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勤 口述 王之石 整理
日子過得非??欤芯淅显捊小肮怅幦缂?,日月如梭”。眼睛一眨,來到蘇州時,年紀已經(jīng)到50歲左右,這個年齡屬于比較成熟的階段了。我現(xiàn)在已是古來稀的年紀,回憶自己的一生,有這么幾個階段,可歸納為三個“發(fā)”:
第一個在常州時期,是“發(fā)現(xiàn)”的階段。我從一個16歲的學生進常州,那個年代里在碼頭上摸爬滾打,本來是想有個一技之長混口飯吃的。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文藝方面還有點才華,在藝術上還有一些想法和要出息的念頭。
第二個階段是我到了上海,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也是政治、文化、藝術的中心之一,在上海是我“發(fā)達”的階段。從藝術上和舞臺經(jīng)驗上走向成熟,全方位地學習和充電,與很多老師和朋友搭起了溝通的橋梁。
第三個階段是到了蘇州,在蘇州的這二十多年,是我“發(fā)祥”的階段。通過在舞臺上的摔打,認識了這么多的良師益友,經(jīng)歷了這么多的戲,走過了不同的劇團,從常州、上海、無錫到蘇州,一個滑稽界的圈子兜下來,得到很多老師和朋友的指教,鍛煉提高了自己的悟性。來到蘇州之后,我是如魚得水的,藝術上走向成熟了,社會關系也走向成熟。
在文藝的大環(huán)境上,常州和無錫有過一些亮點,但仍屬于“小打小鬧”。反觀海納百川的上海,是個大地方,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節(jié)奏也比較快,對于你的要求是最好天天有變化。人是不能走的,要跑步前進,慢慢感到,可能并不適合我。正好這時蘇州文化局伸出了召喚的手、友誼的手,歡迎我來加盟。到了蘇州之后,蘇州的人文環(huán)境好,小橋流水,文化底蘊比較深,蘇州的人也和善和睦又細膩,說話都是細聲細氣,腳步比較慢,節(jié)奏慢,生活慢。
☉《蘇州兩公差》中飾演江都縣(右)
領導好,環(huán)境好,蘇州滑稽劇團的基礎也好。張幻爾、方笑笑等老前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蘇州這個地方對滑稽戲也非常重視。除了“三朵花”——蘇劇、昆劇和評彈,滑稽戲可算是一朵奇葩,非常奇特。蘇州文廣局對滑稽戲一直很重視,為什么?因為滑稽劇團很爭氣,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電影《滿意不滿意》,八十年代有《小小得月樓》,文藝的環(huán)境營造得非常好。
因為有了蘇州的大環(huán)境,蘇州的節(jié)奏,蘇州的人文,再加上蘇州滑稽劇團的基礎,所以我張克勤到蘇州扎根之后如魚得水。大環(huán)境好了,臺上的演員也好,特別是遇上了顧薌——很有才能的女演員,在舞臺上不慍不火,蠻冷靜;碰到我在臺上比較夸張、漫畫式的表演,我們搭檔非常成功。我來了之后,參與實現(xiàn)了江蘇省“文華大獎”零的突破,我和顧薌搭檔的《一二三,起步走》,到目前為止,在全國各地演出了七千多場。當然不都是我們出演的,這里面包括了學生們,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在演,影響巨大。《一二三,起步走》之后就是《青春跑道》,又得“文華大獎”。接著是《探親公寓》《顧家姆媽》,《顧家姆媽》還拍成了電影。我們還挖掘了傳統(tǒng)戲《錢篤笤求雨》《蘇州兩公差》,然后就慢慢形成了現(xiàn)在滑稽界公認的“蘇式滑稽”。海派滑稽是專門搞笑的,以搞笑為主;碼頭滑稽以唱為主,而蘇式滑稽是特別的,以刻畫人物為主;講故事,有情節(jié),比較幽默,不張揚,不專門為搞笑而搞笑,這就是蘇式滑稽的精華。