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倜生
八、老僧入禪勢
【練法】
1.右半仆步
由立正勢,右腿側(cè)出一步,左腿向下蹲屈,右腿伸直作半仆步;同時,左手作拳屈于肋旁,右臂伸于右腿上,右手作掌,上體直立。
2.坐身立足
右足尖蹺起,右手指尖攀于足尖上,身向下坐,上體直立。
3.立身抱腿
上體直立,兩腿變成騎乘步,兩手由襠內(nèi)攀托兩膝蓋后腿彎處。目平視。
4.還原立正,兩臂放下。右腿收回與左腿靠攏,還原立正勢。
接著練左仆步。唯先作半仆步之勢。
【注意】
1.第1動,上體不可過于前傾。
2.第2動,練時腰部宜多用力,否則易于傾倒。
3.第3動,上體宜立起不可前傾。
【功用】
1.第1動,為下肢運動,練習(xí)拳術(shù)中之半仆步。
2.第2動,為下肢運動,強健腰腎。
3.第3動,為全身運動。
九、鐵牛耕地勢
【練法】
1.握腕屈臂
兩臂屈于胸前,右手握拳上指,左手握于右腕上,以助其力。
2.探拳下打
左腿前進一步,左膝屈作左弓箭步,上體向前深屈;同時,右拳向前斜下方打出,至拳上端能著地為止,右臂伸直,左手仍握右腕。
3.還原立正
兩臂放下,左腿收回與右腿靠攏,還原立正勢。
接著,左右手握左腕,右腿屈膝前進步。
【注意】
1.第1動,上體直立,不可前俯后仰。
2.第2動,作弓箭步時,踏出之腿,盡力前屈,后腿盡力伸直。
【功用】
1.第1動,為上肢運動。
2.第2動,為腰部運動,以全身之力注于一拳,使支拄之,故能增長腕力也。
十、青龍擺尾勢
【練法】
1.側(cè)推掌
左腿側(cè)進一步,屈膝作左弓箭步,兩手作掌,向左推出與肩平,立掌坐腕,右臂在左肘下與左臂平行,上體半面向左轉(zhuǎn)。
2.揉身架打
左臂向上高舉,微屈于頂上,左掌心轉(zhuǎn)向上,右臂向前打出伸直,右手立掌坐腕,掌心吐力,上體向左轉(zhuǎn)正。目前視。
3.領(lǐng)手右擺掌
上體向右后轉(zhuǎn),右腿屈膝,左腿伸直,兩足尖隨之后轉(zhuǎn),作右弓箭步;同時,左臂向后伸直與肩平,向右方擺掌,運行至與鼻端對準(zhǔn)為止,掌心向上,右臂屈于胸前,右手立掌置于左腋下。目視左掌。
4.領(lǐng)手左擺掌
上體向左轉(zhuǎn),左腿屈膝,右腿伸直,兩足尖隨之后轉(zhuǎn),作左弓箭步;同時,左臂向左方擺掌,運行至與鼻端對準(zhǔn)為止。左掌翻轉(zhuǎn),掌心向下,右手仍置左腋下。目前視。
5.還原立正
兩臂放下,左腿收回與右腿靠攏,還原立正。
接著做右側(cè),動作相同,唯先向右作推掌。
【注意】
1.第1動,向左右推出時,身手腿各動作務(wù)須一致。
2.第2動,姿勢宜正確,掌心吐力前打。
3.第3動,擺掌時,掌鋒宜用力,身手腿各動作務(wù)須一致。
4.第4動,與第3動同。
【功用】
1.第1動,系平均運動,為拳術(shù)基本姿勢,并練習(xí)樁步。
2.第2動,為肩背運動,臂架敵肘后,進掌前擊。
3.第3動,為腰部兼肩背運動,引領(lǐng)敵臂使之前跌。
4.第4動,與第3動同。
十一、左右偏馬勢
【練法】
1.手叉腰
兩手叉腰,并足直立。
2.腿前舉
左腿向前平舉,足面繃直。
3.足尖上蹺
