先秦時期的肅慎、漢魏時期的挹婁、南北朝時期的勿吉、隋唐時期的黑水靺鞨,都是赫哲族祖先的重要組成部分?!肚迨プ鎸嶄洝分凶钤缃榻B赫哲族:“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命四姓、庫里哈等進貢貂皮,照赫哲等國例,在寧古塔收納。”[1]赫哲族的祖先與滿族交往密切,服飾的發(fā)展也受到滿族的影響。
赫哲族人長期逐水草而居,選擇的住所可隨時遷移和搭蓋,為了便于捕魚和接近獵場,赫哲人的住處都選擇在沿江兩岸向陽的高處。赫哲人生產(chǎn)生活沒有相對穩(wěn)定的地址,居住處也隨時遷徙游移,在夏季生產(chǎn)時,多住“撮羅安口”和“闊恩布如安口”,秋冬季則回到村中住“卓”“胡如布”,而冬季捕魚主要住“胡如布”。
“撮羅安口”也稱“撮羅昂庫”“撮羅子”,其搭建主要依靠幾十根木桿圍成圓錐形的架子,并在架子表面鋪苫草。苫草鋪至架子頂尖時用柳條將其固定。苫草所用材料很多,用樺樹皮搭建的稱為“樺樹皮窩棚”。冬季時,搭建的材料變?yōu)橛糜诒E墨F皮或布帳,稱為“獸皮窩棚”。
建筑在平地上的房屋叫“卓”,也稱“馬架子”(圖1),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民居建筑形式。馬架子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容易搭建。伐木、割草、和泥、平整土地、埋柱子、釘橫梁、墊木條、在木條上抹一層泥當(dāng)墻,再鋪上洋草,一間“A”字形的馬架子就建成了。這個特點使得赫哲族人的遷移變得容易。
“胡如布”也稱“小型地窖子”,是赫哲人較為簡陋的居所,一般在冬季捕魚時臨時居住,搭建過程是向地下挖約1 m深的長方形土坑,坑挖好后用幾根粗壯的木柱子作梁,將檁子架在木柱子上,使其呈現(xiàn)“人”字形,再鋪上箔條或樹枝,并覆土與苫草?!昂绮肌遍T向南開,門旁裝有簡易窗戶,用以透氣和采光?!昂绮肌本哂卸臎龅奶攸c,深受赫哲族人的喜愛。
赫哲族人生活的三江流域緯度較高,氣候較為寒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赫哲族的祖先無法靠種植、農(nóng)耕維持生活,漁獵成了赫哲人的主要生活方式,魚皮和獸皮也成為赫哲服飾的主要材料來源。清朝初年,赫哲族社會生活較為原始,以漁獵經(jīng)濟為主?!痘是迓氊晥D》記載:“赫哲所居與七姓地方之烏扎拉、洪科相接。男以樺皮為帽,冬則貂帽狐裘。婦女帽如兜鍪,衣服多用魚皮而緣以色布,邊綴銅鈴,亦與鎧甲相似。以捕魚射獵為生。夏航大舟,冬日冰堅則乘冰庫用犬挽之。其土語謂之赫哲話。”[2]
1949年之后,赫哲人逐漸改變了以前捕魚狩獵的生活方式,作為日常服飾的魚皮服飾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服裝樣式也逐漸被漢族服飾同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產(chǎn)力水平的不斷提升,一些柔軟耐磨的面料逐漸取代了魚皮材料,成為赫哲人日常穿著的服飾。魚皮服飾成為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也成為赫哲人特有的文化符號[3]。
自古以來,赫哲族便是漁獵民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唯一穿淡水魚皮服飾的民族。夏穿魚皮衣、冬穿獸皮衣成為赫哲人常見的穿著方式。
赫哲族人的首服按照功能和樣式可分為帽子和披巾兩大類。帽子的種類很多,有圓錐形的魚皮帽、圓口形的春秋帽,也有節(jié)日時佩戴的三角形魚皮頭飾。樺樹皮的帽子為赫哲族男子夏季所戴,用樺樹皮的材料制成圓錐形,帽子的里外都用樺樹皮貼上起到固定的作用,并裝飾水紋、云紋等圖案。這類帽子在夏季有遮光與避雨的功能。
3.2.1 獸皮服飾
赫哲人的獸皮衣主要以狍皮、鹿皮為材料,以魚獸皮衣為主。對于狍皮大衣,男子大多會在冬季狩獵或捕魚時穿著,而女子多在出遠門時才穿獸皮衣以御寒保暖。其是用熟化后的狍皮縫制的過膝大衣,有大襟和偏襟兩種樣式。狍皮大衣前后開襟,扣子多為皮扣或鰓魚骨扣,分列在兩側(cè),衣飾有黑色或云頭紋樣緣邊。赫哲族人的手套多用狍子皮制成,主要分為“沙拉耶開依”(五指手套)、瓦拉開依(皮手悶子)和“考胡魯”3種樣式。
3.2.2 魚皮服飾
魚皮服飾是赫哲服飾中特有的服飾樣式,主要分為魚皮套褲、魚皮長衫、魚皮綁腿等。赫哲族人男女勞動時都穿魚皮套褲。魚皮套褲是用懷頭、哲羅或狗魚皮制成,分男女兩種。男子服飾的魚皮套褲沒有褲襠,只有兩只齊口的褲腿(圖2);女子所穿套褲上口多為月牙形、下端齊口的兩只褲腿(圖3)。魚皮套褲的上下邊緣均繡有花紋或鑲有黑邊。
赫哲族的魚皮長衫與滿族旗袍類似,為直肩、交領(lǐng)盤扣,上衣長度超過膝蓋,腰身較窄,下擺寬大,便于活動和行走,袖子較為肥大,袖口、襟口和領(lǐng)口下方的前襟處多飾有花草紋、云紋、水紋等植物紋樣。女子的魚皮服飾圖案更為復(fù)雜,有時會將衣服底邊剪成條狀并裝飾銅錢、海貝殼等飾物。魚皮鞋多用懷頭魚、哲羅魚、細鱗魚、狗魚、鮭魚和鰉魚等魚皮做鞋幫、鞋底[4]。
魚皮服飾上的裝飾圖案多來自于赫哲人的日常生活,赫哲人長期以漁獵為主的生活方式使得赫哲人將浪花、銀魚等圖案表現(xiàn)在魚皮服飾上。云卷紋和螺旋紋為魚皮服飾的主要圖案,根據(jù)形態(tài)的不同分為云紋或水紋,基本形式是較為寫實的自然原始形態(tài)。隨著時間的推移,圖形變化日益繁多,由簡單的圖形演變成裝飾圖案,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造型語言,成為赫哲族圖案的一大特征[5-6]。
3.2.3 布匹服飾
隨著赫哲人與各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布匹服飾也逐漸滲入赫哲服飾中。布匹服飾的傳播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進貢時的回禮,赫哲人將布匹帶回本民族,由赫哲族的上層人群使用;另一種是民族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通過貿(mào)易交換的方式得到了精美的布匹,從而制作出屬于赫哲人自己的布匹服飾。
一直以來,中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都是我國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北方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赫哲族,其服飾是值得傳承和保護的。赫哲族特有的魚皮服飾體現(xiàn)了赫哲族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赫哲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有了極大的轉(zhuǎn)變,魚皮制作工藝的某些環(huán)節(jié)隨之改變,甚至有的已經(jīng)失傳,傳承人逐漸減少,也逐漸老齡化,保護和繼承赫哲族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在當(dāng)今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