剛開始人們不知蘇式滑稽為何物,概念中滑稽只有海派滑稽,還有碼頭滑稽,冠名“蘇式”的印象中只有蘇式糖果、蘇式點心和蘇幫菜,但是自從《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探親公寓》《顧家姆媽》《錢篤笤求雨》和《蘇州兩公差》,這一部一部戲推出來之后,引起了轟動,有了影響力,特別是在中央的一批專家和領導看過后,大家一致認為蘇式滑稽已經(jīng)自成一派,形成了蘇州風格、蘇州派頭、蘇州味道。在蘇式滑稽的形成過程中,我是全身心地投入,蘇式滑稽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我認為自己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然主要是老前輩們把路開好了,我們在他們的基礎上,又連續(xù)得到了一系列的獎項——“文華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戲劇節(jié)大獎”等,這些獎一得,在專業(yè)隊伍里,在文藝界得到了認可,影響也擴大了,良性循環(huán)下形成了蘇式滑稽的名氣,也造就了我張克勤。我到了蘇州發(fā)展得這么好,離不開曾經(jīng)在不同圈子里的藝術積累,自己的勤奮,老師的點撥,再加上在舞臺上的歷練,形成了蘇式滑稽張克勤獨有的風格。
當然,剛來的時候也有很多地方是不習慣的。首先是臺上的節(jié)奏不習慣,我在舞臺上的節(jié)奏比較輕快比較奔放。但是蘇州當初的滑稽戲是文明戲過來的,從評彈昆劇那里吸收不少東西,節(jié)奏比較婉轉,是比較愜意的。但我也不能照搬海派滑稽,節(jié)奏過快也不行,所以我把海派和蘇式的特色進行中和,對節(jié)奏進行了改革,該緊的地方緊,該松的地方松,該觸情的地方要觸情,該出噱頭的地方要出噱頭。最主要是刻畫人物,因為人物有喜怒哀樂,有高低快慢,根據(jù)人物來設置情節(jié)發(fā)展,由人物的節(jié)奏帶動,使得故事的發(fā)展跟著翩翩起舞,逐漸改變了蘇式滑稽以往偏慢的節(jié)奏。
其次,蘇州的演員大多數(shù)只講蘇州話。上海是滑稽戲主要發(fā)源地,蘇州也是發(fā)源地之一,但不被重視,滑稽戲一般以上海方言為主。但是蘇滑不一樣,要保護蘇州的特色,既要保障用蘇州話,也要使用其他方言令人物更加鮮活,如何解決與老一輩演員就語言問題在業(yè)務上的沖突,需要我隨機應變,排練的時候要慢慢相互影響,陸續(xù)加入了普通話和上海話常熟話無錫話等等。
還有一個困難,是我與其他演員們的交流和搭戲。因為文明戲的底子,剛開始,舞臺上給我的感覺像一杯攝氏八十度的水,熱,但是沒有沸騰。他們是磨合很久的老團體,不能要求他們?yōu)槲乙粋€人去改變。我只能等待機會,在我出演主角挑大梁的時候,適時地提出一些想法,根據(jù)效果做出改變,經(jīng)過演員們之間的磨合,我得到了大家的信任,慢慢掌握了一些節(jié)奏。
蘇滑其他的節(jié)奏不快,但是演出的節(jié)奏是快得嚇人。上海一個禮拜演兩場,甚至有一個月一場的,正常得不得了。無錫常州,一天演一場,難得一天兩場。蘇滑就不是了,蘇滑的兒童戲,一天三場四場是家常便飯,多的要五場六場,可以說睜開眼睛天蒙蒙亮,進劇場化裝,七點半八點就要開演。有時六點鐘起來化裝天還沒亮,演到晚上最后一場結束天都黑了。經(jīng)常太陽不見就見到月亮,一開始很不習慣。對比在上海的時候,基本都是三天演一場,五天演兩場,蘇滑的演出節(jié)奏對我來說從體力到思想上都很有壓力。我認為這是一種磨煉,我經(jīng)常鞭策自己,團員們可以,我為什么不可以?當然我是主角,我的戲多,相對更吃力些,我一個人的戲可能和十幾個配角的戲加起來一樣多,這對我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常常演到最后一場樓梯都爬不動,真是精疲力盡。
人就是這樣磨煉出來的,演員一定要常演常新的,一天幾場戲我就有更多機會,每場戲都可能有不一樣的感覺,讓我做試驗,加一些臨場發(fā)揮。我們團有個老導演叫陳繼爾,今年也有80多歲了,他很看重我,當年我還在常州滑稽劇團時,他就想要介紹我來蘇州滑稽劇團。只要時間允許,他逢我的場必看,看我每天每場戲的變化。他知道,其實我在摸索如何把戲變得更好。表演結束之后他會找我探討。同樣關注我的還有其他演員們,下場后我們會討論演出的細節(jié),甚至會爭論。和不同演員的想法去碰撞,把我一路從常州上海無錫學到的東西拿過來融合創(chuàng)造,有些地方可以迎合,有些地方要格格不入,大家慢慢磨合,相信觀眾喜歡的肯定是一條對的路,藝術道路上我們一步一個腳印。