左足尖蹺起,足踵用力前蹬。
4.騎乘勢
左腿向左擺,至左側(cè)方落地,兩膝屈,蹲作騎乘步。
5.還原立正
兩手放下,兩腿伸直,左足收回還原立正勢。
接著做右腿,動作均同,唯右腿向前平舉耳。
【注意】
1.第1動,身體直立,不可動搖。
2.第2動,腿舉起,足尖、膝蓋,與胯宜成水平,上體不可前俯后仰。
3.第3動,足尖蹺起,上體仍不可動搖,右腿在下宜繃直勿屈。
4.第4動,作騎乘步時,兩膝蓋不可過足尖之外。
【功用】
1.第1動,兩手叉腰,練習(xí)他種動作時,可免上體搖動。
2.第2動,為下肢運動,練習(xí)彈腿術(shù)之舉腿。
3.第3動,為足關(guān)節(jié)之運動,練習(xí)拳術(shù)中腿部收胯。
4.第4動,為膝關(guān)節(jié)及胯關(guān)節(jié)之運動,練習(xí)拳術(shù)之蹲身法。
十二、燕子啅水勢
第一段
【練法】
1.兩手交叉
兩手腕相搭交叉于胸前,左手在內(nèi),右手在外,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
2.分手勢
左腿向右前斜方進一步,屈膝作左弓箭步;同時,兩臂分開,右臂向右斜上方伸直,掌心向上,左臂向左后斜下方伸直,掌心向下,上體左轉(zhuǎn)微前傾,頭左后轉(zhuǎn)視左手。
3.兩手交叉
左腿收回靠攏,左臂亦屈回,兩腕仍相搭,還原兩手交叉勢,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4.左分手勢
與第2動同,唯右腿向左前斜方進,兩手分開,左臂向左前斜上方伸直,右臂向右后斜下方伸直。
【注意】
1.第1動,上體宜直立不可前傾。
2.第2動,上體不可過于前傾,作弓箭步后足踵不可翹起,前膝蓋前屈之度,不可逾足尖線之外,手足身運動均須一致。
3.第3動,與第1動同。
4.第4動,與第2動同。
【功用】
1.第1動,系兩小臂上舉,為肘關(guān)節(jié)之運動。
2.第2動,為腰部運動,又可作平均運動,可按拳術(shù)剪手法應(yīng)用。
3.第3動,與第1動同。
4.第4動,與第2動同。
第二段
【練法】
1.右撲面掌
身體左轉(zhuǎn),左腿前進一步,屈膝作左弓箭步;同時,左臂屈于左肋旁,手心向上,右臂舉起,右手向前打出,橫掌手心向前。
2.兩手伏地
上體向前深屈,兩臂伸直向下落,至兩掌著地為止。
3.左撲面掌
上體徐徐直立,向右后轉(zhuǎn)身,右腿屈膝,左腿伸直,兩足尖隨之右后轉(zhuǎn);同時,兩臂舉起,右臂由上向下屈于右肋旁,右手心翻轉(zhuǎn)向上,左臂向前伸直,左手橫掌向前推,作左撲面掌勢。
4.兩手伏地
上體向前深屈,兩臂伸直向下落,至兩掌著地為止。
【注意】
1.第1動,上體宜直立不可前傾。
2.第2動,上體前屈,頭宜抬起,否則難免腦充血之害,后足踵不可蹺起,背如砥之平。
3.第3動,手臂腿與身體后轉(zhuǎn),動作均須一致。
4.第4動,與第2動同。
【功用】
1.第1動,為平均運動。
2.第2動,為腰部運動,為拳術(shù)中練習(xí)身法最妙之術(shù)。
3.第3動,為腰部運動。
4.第4動,與第2動同。
第三段
【練法】
1.右撲面掌
