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竹
摘? ?要: 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能夠激發(fā)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有利于提高留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達到有效學習漢語的目的。探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并將其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對外漢語? ?教學研究
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中國這個古老文明的國度產生濃厚的興趣。無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從未斷絕的文明史,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使外國友人迫切想了解這個東方古國,想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神秘所在。因此,只有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會理解今天中國崛起的必然性,才會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情懷,才會激發(fā)學習漢語的強大動力。
當前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已是業(yè)界專家們的共識,然而實際教學中卻存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理解不夠深、教學方式偏程式化等問題。因此,先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對其教學價值進行概述,最后對傳統(tǒng)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融入進行初步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淺析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拔摹迸c“化”并聯(lián)使用,較早見之于《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過觀察天象,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治理天下。其中“文”的本義為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墩f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币隇榘ㄕZ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征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化”的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引申義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區(qū)別于自然界的本質特征,是人類社會的總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狹義的“文化”,只包括人類的精神創(chuàng)造及成果,是意識、觀念和習俗的總和。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主要指狹義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個概念,不只是指一種“文化”,而是指中國文化中的傳統(tǒng)部分,更強調文化的傳統(tǒng)性。中國文化是世代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勞動人民及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經過不斷演化、融合,最后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色和風貌,并為中華民族繼承發(fā)展的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文化。由此可見,中國文化本身就有很強的傳統(tǒng)性。如果簡單地拿時間界定的話,那么一般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指清朝晚期(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我國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綜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概括為,中國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經過世代傳承和不斷融合,形成的具有獨特民族特征和整體穩(wěn)定結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tǒng)的一系列宏大的文化體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從未間斷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雖然在某些動蕩的歷史時期內有過短暫的中斷,在朝代更替時或多或少有所改變,但是總體脈絡從來沒有中斷過。二是獨有的民族特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三是數千年的歷史。從有記載的中華文明開始一直到清朝晚期,大概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四是三教為主又并存。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又互融互補、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可以說無所不包,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儒家、道家和佛教等三家思想哲學,建筑、水利、天文等自然科學,歷史、文物、書法等社會科學,仁義禮智信等行為規(guī)范,中醫(yī)、養(yǎng)生、武術等,都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范疇。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
世界上每個民族的語言都凝聚著該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蘊含著該民族的風俗習慣、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正是因為這些獨特性,初學外語者摸不著頭腦,學習與交流上產生障礙,甚至鬧出不少笑話。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消除文化隔閡、提高學習興趣、提升文化素養(yǎng)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有助于提升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對外漢語時,特別是針對那些漢語言基礎較好的留學生時,要精心編排合適的內容、備足功課,有針對性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穿插到教學中,延伸和拓寬文化知識結構,使他們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達到增強自信、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2.有助于消除留學生學習文化的隔閡
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所處地域不同,造成中華民族文化與自己國家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和隔閡。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文明禮儀、風俗民情、生活習慣,逐漸消除文化隔閡,從而更好地投入漢語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助于提升留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對外漢語教學內容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感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儒家思想、體會中國各地的風土民情等,久而久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更完整、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全面了解中國文化、中華文明。
