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文
斗香、品茗、插花、掛畫,古代文人的四般閑事,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說:“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山,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于是?!遍e則能斗香而聞香之氣;閑則能品茗而嘗茗之味;閑則能插花而觀花之色;閑則能掛畫而賞畫之美。氣、味、色、美,享天下之樂,于是,斗香、品茗、插花、掛畫,逐漸成為服務于生活品質(zhì)和精神境界的高雅藝術(shù)。其中,香,調(diào)動心智、調(diào)理氣息、通鼻開竅;茶,凈化心智、平熄肝火、祛除雜念。香與茶,以慢、靜、品的共同特點共通共情,在四大雅事中常一起進行,相伴相生。明時茶空間的出現(xiàn),文人士大夫三五成群集聚,斗香品茗風尚尤甚,至此,香道與茶道各自趨于成熟,又在相互融合中彼此成就,是那時文人的一種雅趣風尚,是當代人們的一種生活向往。
我國的香文化歷史悠久,可追溯起于春秋,興于秦漢,發(fā)展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昌盛于明清,流行于當代,從祭祀神明、宗教信仰、以湯沐香、焚香香事、斗香品茗、茗香沐禪到如今無事亦要熏香,香一路走來,一路高歌,從初期祭祀的高高在上、發(fā)展中文人的推動到后來百姓生活中的習常,陸放翁曰:“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用香,已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與精神享受,逐漸形成中國的香道文化。
香爐,是香道的承載器具,《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記載:“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毕銧t源起祭祀,發(fā)于祈福祥瑞之兆,所以《瑞鶴仙》中云“香薰瑞煙裊”,香爐是靈瑞物象的象征之一。香的發(fā)展推動了香爐的進程,香的功用之廣促進了香爐的造型之多。南北朝時期詩人沈約就曾賦詩:“凝芳自朱燎,先鑄首山銅”,香爐之于香,茶壺之于茶,是物象的載體,是文化的象征,更是情感的寄托。香爐與茶壺,悠悠著中國千年的悠長,一起見證中國人斗香品茗的雅致人生。
意香壺,是茶壺與香爐的表象形之組合,亦是茶與香的境界意之融合。壺身以香爐為形制,圓潤、飽滿的器形,既是常見的香爐形式,亦是常見的紫砂壺造型,無論茶壺還是香爐,方圓高矮非一式,其中尤以圓形、鼓腹的造型最為常見,圓潤、飽滿的器形,象征圓滿、順意,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基,抓住中國造物美學之精髓,契合國人審美活動之意識。蓋面靈感來源于博山爐,羅隱有詩《香》中有提到博山爐:“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辈┥綘t是較早期的香爐,其造型特色在于爐蓋,其又高又尖,重巒疊嶂,并雕有云紋、仙人、瑞獸等。而意香壺的壺蓋,借鑒了博山爐蓋雕的技法,雕出了群山的藝術(shù)效果,不同于博山爐山體的高聳入云,意香壺的山體趨于扁平,這點是基于茶壺的實用性,便于壺鈕的拿捏,但是依然做出了群山環(huán)繞于壺鈕的立體視覺效果,于壺中泡茶,熱氣彌漫,似山中散發(fā)的霧氣,繚繞的是“茅屋山嵐入,柴門海浪連?!钡那逵臍w隱。俯視又如盛放的花朵,襲來“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的振振芳香,同時應和香的主題。無論茶壺、香爐還是山、花,皆為形體之表象,表象之下乃是壺中茶、爐中香、山中霧、花中美,融于一體,營造了清幽、舒適、雅致的生活狀態(tài)下的不浮不躁、嫻靜淡然的人生境界。
凈了手,點一縷清香,煮一壺香茗,圓敦敦,胖鼓鼓,看著就生歡喜,青煙絲絲縷縷、裊裊娜娜;茶氣朦朦朧朧、茵茵氳氳。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一縷沉香一杯茶,一壺香意醉流年。煙起時,繚繞,煙飛時,縹緲。問,心事幾重,皆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