上體左轉(zhuǎn),左腿前進半步,足尖點地,作左丁虛步,兩腿微屈;同時,左臂屈于胸前,手心向上,右手向前打出,橫掌掌心向前,兩手若抱球狀。
2.左撲面掌
左足落地,右足踵舉起,作右丁虛步,上體向右后轉(zhuǎn);右臂由上向下撤屈臂于胸前,手心向上;左手橫掌向前打出,手心向前,兩手若抱球狀。
【注意】
1.第1動,全身體重均寄右腿上,左腿僅點地而已,手足之起落,均須一致。
2.第2動,與第1動同,唯全身重點寄于左腿上。
【功用】
1.第1動,為上肢肩背及腰部運動。
2.第2動,與第1動同。
第四段
【練法】
1.舉臂屈腿
右臂舉起,大臂與肩平,小臂立于左耳旁,右手立掌,掌心向左,左臂橫屈于胸前左手作拳,拳心向內(nèi);同時,右腿屈膝向后上方舉起。目視右足踵。
2.還原立正
兩臂右腿放下還原立正。
接著做左側(cè)動作,動作相同,唯左右互換。
【注意】
第1動,腿舉起時,上體不可過于前傾。
【功用】
第1動,為平均運動。
十三、虎奔人身勢
【練法】
1.抱肘
兩臂屈于肋旁作抱肘勢。
2.屈膝手伏地
右腿前進一步屈膝作右弓箭步;同時,上體向前屈,兩臂向下伸直,兩手掌著地。
3.右腿后撤
右腿后撤伸直,與左腿并齊靠攏。
4.上體后撤前沖
身向后撤,兩臂屈伸向前鉆出,兩臂再徐徐伸直。
5.右腿還原
右腿前進一步,仍還原屈膝手伏地姿勢。
6.還原立正
右腿撤回,上體直立,還原立正姿勢。
【注意】
1.第1、第2動,上體前屈,頭宜抬起。
2.第3動,臂宜伸直,腰部宜用力挺直。
3.第4動,身宜挺直,兩手著力。
【功用】
1.第1、第2動,為腰部運動,治療腰胯諸疾。
2.第3動,為下肢運動。
3.第4動,為肩背運動,增加兩膀之力。
十四、陳摶大捆勢
【練法】
1.舉臂屈腿
右臂舉起,大臂與肩平,小臂立于左耳旁,右手立掌,掌心向左,左臂橫屈于胸前,左手作拳,拳心向內(nèi);同時,右腿屈膝向后上方舉起。目視右足踵。
2.上體側(cè)傾
右腿向右側(cè)方落一步,右膝屈,左手伸直,作丁八步;同時,上體向右側(cè)方屈,右手下落經(jīng)腹前自右下舉起,頭右屈枕于右手掌上,左手下落伏于右膝蓋上。目視左斜上方。
3.立身、兩手上托
右腿向左靠攏與右腿并齊,上體及頭復(fù)原;同時,兩臂下落,分向左右側(cè)舉,伸直與肩平時,兩臂再屈,兩肘相并與肩寬,兩大臂與肩平,兩小臂直立,兩手掌上翻,指尖向外,兩腕門相對,向上托至左右兩額上為止。
4.提拳下移
兩手下落向左右分至肋旁,兩手握拳,拳心向后,兩肘尖向上提與肩平,兩小臂向下垂置于兩肋旁。
5.還原立正,兩臂放下,還原立正勢。
接著做左側(cè)動作,動作相同,唯向左行之。
【注意】
1.第1動,腿舉起時,上體不可過于前傾,兩臂屈伸時,切勿貼身。
2.第2動,身體側(cè)傾,宜正向側(cè)方,不可前俯后仰,以免傾跌,手足動作均須一致。
3.第3動,肩宜垂,掌心用力上托。
4.第4動,肩勿上聳,兩小臂及手宜用力向左右分,與肘成直角,雙臂上提。
【功用】
1.第1動,為平均運動。
2.第2動,為軀側(cè)運動。
3.第3動,為上肢運動。
4.第4動,為肩部運動。
(未完待續(xù))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