4.有助于提升留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語言是有生命力的,無論是口語的表達方式,還是書寫的表達方式,都是可以相互交換溝通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日常用語中就包含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需要有清楚的認識才能夠靈活表達運用。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讓留學生更好地與國人溝通交流,從而提高語言交流能力。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外漢語教學融合的應用策略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為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課上進行文化融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面臨材料選擇與使用的困難。如果不能把漢語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很好地融合,那么既不能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又會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與傳播效果。筆者在語言教學與文化融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多年對外漢語教學經驗,認為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通過傳統(tǒng)課堂教學融入、專題活動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現場教學等方式多管齊下,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1.利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隨機融入
目前,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實施過程中,課堂教學仍然是主戰(zhàn)場。如何充分利用好這個主戰(zhàn)場對留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學,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和研究,有廣泛的空間讓我們探索和實踐。筆者認為,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自身文化積累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敏銳地判斷課堂的教學情境,隨時隨地導入傳統(tǒng)文化相關知識。比如,在留學生初級班教學時,老師在講授如何與中國人打招呼的常用語內容時,首先讓學生學會讀“你好”,然后讓同學們相互練習。熟練以后,穿插著導入一些傳統(tǒng)文化內容,告訴他們與不同的對象打招呼是有差別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尊老愛幼,年輕人見到老年人或長輩要先打招呼。當然這些都是限于不太熟悉的人之間的禮貌用語。比較熟悉的人之間打招呼就隨意多了,熟人之間見面更習慣問對方“吃了嗎”,這一點與歐美一些國家是不同的。在歐美國家問對方吃沒吃飯,一般是要請對方吃飯。然而在中國,這句問話只是一個問候語,并不是真的要請對方吃飯。讓留學生弄清楚這個問題,會讓他們覺得很有意思,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老師借此機會,還可以簡單地給學生們講講中國人為什么這么問候,一是熟人之間比較親切,關心對方的生活。二是透露出漢語表達一般不太直接,而是比較委婉等。這樣下來,一節(jié)簡單的問候語學習,可以讓學生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學習也比較輕松。
2.通過組織專題活動營造學習氛圍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用留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較感興趣的某個方面靈活組織開展專題活動,引導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面僅以一堂書法課為例,介紹如何組織開展書法課專題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對于那些對書法比較感興趣的留學生,在教授他們書法的同時,先從書寫工具說起,比如什么是“文房四寶”,然后逐一介紹筆、墨、紙、硯的用途和特點,其中可以特別指明,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在全世界是最早的,而且紙的分類很多。然后介紹書法主要包括篆、隸、楷、行、草書等字體,這幾種字體是按照歷史發(fā)展順利出現的,還可以簡單講講各種字體對應的朝代,使他們對書法發(fā)展及中國歷史有簡單的了解。然后現場讓學生觀察對比,告訴他們每種字體的代表人物是誰,還可以穿插一些書法家的故事,比如書法家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墨池”的來歷、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等,通過這些故事典故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最后教授他們怎么寫毛筆字,比如可以先從簡單的“人”字入手,教授書寫筆法的時候,可以穿插介紹“人”字的豐富內涵和深邃哲理。告訴學生,“人”字雖然只有簡單的兩筆,寫好卻不容易,前“撇”講的是做人要懂得進取,后“捺”講的是做人要懂得忍讓和退步,要把人生的一撇一捺都寫好。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對留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時如果僅僅通過課堂上的說教,只能讓學生停留在記憶里,還需要通過親臨實際語言環(huán)境進行實踐演練,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充分把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引入課堂,每次創(chuàng)設傳統(tǒng)節(jié)日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進行交際,將其作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首先,利用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觀看專題片。詳細了解節(jié)日的由來及背后的故事傳說,展示有關節(jié)日的習俗及習俗背后的豐富含義,如春節(jié)貼對聯(lián)、吃餃子,端午節(jié)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jié)要賞月、吃月餅等,每種習俗都有很好的寓意,表達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以傳統(tǒng)習俗為手段開展情境教學。可以是一堂手工課,比如剪窗花,向學生講授剪窗花的由來及各種不同的剪紙方法等,然后讓學生親自上手體驗,獲得真實的體驗。也可以是一堂包餃子課,組織大家包餃子,先從和面開始,切菜、調餡,最后包餃子,期間給學生講餃子的名字由來,寓意著團圓,迎接最尊貴的客人餃子是不能少的,最后大家煮餃子一起吃,邊吃邊聊。第三,教師要監(jiān)控情境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于活動的每個步驟環(huán)節(jié)及學生的表現都要掌握,做到心中有數,同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并提出具體要求,還要注意個別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的結合,避免一盤散沙。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發(fā)揮優(yōu)點激發(fā)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調節(jié)學習氣氛,密切與學生的合作。學生在情境中嘗試用已有的漢語知識解決問題,根據教師的反饋調整漢語表達,提高漢語水平,符合對外漢語教學中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從而發(fā)揮情境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巨大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閆靈芝.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策略探析[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01):81-83.
[2]杜瑾,穆瑞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英語探析[J].才智,2019(24):110.
[3]于成寶.對外漢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滲透的五個維度[J].海外華文教育,2018(05):88-92.
[4]李宗桂.試論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35-39.
[5]劉璐.“體驗式”漢語教學的實踐研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04):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