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琪 吳金金
摘要:良好的習慣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位老師,教師則是幼兒良好習慣培養(yǎng)的教育者。但是幼兒在幼兒園可以有很好的表現(xiàn),在家中對于家長的教育卻出現(xiàn)不配合的現(xiàn)象。由此,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問卷調(diào)查法對幼兒習慣養(yǎng)成教育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家園合作;幼兒;習慣養(yǎng)成
一、家園合作視域下幼兒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幼兒習慣養(yǎng)成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家園溝通不及時,不能有效的互相反饋幼兒的問題、家長和教師對于本身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家庭中家長對幼兒的溺愛,包辦現(xiàn)象也十分突出。從家庭到幼兒園,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它們通過不同方面和各種渠道影響幼兒良好習慣的發(fā)展。
(一)教師與家長之間關于幼兒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溝通不足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的過程中存在溝通時間短暫、交流缺乏主動性的情況,主要為溝通方式不合理,溝通不暢的問題。通過數(shù)據(jù)調(diào)查顯示,在教師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許多家長不會主動向教師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也沒有主動就家中孩子的狀況向教師提供反饋。
(二)家長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的意識淡薄。
父母在教育幼兒時會比較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且有意識的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習慣,在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中起到積極督促的作用,而祖輩老人溺愛孩子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在幼兒園老師會教給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中仍然存在家長包辦代替現(xiàn)象。
對于在幼兒園中幼兒出現(xiàn)的一些不良習慣,教師會在離園時單獨與家長進行溝通,說明幼兒存在的問題以及希望家長能配合教師,在家中對幼兒的不良習慣加以約束。但是,部分家長對于教師的意見只是口頭上的應答,但是并沒有實際行動,所以使得教師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礙。便產(chǎn)生了家長漠視老師的教育的現(xiàn)象。
(三)家長與教師自身不良習慣對幼兒習慣養(yǎng)成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兒童很早便學會了模仿,但在模仿的過程中,家中與幼兒園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會對幼兒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模仿是看見別人在做什么,他們也總是要去做。家庭成員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他們總是喜歡模仿他們的某些行為,有些不良行為也由此而來。
教師對幼兒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會成為幼兒的模仿對象,當教師有不恰當?shù)恼Z言行為時,便極易被幼兒模仿。
二、家園合作視域下幼兒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
在幼兒園中,為了方便管理,許多幼兒園在沒有特殊情況時,是禁止家長隨意進出幼兒園的。家長和教師大多是在接送孩子的空隙時間進行簡短的溝通,或是通過微信進行溝通。對于比較受家長歡迎的幼兒園活動,如家長開放日、家長會以及家園溝通記錄表一類的活動,設立在工作日,家長的參與頻率和機會是較低的,是存在一些弊端的。
(二)幼兒園與家庭在教育角色上的失衡
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與家長的角色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與家長沒有以合作者的身份教育幼兒,而是單方面的以某一方為主導。這樣的家園合作都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缺乏尊重和平等的溝通。
(三)幼兒園與家庭在榜樣作用上的缺失
家園合作養(yǎng)成幼兒習慣的過程中,對幼兒影響最大的就是教師與家長的言行舉止,對于和自己接觸最多的父母與教師,幼兒總是會把目光放在兩者身上,在不經(jīng)意間模仿二者的行為。家長與教師的行為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
三、家園合作視域下幼兒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策略
針對幼兒在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的問題,為了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家庭與幼兒園加強溝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僅靠幼兒園或家長都是不夠的;家園共育中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共同解決幼兒教育過程中的問題,有利于幼兒的健康發(fā)展。”家園合作在幼兒園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老師和家長應加強溝通。教師應將幼兒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家長積極與教師合作,在幼兒一些習慣培養(yǎng)方面,家庭教育要與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在家園合作活動中可以選擇出有利于促進家園合作的溝通方式,如家長開放日以及家長會等。所以,家園溝通才能更好的促進家園合作,才能在幼兒園與家庭一致的教育力量下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二)在家庭教育中由“包辦代替型”向“自主型”轉(zhuǎn)變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的心理活動中的主動性會明顯增加,碰到事情時會喜歡說“我能”“我可以”“我自己來”幼兒會更愿意自己去嘗試探索事物。要把握住這一關鍵期,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學會自理、承擔簡單的家務(班級)勞動等。
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是很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家長要把握這個關鍵期,學會放手,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激發(fā)幼兒自我服務意識,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教師與家長為幼兒樹立良好的習慣榜樣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的不是管制,真正的教育,是教師與父母能夠從自身出發(fā),給孩子做好榜樣。在生活中,幼兒會模仿父母和教師的言語與行為。在很多時候,家長與教師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被孩子印在的腦海里,這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榜樣示范法是家長和教師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榜樣即言傳身教,而言傳身教在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家長與教師的言傳身教滲透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因此,我們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馮曉霞.《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王珊珊.幼小銜接中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