我現(xiàn)在是滑稽戲非遺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津貼,成了專家,身上的擔子也愈發(fā)重了,所以我在思考蘇滑今后如何發(fā)展成長,這是個非常嚴峻沉重的問題。現(xiàn)在形勢變化了,人的心態(tài)變化了,你再要求現(xiàn)在的年輕人像我當年一樣學法,是不太可能了,可以說目前來講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孩子,這是非常沉重的話題。
☉ 傳統(tǒng)戲《錢篤笤求雨》演員合影
《蘇州兩公差》是蘇滑優(yōu)秀的看家戲,最近領導要求恢復,原本三個多小時的劇,要縮短到一本普通電影的長度。一是本子問題,另一個問題就是演員,兩個公差的角色塑造了蘇州人大智大勇、和藹可親的形象,對人物的唱念做打要求相當高,現(xiàn)在的中青年演員不可能全方位地達到要求。以前是演員有什么特長寫什么戲,現(xiàn)在變成我們拿掉演員做不到的部分,抑或是做改編來適應演員,其實這樣做對傳承不是最負責任的,但是沒有辦法,為了人而改戲,就會遇到這些問題。本來我只參與編排這本戲,領導本想安排我唱公差,考慮到年紀大了,各方面精力和體力已經(jīng)達不到了,再一個是不利于培養(yǎng)中青年演員,最后商量下來讓我出演江都縣,是個大配角,我可以在臺上幫助把控劇情節(jié)奏、舞臺的氣氛和效果。演下來后,各方領導和專家反響很不錯,老底子留下的本子好,蘇州領導的決心也大,再借了江南文化藝術節(jié)的東風,青年演員們也渴望把老祖宗的東西在臺上再呈現(xiàn)一次。最近文化部要保留一批全國優(yōu)秀的節(jié)目,其中就有《錢篤笤求雨》,這也是蘇滑的看家戲,十幾年前演過,六年前也在戲劇節(jié)展演過,文化部和中國劇協(xié)的領導覺得這部戲有價值,要保留下來,最近這階段就在集中力量恢復和排練。講述蘇州一個熱心的小人物,看見皇榜有點要掉下來了,手里有黃天源的糯米團子,想著拿一點幫著粘粘牢,結果一碰皇榜掉下來了,變成揭皇榜了,求雨求不來就要殺頭。故事情節(jié)相當幽默生動,老百姓愛看。十幾年前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轟動一時,一票難求。這一次要拿出來比較辛苦,搶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搶救一點是一點,現(xiàn)在有領導重視,有資金扶持,有錄像記錄下來;以前沒辦法,連錄音都沒有。
兩本戲下來還是比較成功的,于是又說要來個“三部曲”,蘇滑應該還有家底,再搶救看看。我最近也在考慮,既要是蘇滑的看家戲,又要群眾愛看,還要當代的年輕觀眾能接受,更要能培養(yǎng)我們的中青年演員,這很關鍵。
蘇州滑稽劇團現(xiàn)在重點中的重點,是要盡快形成當前劇團的臺柱子,劇團沒有臺柱子是不行的,要垮的。臺柱子不是說當主角,在此之上還要有藝術才能,還要勤奮進步,起到引領的作用。再一個是行當要配齊,要和臺柱子搭配好,還要和舞美、音樂、燈光、服裝和化裝協(xié)調好。當然我們可以請外援,但是最好還是要培養(yǎng)我們自己的,能體現(xiàn)出我們滑稽戲特點的專業(yè)人才,這很不容易。但是我相信,各級領導們對文化還是非常重視,撥經(jīng)費、提供軟硬件,讓我們創(chuàng)作、排練、演出各方面的環(huán)境更好,再加上現(xiàn)在的演員文化層次高,理解能力強,只要愿意靜下心來學習吸收,我相信我們能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演員,蘇滑的明天一定會更輝煌,蘇式滑稽一定會更成熟并發(fā)揚光大,滑稽戲在曲藝百花園中將是一朵永遠不凋謝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